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第一期种子教师研习营】子课题实验和儿童阅读经验分享版块专题帖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09 16:28:22

时间:第四天 8月8日(星期三) 上午

子课题实验和儿童阅读经验分享

学术主持:朱肇祺

      学员谈自己班级的读书活动,相当于集体开题(预先写好材料,报到时提交,选择交流者若干人),每人15分钟,然后答问10分钟;其中穿插专家点评、互动。

【专家介绍】

朱肇祺:特级教师。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副主任,“亲近母语”总课题组分管课题管理及儿童阅读评价。

【营地快讯】

      8月8日上午,特级教师朱肇祺老师主持了子课题实验和儿童阅读经验分享版块。11位老师分别就自己申报的子课题谈了自己的设想与做法。他们或高屋建瓴的从理论层面阐述,或深情讲述自己班级读书会故事,给与会老师带来了无穷的思想启迪。

【研习共享】

(部分子课题讲稿)

经典诵读与儿童成长的研究

邗江实验学校邱凤莲

      经典是人类思想文化和智慧的结晶,也是一个民族泱泱文化的源头。它历经岁月的淘洗,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它传递着跨越时代的人文思想,也传递着人类共同的真善美的精神。经典作品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是母语表达的代表之作。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的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所以说,儿童诵读经典,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继承,同时通过诵读咀嚼我们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精华,探寻语言的源头,可得到多方面的滋润和营养。

      为了更方便下面的叙述,我想首先和大家说明的就是我们提倡诵背的经典不仅仅指传统文化的经典,不仅仅指唐诗宋词,指诸子百家,也有现代的优美诗歌、散文,有我们世代相传的童谣民歌,还有外国的部分作品。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征,所选多为诗性文本,以及一些易于记诵的琅琅上口的篇章片断。

      其实目前,西方一些国家也提倡孩子读荷马史诗、圣经等经典作品,美国还有一些学校,教学内容基本以西方经典为主,其他科目略学或不学。在华语领域,是否应该让孩子诵读经典的问题,讨论很多,争论也很多,实际上,就传统经典而言,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读经的传统已经断了将近一百年,这一百年,由于受到狭隘理性主义的影响,我们甚至把背诵传统经典看成是落后蒙昧的。

      但是如果现在的孩子完全不读经,不知道传统文化是什么,不知道传统文化向哪个方向走,这难道不是蒙昧?虽说传统经典中有一部分东西不适合今天的孩子诵读,但是如果我们因此丢弃所有的经典,则是不明智的做法,那等于丢弃了我们的传统文化。对孩子来说,要学习母语,读传统经典是一个必需的过程,它不仅让我们的传统可以有所依托,有所附丽,不仅可以让孩子在诵读这些蕴含着千年历史的语句时,在心灵深处和古人对话,它还可以让孩子站在传统的延长线上,咀嚼我们传统文化的精华,探寻母语的源头,吸取传统的营养。这是超越时空的,这也是超越所有的这样那样的人为界限的。想一想,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些传诵千年的篇章,如果我们满眼都是洋装、洋文,我们靠什么来认同我们的民族文化?靠什么区别于别的国度?何况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经典,恰恰都可以成为我们孩子的根基中最闪亮的部分。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诵读经典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不能不知道孔子、孟子、老子,不能不知道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不能不知道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随着社会的发展,让孩子诵读经典的呼声重新在全球华人中得到响应。

      目前在台湾“读经”的孩子已超过百万,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华人孩子加入到“读经”行列。1998年,南怀瑾先生领导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读经”引入大陆,与此同时,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发起“古诗文诵读工程”。 扬州地区早在1990年,就在陈秉章老师的领导下,开展了古诗文辅读实验。 2000年以来,“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也身体力行,选择适合孩子读的经典,先后编写出版了《经典诵读》、《小学生经典阅读》等教材,引导儿童诵读经典,取得了喜人的成果。

      经典诵读教育对儿童成长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群的认同。

      但是,目前来说,这种认同还停留在表层,依赖着一些专家的宣传、鼓动,甚至还有很多人对诵读经典持观望、甚至怀疑、反对的态度,不管争论如何,既然已经引起争论,至少说明这件事情目前已经有人在做,而且这件事情已经成为公共话题。这应该是一点进步了。

