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万蓓蕾:天光云影伴求索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8-04-18 16:09:32

摘要:9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公益,7年国际学校“知识论”课跨学科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给了万蓓蕾推广青年阅读的信心和着力点。3年樊阳人文公益讲坛阅读推广团队核心成员与管理者,万蓓蕾将时文与经典,阅读与行走巧妙融合,足迹遍布12省65城,点亮着无数孩子的心灵!她的足迹昭示着青年教育者应该追寻的教育理想:行读万里!

  推荐人:樊阳,上海市教书育人楷模,《中国教育报》2011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第二届“全人教育奖”获得者

  阅读于我,好像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看到文字就会去读。而阅读推广,也就是把自己所喜欢、所欣赏、所认同的,介绍给更多的人,也是顺从本心的尝试,虽然对象、内容、方法时常有变化,但分享的心不变。

  一、开始阅读

  我小时候是典型的双职工家庭的孩子,每天放学晃荡着脖子上的钥匙回家,在玻璃橱底层有些内页黄脆的七八十年代读物,我随意而不加选择地一本本读过来,接受了“又红又专”的价值观教育。后来小学图书馆的老师给了我“特权”,让我可以随意选书、借书,才开始读一些儿童读物、科普读物、经典名著等等。整个中学时代的阅读也没什么计划性,什么有名就读什么,囫囵吞枣的阅读提升了我的看书速度。

  阅读的转折是在高二,偶遇一家人文社科为主的书店,第一次进去后,才知道书籍原来可以有那么丰富的可能性,也是在那个时候开始,我对社会科学产生了兴趣,而且开始知道读书需要有选择性。

  也差不多是同时,开始听《子夜书社》,一档每周六深夜的读书节目,主持人叶沙和嘉宾们每周共读一本书,在电波里一起讨论。心生向往之余,也跟着他们的预告读书,开始学习如何深入地阅读和讨论,去听不同人的视角,去体会不同的角度背后的对人、对世界的理解。

  自己的阅读经历也让我后来在阅读推广中,会更注重系统性和广泛性。希望能够让孩子们不拘泥于自己固有的世界,而能更开放地通过阅读去接触更广阔的大千世界。

  二、初涉儿童阅读

  2005年底,我参加了一个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社区教育的公益项目“太阳花”。没有艺术特长的我觉得“阅读”应该是我能上的课,于是就选择去阅读组给小朋友讲故事。不过没想到,阅读课完全不是我所想的那样:我绘声绘色讲故事,孩子们如痴如醉听故事。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给孩子们分享,发现大家根本无法理解,比如《小王子》;设计阅读活动比如续写故事、表演,孩子们似乎也不怎么感兴趣;而且社区教学点孩子年龄差异较大,兴趣点不一……

  有经验的志愿者给新手们提供了很多的建议,比如分年龄的教学,比如给低年龄孩子推荐绘本——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绘本”,也从那时候开始爱上这种老少咸宜的读本,学习用绘本做主题活动。比如后来结合台湾慈济的“人文”理念,设计了以“认识自我”“建立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为框架的人文实践课,每次课程都有绘本阅读,把阅读融入整体课程设计,不再是为读而读,而是和主题相联系,潜移默化中推进阅读。

  三、校内阅读推进

  2011年开始工作以后,我教授一门叫做“知识论”(TOK)的课程,这是一门对认识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和探究的课程,而不是学习具体的学科知识内容。TOK更接近于回到“哲学”之初,带着好奇、审辨的眼光去反思知识本身和知识获得的过程。

  而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广泛的阅读和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每学期挑选了两至三本经典原著,每年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调整,方式主要是泛读,辅以不同方式的分享和考核。书目包括《苏菲的世界》《万历十五年》《裸猿》《从一到无穷大》等,涵盖不同知识领域;在高年级还会增加原著选读,方式为精读,书目主要为古典原著,如《圣经》《论语》《庄子》等,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学会做笔记、写心得、准备对相关书籍的演讲、辩论、讨论等,同时辅导学生从基础入门书扩展开来,去搜寻这一领域重要著作的能力。

  通过校内的阅读推进,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自己在不断扩展新的阅读领域,通过自己的日常阅读,筛选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经典文本,设置不同类型的阅读作业,促进中学生的深度阅读。

  四、读书小组

  2014年底,本着系统阅读文学、了解不同老师上课方式的目的,我加入了以中西文学史为主线,开展人文教育的樊阳人文公益讲坛,开始和中学生们一起阅读、学习。后来,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人文讲坛开始通过配合主线讲座的读书小组来推进中学生整本书阅读,通过设计领读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我不是语文老师,阅读文学作品也主要是学生时代的事情了,所以2016年初第一次设计《高老头》领读问题时很忐忑,不知道什么样的问题能吸引学生阅读,什么样的设计能推进讨论。重读一遍文本后,我觉得可以以给自己最多疑惑、最多触动和联想的地方作为切入,选择重点阅读片段、设计讨论问题。

  第一次较为顺利的领读经验给我信心。在后面的领读中,我开始尝试更多的领读方式,让学生能更愿意说出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而不是猜测“标准答案”,促进中学生的阅读分享。

