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朱爱朝:儿童诵读课《雅舍》(节选)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07 13:24:15

朱爱朝: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上《雅舍》,上面是横梁,中间是柱子,这个字念“舍”。1940年梁实秋先生和他的朋友吴景超先生,在重庆一个比较偏僻的地方合买了一座房屋。这座房屋没有门牌号码,于是他们就决定给这个房屋取一个名字,吴景超先生妻子的名字叫龚业雅,就取了中间的一个“雅”字作为名字。我们今天将要诵读的是其中的两个段落,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 

《雅舍》——梁实秋(节选)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朱爱朝: 同学们,这是一篇70多年前的散文,文字的表达方式,跟我们现在已经有一定的区别,不过没有关系,只要多读几遍我们就熟悉了,我们一起来! 

朱爱朝: 大家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一下标点符号,要稍作停顿,它是给我们一个换气的时间,这样我们就能够读得更从容一些。稍稍慢一点,声音稍稍轻一点,不仅可以保护我们的嗓子,也能够让我们用更安静的心去感受文字当中包含的意思,同学们还要选择一个你觉得舒服的姿势拿着诵读材料就可以了。 

朱爱朝: 刚才有一些同学读个别字的时候比较犹豫,那么这两个段落分别写了什么天气状况下的雅舍呢?第一段写的是雅舍的什么? 

学生: 是写雅舍月夜的景象。 

朱爱朝: 对,他写的是雅舍的月夜。请大家读第一句。 

学生: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 

朱爱朝: 距离下面的马路有七八十米的土基,所以地势较高,得月较先,这句话当中有一个破折号,朗读的时候要稍作停顿。 

学生: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朱爱朝: 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乍”是什么意思? 

学生一:好像是“好像”的意思。

学生二:我觉得是“突然”的意思。 

朱爱朝: 一霎间月亮就出现在了天空,我们听、看,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这是多么有力量的声音,月亮升起是非常富有动感,非常有力量的画面.我们该怎么通过朗读把月亮升起壮美的感觉读出来呢?我们来试试看。

 朱爱朝: 雅舍的前面是一大片的稻田,远望过去是葱翠的远山,雅舍的旁边有高粱地,有竹林,也有水池。雅舍的后面是荒草的土山坡,皎洁的天空下,只听见远处传来的狗叫声,悄然就是寂静无声的意思,悄然后面用了一个感叹号,你从这个感叹号后面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 雅舍周围静悄悄,没有什么声音。 

朱爱朝: 我们怎么样把这种静悄悄的感觉,通过我们的声音传达出来呢? 

学生: 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 

朱爱朝: 刚才同学们已经学会尝试着把声音放轻一点,放慢一点,让这种安静的感觉传达出来。四野无声,开始。接下来我们再读第二句,从月亮升起,非常壮美的感觉,转到四野无声的安静。此时的雅舍尤为幽绝,幽绝就是安静到了极点,特别特别的安静,我们看怎么读这两句,我们来试一试。 

学生: 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

 朱爱朝: 这位同学读的真好,真棒,月升中天,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所以可以读的慢一点,我们再来尝试一下。 

朱爱朝: 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我们看第二段写的是什么天气状况下的雅舍?越来越多的同学勇敢地举起了自己的手。 

学生: 第二段写的是雨天的雅舍,分别写了小雨天和大雨天的。 

朱爱朝: 你太了不起了,这个材料是课前才发给你的,他说的非常清楚,第二段写的是雅舍的,雨中的雅舍,分成两个层次来写,先写细雨蒙蒙之际,再写大雨磅礴之时。雅舍也是很有趣的,推窗展望,推开窗户向远处望去,很像是书法家米芾所画的山水画,米芾的山水画是一种怎样的感觉,我没有看到过,但是我读了梁实秋先生的著作,我知道米芾的山水画感觉是什么。细雨蒙蒙中,稻田啊,远山,一切一切都像是笼罩在云雾当中,请同学们读细雨蒙蒙之际。

 学生: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朱爱朝: 如果雨下的特别大,我就惶恐不安了,梁实秋先生就开始惶恐不安了,他担心着什么呢?屋顶怎么样?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过了一会儿屋顶开始不停地滴水,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这个时候整个屋子里边都是乱七八糟的,而且这种情况已经不止发生过一次,发生了很多次了,此种经验都不觉得新奇。让我们一起来读满。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到处都有是怎样的感觉,屋顶湿印,到处都有。

朱爱朝: 再来一遍,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想一想,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哗啦一声,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此时此刻如果住在雅舍的是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一:我会很害怕,害怕污泥砸到我。

学生二:我很惊讶,为什么这个水泥会突然崩裂下来。

学生三:我觉得很脏,因为房子里一块灰一块白的,觉得很乱。

学生四:突然崩裂了,待在里面不好,待在外面也不行。 

朱爱朝: 天哪,屋顶的灰泥会突然崩裂呢?梁实秋先生遇到大于磅礴的时候,他就开始惶恐不安,他遇到很多次这样的情况之后,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我们来看一看,从他的叙述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些什么。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这样的叙述节奏是不紧不慢的,是非常从容的。我们再看梁实秋先生,他把屋顶灰泥的突然崩裂比作什么呢?好像珍奇而美丽的花朵正在绽放。在这样幽默的比喻里,在这样从容的叙述里,我们能够感受到梁实秋先生在经历过很多次这样大雨滂沱的狼藉之后,他已经能够平静地接受。 