      争论的原因,我们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对孩子读什么样的经典存在争议。这一点,在十五期间,“亲近母语”总课题组已经做出了尝试和选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传统经典都是适合孩子读的,我们提倡诵经,并不是就将四书五经,将古人所学一股脑儿全塞给孩子,而是给孩子量身定做,选择适合他们读的国内、甚至国外的传统或现代经典作品。本课题将在这一方面继续作出探讨和研究;第二,人们对诵读经典对儿童成长的实际作用持怀疑态度。有人担心孩子读不懂,有人则干脆怀疑读了有什么用、或者有什么反面作用。其实读不读得懂经典,没有必要担心。第一,我们在给孩子读传统经典的时候,遵循的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并不要求六七岁的很小的孩子读大段的古文。是慢慢往上长的。第二,虽然孩子一下子还不可能全明白,但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句子想必大家还记得,好像这并不妨碍陶渊明成为一个伟大诗人。实际上,孩子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所谓“会意”,是不需要字字详解的,只要大概领略也就可以了,在他逐渐长大的岁月里,这些早先积累的东西,会慢慢反刍,慢慢转变成他语言的营养。

      所以本课题将就诵读经典对儿童成长的作用作具体的研究,以期得到更加广泛的社会认同,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精华有所依托、有所延续,真正成为孩子成长的根基。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等要求,并且课程标准对于每个年级段都作出了具体的诵背要求。而从孩子的生理特点来看,在12岁以前,孩子的发音器官达到灵敏的极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语言模仿能力、记忆能力也特别强。听读、熟读都能够促进他们的记忆和积累。同时,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学习语言时,运用音乐、节奏可以感到松弛、愉快和满足,产生兴奋的情绪,达到长时间记忆的目的,就是现在成人回想儿时趣事,也是韵律优美的歌谣、韵文最为记忆深刻。所以我们给儿童诵读的经典作品大部分都选择了一些押韵的诗性文本和一些琅琅上口、易于记诵的经典章节。让孩子在快乐的诵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积淀良好的语感,培养对母语的热爱。

      现代科学表明,朗读时声音的振动能够转化为大脑的运动。生物发出的声音一般都是向外发送的,但是朗读和背诵时,它所产生的振动音能够与大脑深层部分发生共鸣,从而在大脑深处引起变化。朗读和背诵也都能够引发潜意识。大量反复的朗读能够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无我状态,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达到统一,记忆力得到提升。

      熟读成诵——从古至今,这是人们一直沿用的非常实用的学习方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诵读的作用。古人读经,用的也是 “恭熟忘合灵”的五字心诀,其中的“熟”指的就是熟读成诵。这些都说明,诵读经典,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沿用的便捷、有效的学习方法,是我们通向慧识的一座桥梁。

      在我们学校,诵读经一直坚持做着,我们读经的时间,一般是安排在早读课和课前两分钟。(举例我自己的班级,用的是亲近母语《经典诵读》的教材,每周一段或一首,早读课、课前,还没有《日有所诵》补充泰戈尔诗选、现代诗歌,有一段时间,班级里面兴起了诵背的热潮,正好我班在读三国,有几个孩子居然一段一段的去背三国,没有人提这样的要求,我也没有阻止他的热情。)2004年第一届论坛,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经典诵读剧目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赞誉。

      我们就这样一直走着,诵经典、读名著,去年我的一届学生毕业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花开了,我们分别》,收在我的那本《大声读给孩子听》里面。我教那个班级三年,就这样一步步走过来,有好几个孩子由于没有接受过语言启蒙,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好,但是就这样熏呀熏呀,等到他们毕业的时候,很多孩子的作文已经写得相当不错,还有一部分孩子有了较大的飞跃。我想这一切还是应该归功于诵经典、读名著,我们是播种的人,我相信,只要是一粒饱满的种子,我们给他适宜的土壤、环境,哪怕他沉睡了一个冬天,哪怕他错过了一个春天,总有一天它会发芽。我想,我们经典是永远的,咱们的诵读也应该口耳相传,永远继续下去。

我们的书香课堂

维扬实验小学王永燕

      两年前,在亲近母语课题研究的背景下,在岳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将儿童文学、经典诵读和科学认读汉字整合到一块去,加入到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首先,我们在课时上进行了重新安排,低年级每周有八节语文课,当下语文教育,很多人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将知识硬灌输给学生。一篇非常简单的课文要用三节课的时间才能讲完,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为了激发学生对语文教学的向往,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们每周用五节课来学习语文课本上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悟课文,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三节课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出示表格)一节课安排“科学认读”,一节是绘本阅读课,一节用来学习《亲近母语》阅读教材,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任何新生事物的产生,大家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尤其是孩子的成长与教育不仅仅要靠学校来完成,更要靠家庭和社会的配合,家庭教育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能够取得家长的信任与理解,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我们的教育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刚开学没几天,我们就召开了家长会,详细地向家长讲明阅读的重要性以及我们今后的打算,争取家长的认同与支持。