  五、逻辑讲座和时文讨论

  2016年下半年开始,有感于学校课程体系中逻辑学的缺失,在樊阳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开始借鉴TOK内容,在人文讲坛开设逻辑讲座。我以“‘辩无胜’乎——互联网时代的信与知”为总主题,主要涉及区分事实和观点、识别逻辑错误、明确概念定义、分析和构建论证结构、识别价值观等,并推荐逻辑学书籍《学会提问》等。

  讲坛一直有时文讨论,对社会热点进行探讨,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不过“时文讨论”也有些问题,诸如讨论时有时不知所云,讨论无法深入等。我们从小被教导要好好学习,要认真思考,然而实际上,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如何进行“学习”和“思考”,也就是“方法论”。之前逻辑讲座的反响不错,于是我开始尝试结合分析问题的方法进行“时文讨论”,也就是增加一个目的:学习一些分析讨论问题的方法。我把新的时文讨论设计为三个小环节:有材料的讲座,有引导的讨论,有主题的分享。

  开展过的时文主题和方法论目标有:

  雾霾问题讨论——区分事实、观点和行动

  学生负担重——结构化归因

  萨德系统——观点背后的假设

  性教育现状——表达观点

  当小学生遇到苏轼——如何有效论证

  被迫离家的人——身份立场和价值观

  中学生需要阅读的不仅仅是文学,也需要时政文、思维方法的培养和阅读,通过逻辑讲座和时文阅读讨论的结合,我希望能够拓展人文阅读的范围和边界。

  六、人文行走

  加入人文讲坛之后,开始了解人文行走这种全新的教育方式。行读课程强调行前的主题阅读,行中的现场阅读,强调把时间、地点、人物构建在知识系统中,在历史曾经的现场,激起我们“历史的想象”,去感同身受,去体会感受那时那刻。

  2015年1月第一次参加人文行走是“信仰之路”,当时很感慨于在短短两三小时的活动中居然能承载那么多的人和人物故事,不同于自己以前参与过的各种行走活动。而后开始慢慢发现行读的魅力,在故居前诵读其人其文,在历史遗迹前读诗,在现场,似乎特别能激发起“共情心”。2016年,我开始参与行走的文本选择、路线设计,进而也开始自己主导设计完整的行走。结合自己本身对上海城市的了解和兴趣,和讲坛学生一同分享了豫园、上海开埠、上海文庙的故事,也在讲坛寒暑假的大型行走中,参与学生阅读材料的筛选、阅读活动的推进等,并和樊阳老师一起参与上海市市民人文行走项目的设计与引导,戈友基金会好校长、好教师行读课程培训。

  对于行读这种学习方式,于我:

  作为学习者,行走的核心是在自己的知识框架中添加血肉,也就是勾连已有的知识,用人物、故事、情感等去扩充自己的个人知识系统。

  作为教育者,行走的核心在于让不同学生能够在半年后还能“剩下”些许东西,可能是激发进一步了解的兴趣,可能是某种行走方法论,也可能是构建自己知识体系的愿望。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我真心喜欢阅读,于是就想要去分享,想要去让更多的人知道阅读有多么美好。而不断去分享阅读,特别是这三年多在人文讲坛,我觉得自己在做的就是不断去扩展和分享阅读的界限,无论是知识的界限,还是情感的界限,亦或是对人理解的界限。

  参与的行走

  日期题目2015年1月2日若瑟堂徐汇天主教:信仰之旅1月24日上博宝鸡青铜器展1月31日鲁迅故地5月16日民国人物的生生死死——从万国公墓到武康路7月16—20日暑期大型人文行走——发现真正的上海8月8日—13日从临淄到青岛——穿越千年的齐文化追寻10月7日感受明清士者生活,思考科举制与明清政治得失——嘉定孔庙行走12月5日片山有致寸石生情——豫园人文行走2016年1月1日达芬奇展3月36日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青浦大观园4月8—11日武汉展示和行走4月30日上海开埠5月28日从明星画报到宣传画之路7月5—12日贵州行7月13日四行仓库7月15日上博雕塑馆青铜器馆7月31—8月11日蜀道行;千古兴汉路10月15日蓬皮杜现代艺术行走11月6日漂泊者在都市——追寻萧红在30年代上海的足迹12月25日上海的新月:徐志摩胡适在19292017年2月6—9日江右文林我读行——江西人文行走3月25日青铜器与文字:上海博物馆行走3月31日吴淞口清明祭英烈4月15—16日从王阳明到黄宗羲的儒学之变——余姚行走4月23日寻找失落的根:上海文庙行走5月21日“三毛”之家在哪里?——武康路、五原路张乐平故居行走7月6日探寻行知教育之源8月2—11日寻找西夏丝路探秘11月12日秋霞圃行走12月24日十年百年千年——上海老城厢行走2018年1月29日—2月5日闽海华韵——福建大型行走向民间机构,在电视台、贫瘠乡村等地每周一节公益绘本课,定期进行“爱心图书捐赠”会——在助推公益中,让更多的人和我一起有力量地行走在阅读路上,做最美的点灯人。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无论行走在哪里,无论身处在怎样的境遇,我都希望自己能将这一份教育者的情怀和梦想坚持下去,成为阅读路上执著点灯的人。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