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7月10日到7月15日,为期6天的亲近母语研习营培训,让我度过了充实的一周,这一周学习容量特别大,大到几乎快让我窒息,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自己是这样无知。亲近母语的导师们就像海上的灯塔,为处于黑暗中的我照明了前进的方向。来这里参加培训的学员们也是卧虎藏龙,大家像身怀绝技的艺人,总是让我惊讶的合不拢嘴。正是亲近母语这样一个平台,把爱好阅读、爱好诵读、爱好习作、更爱孩子的人们聚在一起。大家因阅读结缘,虽是初次见面,却能够一件如故、相见恨晚……
徐冬梅老师用几个小调查拉开了研习营的序幕:1.你为什么来这里?我陷入了沉思,开始决定报名时,只是觉得暑假那么久,闲着也是闲着,还不如趁年轻多学习点东西,可是当坐在这几百人的大会场时,我不再觉得这只是打发时间或可有可无,而是为了自身成长,为了对学生负责,我必须参与更系统更权威的培训,第一次发自内心觉得自己就应该积极参与,充分汲取养分让自己慢慢茁壮成长。2.什么是教育?“教”就是自我被肯定,被接纳,以及成年人的鼓励,“育”就是生命自我的成长,而“教育”就是通过成年人的引导、鼓励,让孩子实现自我成长。我突然想到了自己所任教的学校以及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虽然自己已经阅读了不少关于儿童阅读、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可是理论与实践还是相差甚远,虽然有心去合理引导孩子,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还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老师在台上讲的天花乱坠,可是学生根本不知所以……所以徐冬梅老师的一席话,点明了我在今后教学中的方向,应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引导、鼓励,让孩子们实现自我成长。3.什么是儿童本位?徐老师以《巴喳—巴喳》为例:a.导入时不要太长,要快点进入主题,b.初读文本,第一遍应完整呈现文本,c.深入阅读,当学生读过几次后,开始进行话题讨论,或用几个开放性的问题讨论,d.拓展,形式应多种多样,可以从读到写,可以仿写,或者让孩子自己创建与生活的联系……
梁晓燕老师通过四川宜宾凉水井中学学生们轻松、活跃、投入的状态,让我们明白了亲近母语所倡导的“公民教育”的意义:关键就是学习自主性,学校是一个公共生活领域,完培养孩子们的公民气息,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在大家有不同想法时充分讨论;梁老师还通过台湾台北市种籽小学的午间法厅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从被动到主动的积极心态,公民的参与技能得到了大大提升。我们在日常教育中,应减少对学生的不信任,减少顾虑,我们可以带着疑虑一步一步发现学生带给我们的惊喜!
下午,刘颖老师以《这不是我的帽子》《小猫玫瑰》为例讲解了图画书教学:图画书包含的童年元素、儿童为什么要读图画书、如何选择图画书、图画书的课程目标,大家都知道,一本好的图画书适合0到99岁的人读,但是一本书针对不同年龄,也有不同的目标:
低年级:能通过图画和文字的配合阅读理解故事内容;发现图画书细节,思考图画间的联系;对故事中的角色有自己的看法;培养阅读的兴趣与细致阅读、乐于分享的习惯;讲述书中的故事能够讲的清楚完整。
中年级:阅读时继续培养并保持边读边想的习惯;通过画面补充文字并细致描写甚至未涉及的内容,想象针对故事内容具有合理性;能用自己的语言评价故事中的角色;联系自己的生活理解故事的意蕴;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不同风格,并愿意寻找自己喜爱的同类作品继续阅读;讲述书中的故事,在讲述时能加入自己想象的细节。
高年级:阅读时自觉做到边读边想;体会图文融合而产生的新的意义;联系生活思索作品中意味深长的哲理;在老师的引领与同伴的碰撞中深入思考,理解图画书的内涵;通过搜索资料了解图画书的创作背景,并有了解某位作家的愿望与行动;尝试比较阅读,讲述书中的故事,在讲述时能加入自己的理解与评析。
除了刘颖老师对图画书教学知识的讲解外,我更钦佩于她讲故事对于故事的节奏、情感的把握,对结局的出示还有适当的延伸,当然这肯定与反复的练习是分不开的,希望用我的勤来补我的拙吧!