朱爱朝: 我们再来读这几句话。现在同学们已经学会用自己的诗意,把文章当中的意思表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 

学生: 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 

朱爱朝: 梁实秋先生在《雅舍》当中写道,他对于雅舍所能给予的种种酸甜苦辣,他都能够安之,安然地去接受,因为他觉得这是他和雅舍之间的一段因缘。一个人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选择了一座房屋,储存了一个人的种种苦辣酸甜的记忆。这边是大雨滂沱时的困境狼藉,梁实秋先生都觉得这是一个人和一座房屋之间在生命中的一种联系,一种因缘。他还安然地、平静地接受它,带着这样的感觉,我们再来读《雅舍》,让我们再次尝试着用我们的声音把文字当中蕴藏的情感传达出来。 

学生: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
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则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此种经验,已数见不鲜。(学生齐声诵读) 

朱爱朝: 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谢谢同学们! 

主持人: 谢谢同学们,谢谢朱老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雅舍虽陋,不减雅兴。朱老师,刚刚我听您的课,这节课特别的朴素,没有幻灯片,没有音响,孩子们就是一张桌子,一张凳子,一个讲义,老师也只有黑板和粉笔,你是在用朴素的方式打开孩子的心灵,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和节律来应和。下面请你简单地说一说这节课的设想。 

朱爱朝: 老师们下午好,今天这节课我和孩子们一共做了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与文字产生声音的连接,对于这样具有陌生感的文字,教师的领读是教师用自己的精神能量,和孩子们一起去消融与文字最初接触的那一层冰,然后我和这群孩子们一起踏上了用声音呈现文字的旅程。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如何将文字当中所隐藏的情感用声音呈现出来,首先需要声音对于相关信息的补充,对于难理解字词的疏通,让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流畅地出现在孩子们的脑海里。

朱爱朝: 在孩子们反复尝试着用声音呈现文字的过程当中,我一直注意跟孩子们保持着紧密的连接。在我和孩子之间,除了诵读的材料,没有其他的阻隔,紧密的连接更来自于我一直在细致的感受这一群初次见面的孩子们的感受。在我和孩子们之间,我在尽量敏锐地感受他们的节点,给他们适时适度的帮助。在我和孩子的相互互动当中,我和孩子之间、我们和文字之间的连接开始越来越紧密,紧密的连接让诵读走向深入,在孩子们声音的高低长短中,文字隐藏的情感开始渐渐显露。

 朱爱朝: 第二件事,与文字产生生命的连接。一个人通过阅读诗歌来展示他的内在,另一人是通过读一个作品,把他自己同样深邃的内在与诗歌的作者相遇。现在说的是诗歌,其实所有的文学作品皆如此。孩子们用声音呈现文字的过程,其实他们与梁实秋先生已经相遇了,在不急不徐的叙述里,孩子们感受着梁实秋先生的安然和从容。梁实秋先生的确像冰心先生所说的,像一朵花,有西方文化的洒脱诙谐。一个人和一座房屋之间的因缘,与其对于人生酸甜苦辣的感受,孩子们现在是不懂的,但是它将成为孩子心灵土壤的种子。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清晨,也许在某个黄昏,有一个句子将如残垣的乐声轻柔地奏响,成为一个人生命的一部分,让人拥有面对生命的平静,让孩子与文字产生生命的连接,并且期待着它在孩子未来生命中的成长,我想这也许是文字对人的最大的意义之所在吧,谢谢! 

主持人: 谢谢朱老师,下面请梅子涵老师谈谈他对朱老师讲课的感受。 

梅子涵: 朱老师的课上的很好,我很理解朱老师刚才的阐述。现在有一个问题出现了,诵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我们通常把诵读理解为培养小孩朗读的能力。有一本非常重要的文学理论讲到了,这本书在美国所有的大学文学系是一个通用教材,它在中国早已经出版,是我们博士研究生考试指定的理论必考书。这本书的其中一个章节里专门讨论了一个问题,就是文学里的声音。

梅子涵: 每一种文学作品,首先是一个声音的系列,然后其他的含义、思想都是从这个声音的系列里面产生的。比如说民间文学,我们都知道它首先是一个声音,在森林里面一个小房子的旁边,然后一个根本不会写字的人讲一个故事,于是这个声音成了别人的记忆,于是别人把自己记忆里的声音讲给更多的人听,于是就有了我们中国的很多民间故事,包括德国的格林童话。文学家和诗人,在写作的时候他写的都是自己心里的声音。作为一个作家,我在写作的时候,也永远是在记录着我心里的、记忆的、情感的声音,包括愤怒的声音。所以文学首先是声音。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尤其是面对小孩,让他们学习朗读,能够帮助他们通过这个声音的朗读,进入到故事里,包括这个故事的叙述人的历程中去。

 梅子涵: 在西方,为什么总有诗歌朗诵会,但是在中国却很少。我记得我每次到巴黎的左岸,那边有一个很小的莎士比亚书店,常常会有这样的活动。来自爱尔兰、捷克、俄罗斯的作家,拿着他的新书在小书店门口阅读,很多人围住他,甚至有的人离的很远,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他的声音,他们也许完全听不懂俄罗斯的声音,也听不懂日尔曼的声音,但是让他们知道了文学是什么,所以我想朗读的意义至少应当有两种,一种是培养学生朗读的能力,还有一个就是通过朗读、诵读,让学生进入到文学的故事里去。我很欣赏朱老师今天的课,谢谢大家。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