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余惠斌:“回应”——激发阅读兴趣的关键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8-17 09:53:44

摘要:作者:余惠斌,福建省福鼎市桐南小学教师

      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指出,每次阅读,都经历一定的循环过程:“选书——阅读——回应,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牵动着一个结果,而结果又是另一个开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作为一个组织者、参与者,我发现在这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活动中,“回应”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回应的及时性、回应方式的多样性,能极大地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乐此不疲。

一、“荒岛书会”——说出我的最爱

      上学期,我们全班共读了《鲁滨逊漂流记》。大家从书中读到,鲁滨逊凭着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在荒岛独立生存了28年。在岛上,他也曾感到孤独,感到恐惧,受病痛折磨。此时,有一本书给了他强大的心灵力量,那就是《圣经》。其实,在每个人的阅读历程中,都会遇到那么一本书,让自己产生同理心,带来安慰;或从中找到自己,获得共鸣。把自己阅读过程中收获的这种“款待”与大家分享,就是“荒岛书会”。

      一个学期下来,我们利用队会课举办了两次“荒岛书会”,一共有三十多人参与。孩子们轮番上台,分别讲述自己的阅读故事,并与同学们分享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妈妈是精灵》《非常男生》《狼王》《女巫》《西瓜小丑》……他们绘声绘色的讲述,激起了听者极大的兴趣,最终的结果就是——争相借阅,一睹为快。

    二、“图书漂流”——让真情趣漂流

      一本好书,越多的人读到它,它的价值就越能体现。

      作为书的主人,自己的书拥有的读者越多,就意味着自己的精神伙伴越多。

      为好书找读者,为自己找好友!

      于是,我们开始了“图书漂流”。让书中的真情趣,随着漂流活动的开展,惬意流淌。

      我们在书中夹了一张图书漂流图,每漂到一个同学手里,请他在漂流瓶中写上自己的名字。读完之后,在漂流瓶下写上简短的读书感言,再将书本继续在班中漂流。

      在四十多本图书漂流中,漂流最广的是《窗边的小豆豆》,有19位同学读过。在读书感言里,高涵这么写道:“巴学园——一个令我神往的地方。这里独特的教学方式使原本的‘麻烦学生’小豆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才是学生的乐园。但这样的一个乐园,却被战火摧毁了。看到这,我都快哭了。”吴星宇这样评价:“小豆豆真是淘气可爱!巴学园是个真正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学校,却在战争中被炸毁了。我十分惋惜。为什么要爆发战争呢?和平不是非常好吗?我衷心希望世界能放下武器,还孩子一个幸福的乐园。”

      感言最富有诗意的,是《音乐漂流瓶》。

      黄多纳说:“这本书犹如一个音乐盒,读它,仿佛清脆空灵的乐曲就环绕在耳边,令人陶醉。来吧,一起感受这本书的魅力吧!”

      陈舒颖说:“品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音乐家人生的诗意,就如春日繁花的绚烂,夏日绿树的惬意,秋日云淡风轻的舒爽,冬日阳光普照的温暖。”

      最能引起孩子们思考的,是《我的妈妈是精灵》。

      朱倩影:“人人都需要感情,假使人们失去了感情,这个世界将充满死寂与冷落。”

      刘子璇:“感情这种胶水,是从心口流露出来的,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张芷诺:“为什么精灵不能拥有爱?这个世界所有生物,都需要感情。人类为什么不这么看?”

      图书漂流感言,我们每周一、三晨会课上互动分享。分享者拿着自己在读的书上台,大声读着前面同学和自己所写的读书感言。精彩的感言,让这本书的关注人气立马飙升,成了“抢手的馍馍”。而此书的主人,也为自己拥有的图书得到肯定而感到快乐,更加乐意为大家提供自己的珍藏。这样,良性循环便产生了。图书漂流,不仅漂流出了真情趣,还漂来了真书友。

    三、“共读共写”——拨动心灵的弦

      “写作和阅读之间存在着相当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同是文学的过程,也是文学的出口和入口,两者都是相当富有想象力的,也同时扮演着解释的角色。而你从写作中发现的,与你从阅读中发现的,绝对不完全相同。让孩子同时成为作者和读者,他将会拥有更完整的文学经历。”(钱伯斯《打造儿童阅读环境》)