      为了能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们还为学生准备了一本特殊的作业本——“对对碰”,每天我们将当天的学习内容、学生要养成的行为习惯等打印出来,让孩子贴在“对对碰”中“老师的话”一栏,这样一目了然,家长对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了解得一清二楚,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督促、指导,同时把心中的疑问、孩子在家的表现等写在“家长的话”一栏里,及时向我们反馈。对对碰有效地为家校联系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为我们的实验争取到了坚强的后盾。(出示对对碰的图片)

      得到了家长的认同和支持后,我们便着手实施我们的课程计划,下面详细地说一说各种课型的具体的操作过程:

1、日有所诵

      这时正是学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正是学生语言发展的时期,所以我们精心挑选了一些诵读篇目,引领孩子每天诵读。这些诵读的内容随着年级的增加有所变化,一年级以儿歌、童谣、五言绝句为主,二年级逐渐加入儿童诗、七言绝句等内容。为了让学生喜读、乐读,在选择诵读篇目时,我们也花了不少功夫:有的篇目和课文内容相关,比如苏教版语文教材中一年级下学期的《识字1》、第一单元的5篇课文及练习2中的“学用字词句”都和春天有关,在学习这些内容的同时,我安排了有关春天的儿歌和古诗,学生通过诵读,对春天的特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有的篇目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如《布娃娃要睡觉》、《上课了》等。这些作品琅琅上口,学生非常感兴趣。我们在黑板的右侧开辟了“小书虫诵读角”,每天更新诵读的内容。至于诵读的时间,我们化整为零,利用每节课上课前的两分钟组织学生诵读,这样一天下来,学生基本上就能背得滚瓜烂熟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学生记得快,忘得也快,因此,我每天都会将当天的诵读内容打印出来,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贴在“对对碰”上,这样学生就可以随时复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我还会利用班队课开展诵读大赛,充分调动学生的诵读热情。时间一长,学生背了不少东西,记忆力提高了,语言丰富了。在春游的时候,孩子们看到瘦西湖里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描写春天的诗、儿歌。在平时的生活中,他们甚至能以儿歌里的内容来衡量自己的行为(出示对对碰内容)

2、绘本阅读

      说到读书,家长和老师常常摇头叹息,孩子们普遍不喜欢读书,在读书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对此,老师和家长也只能束手无策。我曾经问过班上的学生不喜欢看书,大部分学生说不喜欢,有的孩子还非常天真地瞪大眼睛说:“我只喜欢看电视,不喜欢看书,书是死的,又不会动,多没劲!”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特地从每周的语文课中抽出一节课来,专门进行绘本阅读指导。(出示绘本阅读安排表:这是我们第一学期的绘本阅读的内容安排)因为教室条件有限,我们每次上绘本课时都要从学校多功能教室里把实物投影仪搬过来,我记得第三周时,上课前,学生一看到实物投影仪,就纷纷围过来说:“又要讲故事啦?太好了!”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急着想知道我今天会讲什么故事。还有的孩子得意地对我说:“我昨天在亲近母语书吧里看到了上次岳老师给我们读的故事《想吃苹果的鼠小弟》!我又读了两遍,真好玩!鼠小弟的故事还有好几本呢,我都看了!”上课时,绘本中的精致的画面一下子就把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透过画面,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与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才上了两、三次的绘本阅读课,学生对阅读就开始有了好感,甚至还主动地去书店读书。从绘本中,学生也明白了不少道理。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向学生推荐一些文字比较多的大部头的书,如:《小猪唏哩呼噜》、《兰心的秘密》、《一年级大个子
二年级小个子》等。采用大声读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将阅读活动延伸到课外。我们还特地为孩子准备了一本读书记录卡,打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书虫小档案,上面记录了小书虫的一些个人信息;再往下翻,是“阅读小收获”,学生每读完一本书,就把书名记在这里,一学期下来,读了多少书,一目了然;接下来就是每天的阅读记录,有“自己读的书”、“和父母一起读的书”、“自我评价”、“父母评价”几个栏目组成。在读完整本书后,我们还举行班级读书会,交流阅读体验,分享彼此的观点。

