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卞国湘:两地共读整本书 师生齐享阅读乐 ——《亲爱的汉修先生》整本书两地共读做法浅谈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8-17 10:05:52

      2011年,在参与中国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西部偏远贫困地区的志愿者活动中,我有幸与云南大理永平县龙街镇中心完小的丁国英老师结对,借助整本书课外阅读活动的互动开展,实现一对一的教育帮扶。现将我们两地共读整本书《亲爱的汉修先生》的做法陈述如下:

一. 明确整本书共读的意义

(一)为什么读

      在与云南丁老师网上交谈中,我发现那里的师生都生活在大山里,很少有机会出远门,交通不便利,信息很闭塞。至于理论著作、儿童文学作品很少问津。整本书阅读从未纳入到语文课程之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状态不佳,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应试教育让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除了课本知识,孩子的课余知识和见识都极其狭窄。

      针对这样的阅读现状,我首先明确地告诉丁老师:语文教育的目标如何定位?显然,最要紧的不是学生答卷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不难发现,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的语文积累、深厚的文化涵养,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真正追求!这就要求我们为学生开创一个大语文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让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以提高。而整本书共读能够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眼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整本书阅读,因其内容丰富,适合进行各类延展活动,让孩子更好地感受书的“可亲”,触摸到书的“温度”,发掘经典的“内涵美”。

(二)读什么

1.阅读书目与内容的选择

      叶圣陶先生告诫学生:“文学名著与其他艺术品一样,没有素养辨不出他的真味,必需讲求欣赏的方法,才能够领会”,“不在读法方面多注点意,阅读十个选本也是徒然,不要说一个。”

      我和丁老师执教的都是中年级。这正是写作的起始阶段,对于初学写作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主要的。如果能有一个与他们差不多大的孩子与他们共同经历这样的过程,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成长,这是很开心的事情。而《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正具有这样的特点。

      《亲爱的汉修先生》被我们锁定,一方面,这部作品的呈现方式很特别,全书都以书信的方式安排故事,通过鲍雷伊给作家汉修先生写的信,将所有的人、事、物贯穿其间;另一方面,这本书能让学生悟得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阅读方法、写作技巧;再一方面,在日记中,鲍雷伊记下了很多他的感觉和想法,和一般小朋友写的日记很不一样,可以请学生仔细揣摩这些写作方式,并且不着痕迹地让学生运用这种方式。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运用语言的另一种作用,也就是审美情感的“高涨”,激情的宣泄和心灵的补偿,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心灵鸡汤。

2.解决书源问题

      云南的孩子们很少能够阅读到真正的童书,他们只知道《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对其它童书一无所知,在他们当地的新华书店几乎都是卖教辅材料,也很少看到童书。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学尝试,没有书怎么行?书源问题已成为开展课外阅读的主要障碍。所以我充分发挥了志愿者的自身力量,首先寄去一部分书,再号召孩子们纷纷寄书给云南的师生。我和孩子们从寄书寄信中感受到了一种爱的力量。

3.确定共读目标和任务

      有了书,我和丁老师先行一步,首先细读这本书,并进一步商讨确定整本书共读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教师大声读、角色体验、设计阅读学习单、制作人物卡片等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读鲍雷伊的日记,想象鲍雷伊的生活,体会鲍雷伊的心情,和鲍雷伊一起成长,感受、分享喜怒哀乐,寻找并拥有自己的汉修先生。

(2)通过深度阅读,读汉修先生的信,悟得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阅读方法、写作技巧,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开始写日记,书写自己的生活,书写自己的成长。

(3)通过开家长会,吸引家长参与进来,并且指导亲子共读的方法。

(4)通过三地师生的书信交往,以及与家长、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的汉修先生并且分享自己的阅读收获和成长故事等。

(5)通过适宜的评价方式,评选“读书大王”、“读写小能手”,鼓励并检验学生的阅读情况。

二. 指导整本书共读的策略

      有了课外阅读的教学意识,有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优秀的童书,云南的丁老师最需要的还不仅仅是这些,因为对于丁老师来说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完全是个陌生的事情。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才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手把手地一点一滴地进行具体指导。

(一)开家长会,动员家长共阅读

      丁老师班上的家长对于整本书共读更是闻所未闻,也得不到他们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在整本书共读之前,丁老师特意开了一次家长会,推荐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在家长会上,丁老师认真介绍了这本书的由来和亲子共读的目的、意义;接着,亲子共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的第一部分,随后让学生回答汉修先生提出的10个问题。最后约定老师、家长和学生在一个月内读完此书,并记录自己读后的心得体会。

