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余惠斌:诵读,让语文学习如此美好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8-17 10:18:34

摘要:作者:余惠斌,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学教师。

      “阅读、朗读、诵读,是儿童深入进行母语学习的最朴素、最可靠的途径。”深以为然。于是,2011年秋季,我向学校提出要求,到一年级去。

      于是,我们日不间断,坚持《日有所诵》的诵读;周不间断,坚持绘本的分享共读,一路读来,一路收获。

      诵读,注入鲜活之泉

      开学初,我就对班级孩子的学前阅读情况进行摸底,发现班上大部分孩子的父母亲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小商贩、打工人员等。平日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学前阅读。于是我决定带着孩子们边学拼音,边开始诵读,让孩子的目光尽早浸泡在美好的文字里,耳朵浸泡在美好的声音里。因为,“新鲜丰富的语言就是滋养大脑和心灵的新鲜丰富的营养,仅仅是日常生活语言是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母语的需要的。”(薛瑞萍语)

      每周的学习从诵读开始。每节语文课前或端坐诵读、或拍手读、或表演读、或对读;每周五的晨会课领着孩子读一单元,周末背诵,周一展示,周而复始。每周评比,给会背的孩子发“笑脸”贴表示肯定;每学期开展儿歌诵读大赛……

      渐渐地,我发现,这些有意蕴、有趣味的诵读材料,滋养了孩子们的语言土壤,鲜活了孩子的日常语言。

(一)诵读,随落叶起舞

      秋天到了,操场上的梧桐树落叶了。课间,孩子们看到梧桐树的叶子在风中片片飘落,欢欣地追逐捡拾,口中念着:“秋风秋风吹吹,树叶树叶飞飞,就像一群蝴蝶,张开翅膀追追。”

      童谣儿歌,是童心自然绽放的花朵。此情此景,舞动的绝不仅仅是落叶,还有孩子们那飞扬的童心。

(二)诵读,其乐陶陶

      周一上午,老师翻阅孩子的周末日记。林成宇这样写到:“今天早上,妈妈让我自己穿裤子。我一边穿,一边背《穿裤歌》:一条裤子两个筒,两个裤筒像山洞。小宝宝,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左脚钻进左山洞,右脚钻进右山洞。呜呜呜,呜呜呜,两列火车进山洞。哈哈,我穿上了!”

      孩子分明在儿歌当中读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这样的快乐诵读,怎不令他自觉自愿?

(三)诵读,双向联结

      教学《草原的早晨》一课的“门”字。

    师:这个“门”,该怎么组词?

    生:大门。

    生:小门。

    师:大门,小门,还有什么门?老师想到了一首儿歌—— 

    生(异口同声):“小宝宝,认认门,大门、小门、中门,红门、黑门、蓝门,铁门、铜门、木门,开门、关门、锁门,先得认清自家门。”

    师:你瞧,背诵儿歌好不好?

    生:好!可以让我们学会组很多词!

      讨论,催开思维之花 

(一)议标点

      周一,带着孩子诵读第十六单元。很快,《跳房子》、《两个呼噜噜》都能读出节奏了。

      接下来,诵读《小拇指的愿望》:“每次排队/小拇指/总觉得自己太细太小/所以他有一个秘密的愿望/总想长得/和四个哥哥/一般齐一般高”。

      讨论起于孩子的问题:

      陈尔乐:“老师,为什么这里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对呀,我也想问。”王家乐。

      师:“你好棒哦!老师告诉你,这是诗歌。写诗的时候,作者会根据他的需要,决定要不要使用标点。”

      陈尔乐:“那么为什么后一首诗歌,又都是感叹号?”

      师往后一翻,呀!真的,教师本身都没有留意到呢。

      那是选自《礼记·郊特牲》所载的《蜡辞》,是一首具有浓厚巫术色彩的祝辞。

      土反其宅!

      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师:《蜡辞》是古人每年十二月祭祀百神,感谢众神灵一年来对农作物的福佑并为来年的丰收祈福的祝辞。为什么都是叹号呢?我们来一句一句读懂它。 “土反其宅”的注释是“土归其安,则不得崩。”什么意思呢?就是希望风沙不要作恶,泥土返回它的原处。这里不仅有希望,还有命令。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土反其宅!

      师:接着,第二句—— 水归其壑!壑,就是沟沟坎坎。为什么要让水都流在它该流的地方?

      生:不然,就会发洪水。

      生:会把房屋冲倒。

      师:还会把农田淹没。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也被洪水淹没了。所以,我们也一起来命令他们——

      生:水归其壑!