      确实如此。读是吸收,写是倾吐。孩子与一本书的交往,如果是既读又写,那么,他与这本书的情感互动就更密切,他的阅读,也相应地具有了一定的深度与高度。

      如果说“荒岛书会”、“图书漂流”的读书感言属于孩子们的自然歌唱,那么,师生的共读共写,就是老师指挥下的乐队演奏了。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共读,并在每周五的读书课上“一起来挖宝”,交流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部分,交流自己对书中角色的看法,与作者对话,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朗读书中的精彩片段……师生一起享受阅读的乐趣。共读结束后,教师再针对读物特点,探索读写结合的切入点。引导孩子们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尝试多角度创作,让读后感不空泛。

      我们共读曹文轩的纯美小说《青铜葵花》,感动于他笔下那一个个情感细腻、真实善良的人物,并由衷地喜欢书中那大段大段的风景描写。于是,我们在每周的读书课上,朗读、积累文章优美句段,讨论书中人物,并尝试以“xx,我想对你说”的书信形式,与书中人物对话,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们共读《鲁滨逊漂流记》,发现作品中关于鲁滨逊个人的心理描写十分精彩,并且屡屡出现,描写的方式也非常多样化。于是,大家以“走进鲁滨逊的内心世界”为专题开展读书会活动。先找出书中关于鲁滨逊心理活动的语段揣摩,讨论。通过交流,大家总结出这些心理描写一共分三类:分别为“心理变化式”(写出情感的变化)、自我教育式(用对话的方式写,注意说话人的位置变化)和细腻描摹式(用上比喻、对比等手法,对行为进行细腻描摹)。最后,我们进入“读写结合”阶段。老师给出话题(亲口对妈妈说“我爱你”,参加比赛时、月考成绩公布后、当做了糗事时……),让孩子们选择其一,学习该书的写作手法,进行细腻的心理描写。优秀的写作范例加上贴近生活的话题,孩子们写起来,文思泉涌,妙语如珠。

      这里列举一则:

      亲口对妈妈说爱?黄金周居然还有这般难为情的作业!犹如晴天一声炸雷,我顿时如陷入万丈深渊似的,手脚僵硬,足足发了十几分钟的呆。我不断地深呼吸深呼吸,可是无论怎样深呼吸都平静不了那颗不停“嘭!嘭!”跳动的心脏。我坐在床上,理智开始与胆怯斗争。

      “不就是三个字,有什么的嘛!”

      “可是,从小到大几乎都没说过,这么大了,怎么说出口啊!”

      “妈妈养育我这么多年了,任劳任怨,对她说这三个字回报回报,是理所当然的啊!”

      对啊,妈妈养育我这些年容易吗?说三个字有什么?于是我向厨房走去。

      “妈妈,我爱您!”

    四、“读书存折”——比比谁的智慧多

      钱伯斯认为,如果孩子们的阅读没有任何记录,老师和其他人又从何去了解这个孩子的阅读经历?如果老师对班上孩子读过的故事、诗篇、绘本或民间传说,完全没有一点点概念的话,他又如何能好好地带领这个班呢?因此,每个孩子都有必要记阅读笔记。只要读过什么书,就随手将它们记录下来。这样家长和老师就能掌握孩子的阅读情况。

      阅读,需要记录。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份精神成长的见证;对于教师而言,这是全面了解儿童阅读经历的一份宝贵资料。对于孩子而言,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回应方式?及时的记录可以让大家看到彼此的阅读进度,那么、见贤思齐者、奋起直追者,绝对不在少数。可是,怎样让这样的“随手记录”成为孩子们认真对待的事儿呢?我在班上发动大家制作读书存折,并以这样的口号吸引他们:“读一本书,存一笔智慧”。结合学校的阅读考级要求,将阅读字数作为考级的一个指标,而读书存折就是考级过关的实证。

      读书存折的内容,除阅读时间、阅读书名之外,其余栏目让孩子们自由设定。孩子们要做的,就是每读一本书,及时登记,看谁的读书存折飘出的书香最浓郁,谁就成了本学期的“智慧达人”!

      期末,就孩子们手上的读书存折进行阅读量统计,成果令人欣喜:班上阅读量最大的同学达两千多万字,最少的也有一百多万字。其中,500万字以上的,9人;200万字以上,20人;一百万字以上,16人。

      于今而言,阅读对于班上的大多数孩子,确如呼吸一样自然了。他们行走在阅读的丛林中,一次又一次地感受着阅读的乐趣,收获了一道又一道美丽的阅读风景。闲暇时光,他们谈书;互赠礼物,他们选书;他们不仅“悦读”,而且“乐写”。其间的奥妙,就在于——注重群体的阅读回应。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