(二)大声朗读,帮着孩子读下去

      在得到家长的支持之后,我特别向丁老师介绍了大声读的阅读方式。大声读书给孩子听是目前在国外运用范围较广、成效较显著的阅读方式。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方式。大声朗读是推广儿童阅读的好形式,特别适合于丁老师所在的书源匮乏地区。老师只需拥有一本书,定期安排时间给学生朗读书中的精彩内容,适时组织讨论,一学期下来,学生的阅读量也是可观的,这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同等的阅读的权利,而且孩子们在聆听故事的时候是没有压力,全然放松的。我还告诉丁老师大声朗读虽然比较简单,只需教师有一本书即可,但在朗读给孩子们听时还是有技巧的。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向她介绍了大声读在筛选内容、切入话题、预设悬念、创设氛围、注意朗读的技巧,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讨论等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作为志愿者,我的一言一行也直接影响着云南的丁老师,她会在第一时间运用我介绍的方法在班级中实施践行,在短短的近一个月的网上交流中,我明显感受到了丁老师的读书热情,她对课外阅读教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教师和学生一起读书,一起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感受着一个普通孩子鲍雷伊的喜怒哀乐,了解了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领悟着人生的真谛,孩子们将书本与愉悦划上等号,在聆听中一步步成长。时间久了,我相信学生在老师的熏染下,自然会爱上读书。

(三)设计学习单,带着孩子读进去

      为了检查孩子的读书效果,做摘录、写读后感是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招数”。但在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极不喜欢这样的作业,摘记效果也差,甚至弄巧成拙,连阅读的兴趣也跟着丧失。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个性化的阅读学习单。

      说起阅读学习单,当初,我们发现光给孩子们大声朗读还不行,因为仅仅停留在阅读而没有交流的话,不是有效的阅读。如果阅读能够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连接,能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口头表达能力、绘画想象等综合能力,进而能够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质,提升他们的整体素养,那该有多好。基于这样的思考,再加上看到了有关课外阅读指导策略方面的书刊,我们萌生了设计阅读学习单的想法。

1.讲述故事,我们给这个栏目取名为“故事小喇叭”。孩子们聆听过老师的讲述,再试着自己阅读一次,把听到的在脑子里复习一次,从中体会更多的涵义。孩子向自己的书友讲述故事中的一个小片段,让同伴也分享阅读的感受,并且由同伴对自己的讲述进行评价,适时地提醒和鼓励。比如:在第二张学习单中,我们设计的内容是:“对于鲍雷伊而言,圣诞节可是个重要的日子,去年的圣诞节,他和爸爸妈妈度过了一段非常快乐的时光。今年的圣诞节呢?远在他乡的爸爸会给鲍雷伊带来了怎样的惊喜?请与书友们分享鲍雷伊圣诞节的故事。”在第三张学习单中,我们设计的内容是:“爸爸已经很久很久不给鲍雷伊打电话了,鲍雷伊在一次又一次失望的等待后终于忍不住主动给爸爸打电话,可是这次通话却让他心情糟透了,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将鲍雷伊二月四日的日记讲给书友听。”在讲述中,孩子们感受着鲍雷伊的喜怒哀乐,和同伴们分享着阅读带给他们的愉悦。

2.阅读交流,我们给这个栏目取名为“生活小画家”或“联系一卡通” 等。交流讨论是一种思绪分享的方式。作者发布了精心制作的信息密码,读者就以自得其乐的方式解说个中奥秘,更加深了对作品理解,强调体验性和多元性。就故事内容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交流,启发孩子们进行多元思考,或者由孩子们用画笔描绘出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样多角度诠释话题,摒弃单一的思维方式,开拓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讨论中相互触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促使学生产生更丰富的体验。比如在第三张学习单中,我们设计的话题是“转学到新的学校后,鲍雷伊最大的烦恼是他的午餐总是被人偷吃。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可总是没有效果,以至于他生气地想成为一个乱踢午餐的坏家伙。你有办法帮他解决这个烦恼吗?”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生活实际,为鲍雷伊想出了许多办法,有的说在午餐上放上一个老鼠夹;有的说做一个双层套盒,上层假装什么午餐都没有,而真正的午餐放在下层;有的干脆用上了高科技“安装针孔摄像头”,让小偷现出原形。方法五花八门,但都看得出对鲍雷伊充满了关爱。

3.互动延伸,我们给这个栏目取名为“生活万花筒”或“读写小展台” 等。或将阅读引向生活进行亲子互动,关照学生所处的生活实际,着力打通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精心选择两者之间的联系点,帮助学生跳出书本看生活;或精选读写结合点从读走向简单的写作。这里的“读写互动”强调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写作的精妙,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悟阅读的精神内涵。这样相互作用,实现双赢。比如在第一张学习单中,设计的内容是:“鲍雷伊有很多愿望,比如希望不再有人偷他的午餐;爸爸能带着“土匪”到他的家门口;爸爸带着他去上学……你一定也有很多的愿望吧,那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愿望?不妨写出来告诉大家。”孩子们写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我们班的赵宁远同学写道:“我的愿望是做一位和汉修先生一样的儿童文学作家。我要写许多许多有趣而又感人的书。我要和许多读者交朋友,还给他们写信。我要给读者们提许多问题,让他们一一回答。当然,我也会非常认真地回答读者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李静亚同学写道:“人人都有愿望,而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图书馆馆长。想着自己徘徊在那么多装满书的书架之间,是多么快活的一件事呀!——而且那么多书都是自己的!我当了馆长,还可以边喝喝下午茶边看书,真惬意啊!”赵俊逸同学写道:“我的愿望是长大了能建一所学校,我会像巴学园里的小林校长一样,让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指不定能培育出像黑柳彻子这样的人呢!”还有的想当摄影师、业余画家,想环游世界等等,他们将自己所看、所听和所想用手中的笔一一表达了出来。