      师:接下来的两句,也是充满希望和命令。人类希望来年,昆虫不要制造灾害,草木不要生长在田里,跟庄稼抢营养。读——

      生: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

      师:现在知道为什么都用感叹号了吗?

      生:我知道,都是命令!

      师:是的,有命令,也有祈祷,表达比较强烈的感情,所以,句句末尾都用上了感叹号。

      诵读、发现;质疑、探究,最后心满意足。从这样的讨论过程里,我听到了孩子们思考的声音,感受了孩子们成长的拔节。

(二)对对子 

      第一册诵读的最后部分是对对子。课前,我常采用师生互对,生生互对、同桌互对、男女互对,激发他们诵读对对子的热情。

      师:二人土上坐。

      生:一月日边明。

      男生:白马秋风塞上。

      女生:杏花春雨江南。

      生:大肚能容,容世间难容之事。

      生: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师: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

      生:水牛下水,水没水牛腰。

……

      对着对着,我的灵感来了:“你们听说过只有一个字的对联吗?这个对联的上联是‘墨’。你们能猜猜,下联是什么字吗?”

    (生一片茫然。)

      师:你们看看,墨这个字,上面是黑,下面是土。连起来,就是——

      生:黑土。

      师:那么黑土对什么?

      史唱:白土!

      师:对联当中,相对的字一般都不一样。再想想?

      梅婕:白水!

      师:哇,真棒!白水,白水,是什么字呢?

      夏云汉、夏成业:泉!

      如果不是亲历这样的课堂,实在是难以相信这些孩子能有如此精彩的对答。这是思维之花的灿然胜放,它喻示着诵读之果的秋收盛况!

      创作,开启智慧之门

(一)诵读,实现个体蜕变

      且看一个孩子一学年学习下来,语言能力的巨大变化——

      温玉如,父亲开摩的,母亲是家庭妇女。开学初的语言表达,呈现的是单词面貌。

      第一学期,教学声母“b p m f”,由图引入(爸爸带着小朋友去看大佛):

      师:小朋友们看看,图上画了什么?

      温玉如:一个小朋友。

      师:这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就她一个人吗?

      温玉如:还有一个大人!

      彼时,她不会用一句简单的完整的话来描述图意。可是,日不间断的诵读,如涓涓溪流,涵养着她的语言,激发了她的灵性。第二学期,她居然能模仿创作儿歌了!

圆圆歌 

什么圆圆红彤彤?

太阳圆圆红彤彤。

什么圆圆蹦蹦跳?

皮球圆圆蹦蹦跳。

什么圆圆响咚咚?

小鼓圆圆响咚咚。

      这是坚持日有所诵一学年来,在一个平凡的个体身上产生的语言蜕变。无怪乎蒙台梭利说:“最令人惊讶的是,连续性的活动这种方式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正常发展之门。”

(二)仿创,异彩纷呈

      每学期,都会有一场孩子们期待的儿歌诵读大赛。这个学期,比到最后,老师出新招了——当场仿创儿歌,题材出自《日有所诵》。

春天来了吗

春天来了吗?

去问柳枝上的嫩芽。

春天来了吗?

去问桃树上的鲜花。

春天来了吗?

去问池塘里的花鸭。

春天来了吗?

去问梁上的燕子妈妈。

      老师将春改为了夏、秋、冬,请他们仿创。

      陈俊霖几乎是不假思索,刘晏竹、温玉如、梅婕、方梦尧等小朋友略一思索之后,也纷纷出手了……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夏天来了吗

                 陈俊霖

夏天来了吗?

去问池塘里的荷花。

夏天来了吗?

去问柳树上的知了。

夏天来了吗?

去问呱呱叫的青蛙。

夏天来了吗?

去问田野里的西瓜。

秋天来了吗

                 刘晏竹

秋天来了吗?

去问树上的枫叶。

秋天来了吗?

去问公园里的菊花。

秋天来了吗?

去问天空中的大雁。

秋天来了吗?

去问地上的小草。

冬天来了吗

               梅婕

冬天来了吗?

去问小朋友的手套。

冬天来了吗?

去问屋檐下的雪花。

冬天来了吗?

去问小河里的水。

冬天来了吗?

去问树洞里的狗熊。

       “对于儿童精神发展而言,提供健康美好的母语的营养,用琅琅书声为他们构筑一个温馨、实在的成长环境,既是强健儿童的骨骼,也是丰满他们的血肉。既是给他们打造坚固的船体,也是为他们扬起漂亮的风帆。”(薛瑞萍语)将温软、灵性的语言种子播撒到孩子心田,激发他们思维的敏感,灵动他们的生命。

      这,是我们点灯人的共同追求。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