      两年来,学生除了各种绘本外,还读不少中外著名的儿童文学。通过阅读,学生收获颇丰,由于时间关系,就不一一介绍了。

3、科学认读汉字

      由于学生处于低年级阶段,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拦路虎——生字,因而在学生入学后,我们就开始进行科学认读汉字的教学,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识字:(1)借助诵读材料识字(2)通过绘本阅读识字(3)在生活中识字。在这里重点讲一讲生活识字。我们的生活都和汉字密切联系。我们去逛街,街道两旁的商店就有醒目的标牌,吃糖果,糖果外面就有精美的包装,这些都离不开汉字。然而,由于受旧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认为在书本上学习汉字才能称得上是识字,而人为地把孩子从生下来后与汉字文化分隔开了。比如说孩子们特别爱吃肯德基,可很少有人去引导孩子认识“肯德基”这三个字,以致于有些孩子到了六年级还照样写“肯德鸡”。孩子们不懂得生活本身就是一本书,不会观察,缺少思考,这样不利于语文的学习。如果能有意识地让孩子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指导孩子认认字,还需要孩子花时间与精力去死记这三个字的字形吗?反复强化的结果就是印刻于脑海之中。所以我们应当为孩子创设识字的环境,培养孩子自主识字的意识及能力。(出示表格)这是我们一年级上学期生活识字内容安排,有认识课表、认识同学、认识蔬菜等,比如认识同学这一课,我们事先把学生的姓名制成卡片发给每个学生,让学生举着自己的姓名卡片作自我介绍,让同学认认自己的名字,然后将这些名字中的字打乱,让学生认,学完后,再将姓名贴在自己课桌的右上角,这样学生随时随地都会看到这些字,这些字也就在他们的头脑里生根了。学生入学刚一个月,就能帮老师发作业本了。看到科学认读汉字的实效后,家长也参与进来了,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在家里,他们都会有意识地让孩子认一认周围的汉字。这样,学生认识了许多字宝宝。刚入学时,学生的平均识字量是313个,二年级上学期结束时,增加到了1811个,识字最多的学生已经认识了3088个字,要知道常用汉字是3500个,现在,她已经能够完全独立阅读没有拼音的书了。

      孩子认识的字越多,阅读的兴趣越浓厚。在阅读的过程中,巩固了以前认的字,同时又接触到了新的字,从而激发起进一步识字和阅读的积极性。

4、汉语拼音教学

      谈到汉字,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汉语拼音。低年级老师最头疼的恐怕就是汉语拼音教学了,学生从入学开始,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都是在学习汉语拼音。由于学生在幼儿园里接受的教育参差不齐,加上自身的接受能力不同,形成了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已经能够阅读拼音组成的句子了,而有的学生连声母、韵母都没有认全,更不要说拼读了。在上课时,会的同学很不耐烦,不会的同学也不想听,学生坐不住,学习的效果也不好。于是,我们调整了教学方法:在学完单韵母和声母后,我们不再往下学,而是先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小学汉语拼音音节表》中270个音节所标注的最常用的汉字,再继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此时的教学步骤与以往的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出示)字音节声母+韵母复韵母。如学习复韵母ai,首先出示带有复韵母ai的音节的字“菜”,引出音节cài,要求学生直呼,在对这个音节有了整体的认识后,让孩子分析音节的结构,即找出这个音节的声母和韵母,引出今天要学的韵母ai,学习它的四声。接下来就是出示一些带有ai的其他音节的字,如“拍、袋、抬、奶”等等,将音节与汉字对应,然后去掉汉字,认读这些音节,其实这个过程和科学识字的过程很相似,科学识字时是让学生将熟悉的事物与汉字对应起来,现在是让学生将熟悉的汉字与音节对应起来,借助汉字学习音节。自从这样改革后,学生学习拼音的劲头很高,上课时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学习的效果也很好,以往难如登山的直呼,今天对于他们来说是手到擒来。

      当然,由于我们刚刚进行实验不久,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能还有很多不足,恳请各位专家、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我们不断地完善这项实验,谢谢!