邱凤莲老师主讲诵读,从概念、形式、儿童诵读实施的意义和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如何实施作了系统讲解。当听完种子教师贺老师的古诗诵读研讨课《易水送别》后,我的心里一团疑雾笼罩:语文课中的古诗教学和古诗诵读有区别吗,有什么区别?几次都想站起来发言提问,但是又怕自己的问题提的太业余,反而被在场的各位老师笑话,所以只好在群里私下讨论,没想到也有老师有这样的疑问,群里一位老师表达观点:“也许是侧重点不同吧,诵读课更注重孩子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吧!”另一种老师说:“小学的语文课可能更注重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抒发的情怀、诗句字面的意思,诵读课更看重通过语气节奏诵读诗句表达情绪吧!”听了这些观点之后,自己的心中仍然不是特别清晰明朗,所以犹豫再三之后,终于在下午提出了这个问题,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得到了邱老师的肯定,“我们现在所讲的诵读和课内的古诗教学不一样,那这个不一样是一定要存在的吗?这么多年以来,我们很多老师古诗教学真的是错大于对,老师一讲古诗就是让学生把这首诗的意思抄下来,把字、词、句的翻译抄下来,这样做恰恰让孩子们感觉到古诗词教学非常枯燥,非常远离我们,其实在熟读成诵当中,让学生自己建立文本的形象非常重要,老师应引导孩子去发现诗词当中的文脉,建立当下孩子与古代诗文的一个连接,通过一两个问题的讨论让孩子深入了解就可以了。我们应反对逐字逐句的讲解和丝毫不讲死记硬背。”邱老师最后又强调古诗词教学应当记住八个字“熟读成诵,不求甚解”,这八个字给了我拨云见日的力量,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这两天是岳乃红老师的主场,岳老师围绕主题阅读和整本书阅读进行讲解。这次在群里掀起了热烈的讨论:信阳的张瑞老师提问:“我们毕竟是应试教育,教材和阅读总有个主次吧,过多的阅读、吟诵给学生,学生会不会对教材不重视,导致成绩不好?如何平衡亲近母语系列书和教材的关系?”来自乌鲁木齐的樊老师回复:“我自己这么多年下来,刚开始日常教学和阅读也会有矛盾,后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开来之后,就好了。不会对成绩有任何影响,越到高年级,积极影响越多。”李雪梅老师也回复:“其实只要孩子的阅读量增加了,语文成绩不会不好,应该是越来越好的,低年级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高年级则需要做一些积累。”通过这个讨论,我看到了大家对自己教学现状的反思以及将要做出改变的决心,群里的每位老师都在真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每次的讨论都是一次思想的碰撞,不过在开展阅读时,要兼顾教学任务,在既不影响课程任务的情况下又能顺利开展阅读教学,这确实真是任重而道远!
从今天开始,也进入了习作研习营的第一天。邵龙霞老师开始讲解儿童写作,如何实现有效的写作指导?这是几乎所有语文老师很关注的问题,1.情境导入:重在从本次写作的内容入手,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激发儿童的写作兴趣,2.写作准备:侧重于鼓励儿童寻找各种信息,围绕写作主题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儿童在有体验有经历的基础上去写,3.读写结合:围绕写作主题,提供适合儿童阅读、模仿的优质例文,在例文后面,围绕“怎么写”设计讨论话题,以实现读写互动,从读到写的迁移,4.写作重点:写作技巧的点拨能给儿童的写作提供必要的台阶,让儿童做到“一写一得”,逐步掌握基本的写作方法。
具体方法指导:“多写短句子,多运用标点符号,一寸窗户看世界”从而让孩子笔下的文字有了转折,有了意味,有了反问,有了感叹…慢慢的文字就有了生趣,就开始洒脱起来,丰富起来,不再是逗号句号的拘谨和单调。最打动我的是“一寸窗户看世界”,在一张卡纸的中间撕开一个一寸大的缺口,用它来观察你要描写的对象,比如小狗毛茸茸的脸,比如一朵玫瑰花的花瓣,再比如蜗牛的触角……通过创造一个一寸窗户,让笔下有微小的事物出现,让写到的情景历历在目,这样的方法让写作更加具体细腻到一个点,充分抓住一个点去写,这样孩子的作文何愁空洞?何愁言之无物?
接下来伍萍老师以自己亲身在机场找东西的经历作铺垫,紧扣主题,带领孩子用“慢动作回放法”回忆找东西的过程,找的动作,找时的情绪。通过细节上的捕捉,结合范文作了具体的指导。不过一节课也需要辩证思考的去吸收对自己有用的,这次明显伍萍老师为了给在场的老师们呈现一节完整的习作指导课而顾虑太多,导致对学生的指导有些偏多,太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不过总体来说,伍萍老师对写作的剖析很深入,这还是很值得我学习的!我们应该让孩子写出发自内心的语言,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像标准答案一样。
何捷老师风尘仆仆的赶来,以幽默风趣的气氛为我们展示了一节精彩的习作课,让孩子们写自己的特长,但这并不是只指琴棋书画、吹拉弹唱,只要你会别人不会都可以算你的特长。这样的要求下,孩子们写出了五花八门的特长,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引以为豪的特长,大家的热情高涨,后来何捷老师又让学生围绕其中一个特长来写片段,进而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整个过程循序渐进,不慌不忙的就带领学生们完成了一篇篇优秀的作文……
………
不知不觉,已经写了这么多,可是这只是这六天之中的一部分,还有太多太多的记忆却不知道该如何用文字来表述,或者用文字根本表达不出来这六天对于我的震撼。
研习营虽然结束,但是更多的思考在路上……
北京金盏双语学校 靳志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