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研习活动在我的无限不舍中结束了,咀嚼回味间,余音绕梁。三天里,我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柔肠百转,我知道,我已向着明亮那方前行。
活动开场,这样几句话便触动了我,“一灯照隅,万灯照国”,“点一盏心灯,照亮、守护孩子的童年”。我知道了“亲近母语”的这项事业,是为了孩子们在做,内心腾起敬意。
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为我们解读了什么是母语,并阐述了亲近母语的教育理念和课内外母语课程的整合。阐述之前,她问了大家三个问题: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为什么到这来?第三个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
外在来看,参加研习营是学校给予的机会,那我自己到这来又想要什么呢?我想,是点亮心灯,自性光明。
自小喜静,爱阅读,也喜欢录下自己读课文、读报纸的声音,享受品味文字的快乐,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安静地读完整本书成为奢侈。而在研习营诸位导师的身上,始终散发着一种光辉,那是一种在文化中长期浸润出来的光辉。
因为年深日久的高质量阅读,他们能听他人所不能听,见他人所不能见,他们在世俗的现实世界之外,拥有一片幸福清明的别样人生。在这背后,他们必然付出了常人没有付出的努力。于我自己,抛开诸多理由或借口,我希望从此刻起,能真正把读书拾起来,享受读书的快乐,获得因阅读而带来的精神成长。
语文教学方面,聆听徐老师的阐述,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语文课不是教一本语文教材,语文课程应该是更加饱满的,应该是在阅读带动下,师生共同经历的跑道和历程。
语文老师不仅是教育者,更应该是孩子们的母语老师和点灯人。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和内在机理的呈现,让我对小学阶段母语教育的起点和任务都有了新的认识。具体的课程安排,则给我们实现统编教材的课内外整合提供了思路。
接下来,来自洛阳的孔晓艳老师为大家带来主题阅读课程阐述。同样来自河南,我对她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孔老师从高考和世界杯两个话题出发,让我明白主题阅读是什么,进而对读什么,怎么实施,具体课型等方面有了理解。
在余惠斌老师的整本书阅读课程中,教学研备“六五三”在导读激趣、导读片段选择、讨论话题设计等方面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在《西顿动物故事》导读课中,她结合绘本对老暴的故事进行导读,以一篇来带全书的做法值得喝彩。这样的导读,让学生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自读中,后续的交流和延伸也有了实施的前提。
对比我们在参加研习营之前,小组合作的整本书教学设计,以学生读完全书为前提,选取一些精彩片段进行解读的做法,更适合于阅读兴趣高,能自觉阅读全书的班级。
压轴登场的是薛瑞萍老师,网名看云,我想,这应该取自于“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吧?就像薛老师说,不是劳模,不是小中高,又怎样?她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获得了最大的快乐,在为孩子们点灯的路上,她自己也收获满满。
我还想叫薛老师“薛顽童”,她可能也担心过自己老了,想要努力跟随年轻人的脚步,却发现自己实在对这些喜欢不起来,也就继续享受自己那个年代的美好。蹦跳的时候,快活地像个孩子,讲起自己的课程时,又做回睿智的老者,提起班里孩子们时,身上又洋溢着母性的光辉。这样做教师,哪来的职业倦怠,分明满满的都是幸福!老师自身幸福,也会把幸福传递给孩子们。
真性情、敢批判的看云老师还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妙,她说,一个人每天都觉得自己愚蠢,才能进步。是啊,觉得自己懂了会了,故步自封了,分分钟就会被抛弃。因为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学习的人。看云老师那么大的年龄,在亲近母语研究中做了那么多事,她本人又出了那么多书,还觉得自己愚蠢,那我很多时候吃老本的行为,是不是特别愚蠢呢?对古诗感兴趣,却连平仄的问题都没搞清楚,惭愧啊……
风未动,心已动。我愿点一盏心灯,照亮自己。我更愿为孩子们点亮心灯,守护童年。
原创:孙鸿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