      翻开孩子们的阅读学习单,一张张学习单就是一本本鲜活而生动的书。在这些灵动的“书”里,动态展现了孩子们阅读的体会与收获,孩子们从中获得了语言的滋润和精神的拔节。我总能看见孩子们真情的流露、智慧的碰撞和精神的充盈。

(四)书面表达,领着孩子走出来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离不开老师、家长和朋友。书中的鲍雷伊拥有一位作家朋友,这些在同龄孩子的眼里,也只有艳羡的份儿了。而这样的神秘朋友,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股神奇的力量。这些遗憾,可以由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特别是来自远方的朋友去弥补。我和丁老师在共读中,互相发了一份班级花名册,让孩子们自己自由结对,力求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己的汉修先生,拥有自己的心灵朋友。于是,我们不仅享受着阅读带给我们的快乐,更享受着写信寄信收信过程中带来的感动与欣喜。云南和扬州两地的孩子们经常保持书信来往,通过书信交流,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虽然他们远在千里之外,但是他们手拉着手,心连着心,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着。记得第一封信,大家写的是介绍家乡风土人情。扬州的孩子们写到了瘦西湖美景、扬州炒饭、牛皮糖等特产;云南的孩子们写到了家乡永平的黄焖鸡和核桃。第二封信写的是介绍自己和家庭情况。第三封信写的是学校最近发生的事,比如扬州的孩子们写了学校科技节吹泡泡比赛的精彩故事,云南的孩子们则写了他们学校举行运动会拔河比赛的激烈竞争场景。第四封信写的是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有的孩子写到了父母吵架了,有的孩子写到了欢送实习老师的难忘情景。第五封信写的是新年祝福。两地师生互致问候,了解各自的新年愿望,传达美好的祝福。从两地师生互动写信交流中,学生更多地学会了向同伴、向大人倾吐心声和真实的表达,他们找到了倾吐的对象。我和丁老师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够畅所欲言,在写信寄信收信的过程中,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希望这种感觉能够给孩子们的童年生活留下深刻的记忆,当回首童年时,他们是幸福的、快乐的、充实而美好的。

      与此同时,为了丰富活动的内容,记录下每天生活的点滴,我和丁老师在班里还开展了写日记活动。学生在日记本上记录着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尽管他们才初学写日记,词句积累不够,但学生挺感兴趣,尤其是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有关的内容写得最多。现在班里有部分孩子已经养成了写日记的好习惯。

(五)激励评价,引着孩子持续读

      为了维持孩子们对阅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的长久兴趣,我们建立了激励评价机制,鼓励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比如:根据孩子们完成阅读学习单的情况,我们设计了“读书大王”的喜报;根据孩子们写日记和书信往来的情况,我们设计了“读写小能手”喜报。奖励给班上读书认真、写作优秀,有一定读写能力的孩子。这种学生间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孩子们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使“读好书、好读书”在班级蔚然成风。

三. 享受整本书共读的快乐

      当第一次给云南的师生寄去一小箱新书和杂志、信封邮票等物品时,没想到很快收到了丁老师传来的照片和视频,我非常激动。来自云南的热情让我有了更要努力为他们做点什么的动力和激情。于是,我们两地师生每天不仅从《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的共读中获得快乐,更从两地的结对互动交往中享受来自远方带来的喜悦。当我们班上的孩子们纷纷寄去了信和书时,又收到了云南丁老师和孩子们寄来的核桃。当每位孩子品尝着来自远方云南的美味核桃时,当班上第一次收到34封信时,当云南的孩子们穿上我们寄去的新衣、新鞋、糖果、一批批新书时,两地师生的脸上洋溢着无比灿烂的笑容。

      读,共读,我们才会拥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我们才会真正地生活在一起。通过一本本书的共读,老师和家长才会真正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朋友、引导者。最后我想引用《全语言全在哪里》这本书中的话:“我们每个孩子都只有一个童年,也都只有一次6岁、7岁,作为一位老师,一个有协助能力的大人,在整个儿童阅读活动中,我们的任务其实应该是尽量多的给孩子提供图书、提供时间阅读,创造吸引人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们想去阅读,刺激孩子想成为深具思考能力的读,为孩子示范读故事,并用实际行动让孩子们见识一位优秀读者应有的样子。”希望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做点灯的人,给孩子打开一扇门,让孩子们的童年因为阅读而幸福、快乐、充实而美好!也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努力为西部地区的老师和孩子们打开一扇阅读之窗,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朗读手册》(美)吉姆·崔利斯  南海出版公司  2009年7月版

2.《打造儿童阅读环境》(英)艾登·钱伯斯  南海出版公司  2007年10月版

3.《全语言全在哪里》(美)肯·古德曼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4.《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教育讲演录》朱自强  长春出版社  2009年4月版

5.《小学语文教师》2011年8月专刊。

                      (卞国湘,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教师)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