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14 13:18:08
吴江盛泽实验小学 吴昀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虽然,不是在烟花烂漫的三月去扬州,但是,伴着舒适的秋风,柔柔的秋雨和同事四人来到扬州,也别有一番韵味。四个多小时的颠簸并没有抑制我心中的兴奋,登记、整理,稍作休整后,我们就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学习活动。
学习的活动地点设在扬州市维扬区会议中心,一个雅致、幽静的地方。(就是离我们住的宾馆太远,唉,每天四趟的步行穿梭权当运动减肥吧。)本次活动的主题是2010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十一五”课题结题会。学习了不少,收获了不少。但一天、两天、三天,坐在下面聆听的我,越是往下听,越让我很是迷茫,更让我纠结,作为一线老师的我,现在聆听这么多专家,我该往哪个方向前行,究竟谁才能为我指明方向,谁说的才是正确的呢?问题的根源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部分,是学得越早越好?还是适时而行呢?
争鸣的双方主要以陈琴老师为代表和以郭初阳老师为代表而展开。
前者以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应该让孩子早接触,有必要的话从幼儿园的大班开始,正所谓王财贵先生的理论:“小时背过,长大理解”。所以,陈老师教的一年级学生在短短不到一年的学习中,已经学会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小学生必备古诗》以及各种对对子和成语接龙等内容。再加上陈老师本身就是传统古诗吟诵的优秀代表,所以她的孩子不但会背更会吟,从录像资料中得知,陈老师的孩子各个会有模有样、有腔有调地吟诵古诗。末了,她列举了班中孩子的故事:一位连家长自认为学习落后的孩子,一次在北京旅游途中,面对花草物,能自然而然,脱口而出背诵相关诗句,俨然一位满腹经纶的小诗人,一改家长、亲戚对她的看法。陈老师绘声绘色的肢体演练(教我们如何学习吟诵),生动的音像资料,鲜活的教学例子,这一切引起了下面各位学习者的共鸣:是啊,小时背过,长大理解!
后者以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应该让学生适时而学。它是以郭初阳老师的一节《弟子规》课堂教学而展开。郭老师的课堂教学一改往日教师们传统的做法,以学习批判的眼光来切入: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喜欢孩子记住的六个字是:( );如果我是父(母),我最喜欢孩子删去的六个字是:( )。六年级的孩子因为已有辨别判断的能力,所以他们都能按事实说话,说得有理有据,课堂效果甚是好!最后,郭老师总结:中华传统文化应该适时而教,如果过早孩子没有辨别判断的能力,一旦错误的理解、思想过早输入他的大脑,就如毒素难以去除。
看云老师作为后者的大力支持者,也发表了不少看法。她说:“秋天该做的事,不要非得春天做。”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思考、理解、阅历等都有限,所以不要在不适合的时节播种,否则也不会有好收成。看与老师幽默、机智的话语也引起了下面聆听着的大片掌声。
那么,我就不明白了,两天的讲座,两天的课堂展示,为我们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观念。休息期间,我抽空和几位陌生的老师交流此问题,他们也有同样的困惑。唉,专家们台上如此激烈的争鸣,而我,一个需要专家引领、指导的普通老师,该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