      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快乐中享受语文

山西运城运师附小周灵梅

      小学阶段是漫漫求学路的开始,我们小学教师有一个重要的使命就是让我们的孩子爱上学习,爱上学校生活。因为学校是学习的乐园,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现实却正好相反:孩子上学后亮晶晶的眼睛反而变得暗淡无光了,他们把学习当作负担,他们认为学习就是完成父母和老师布置的作业。

      “学海无涯苦作舟”啊!

      我真的不喜欢这个“苦”字!

      特别是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始终告诉自己: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决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还应努力让学生在自己的教育和引导下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生活的乐趣;让他们在老师的影响下形成一种健康的习惯,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

      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他的著作《语感论》中有这样的论述“语言决不仅仅是工具、载体,它本身就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人学习、掌握母语的过程就是人成为人的过程……”既然这样,我们完全应该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就像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我们成长的快乐一样享受语文学习。

      所以,我在做诵读课题实验的过程中,一直把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轻松快乐地享受语文放在第一位,。慢慢地,我发现学生特别喜欢听我范读课文,而且下课后还会缠着我要我指导他们朗读。于是我抓住这个契机,在我的语文课堂上设立了“课前一分钟演讲”,全班同学按照次序每天轮流由一个学生朗诵;每周抽出一节课举行“朗诵会”,这样,孩子们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除了课本上的精彩片段,他们还自己搜集了许多可以用来朗诵的素材,甚至为了一次登台朗诵的机会,他们会相约晚上跑到我家请我帮忙选材指导朗诵……

      “教学相长”——我应该感谢我的学生,他们成长的同时带给我更大的进步,正是在指导他们朗诵的过程中,我的课堂教学风格逐渐形成,这几年我多次在省内外以及全国各种教学活动中做公开课,得到了评委和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尤其是贯穿课堂的诵读教学,让老师们感叹:语文课原来可以这样轻松美丽!

      2002年9月,我接任三年级一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应该说,我自觉地进行“诵读”实验正是从那时侯开始的。当时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靠自己摸索。我就首先从我的语文课中挤时间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当然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我没有利用语文教材内容,而是从课外搜集一些优秀诗文。因为自己对古诗文情有独钟所以就从唐诗宋词、诸子百家开始,为了搜集满意的诵读素材,我向我的师范班主任张培荣老师发出求助,他立即把他从北京买的一套珍贵的《中华古诗文读本》共十二册送给我,在我最初的实验内容上给了莫大的支助,凭借这套书籍我和孩子们在训练的同时又尽情领略了中华古诗文的源远流长,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兴趣更浓了,语文学习也更快乐了。从此,不仅我们的诵读内容越来越丰富,而且我的每节课都是在孩子们琅琅的诵读声中拉开帷幕,课堂气氛随之热烈奔放,师生心情轻松明朗。我也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卢梭告诉我们的那句话:教学的艺术就是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2003年,我把自己的这些实验工作向学校领导作了汇报,并提交开发校本教材《诵读》的计划。同年暑假,我经过多次尝试终于用自己的模式创编出第一篇教材《狐狸和乌鸦》,现在我手里拿的就是我们的校本教材,2004年由辽宁大学出版。我们校本课程的编写从此启动了。整个编写过程可以说经历了无数次的“山重水复疑无路”,又迎来了无数次的“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语文[教学方法]

      我们的诵读教学一改以往语文课堂生硬地讲解和呆板的分析

      研究,完全以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面对学生,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多读多体会,用心去揣摩作者表达的感情,走进文章的语言环境,通过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的配合和运用,让孩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对文章的理解表现出来。南宋大学者朱熹关于读书也有一段论述:“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能浪漫诵读,决不能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无独有偶,王尚文教授在〈语感论〉中把这种朗读称做“美读”,他说:“这是一种创造,美的创造,美的有声语言的创造。简单地说,美读就是‘读进去,读出来’——用自己的思想情感读进去,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来。”翻阅了这些古今大家的著作,我惊喜的发现我们的诵读教学法正好暗合了他们的读书之道:诵读教学的精髓就是“心到最急”,它既注重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使其意皆若出于我之心,其言皆若出于我之口。更注重情感投入,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抑扬顿挫,口诵耳闻,潜心思考,体验品味。力求作到声像同步,嘴里读出来,脑中就浮现相应的图画。

      同时,我在教学中一直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大都比较害怕背诵,提起背诵他们会很有压力,而且往往习惯拖着声调、闭着眼睛机械化的死记硬背,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样背诵的质量和实效可想而知,最让我担忧的是,这样的背诵导致学生对母语的本能的排斥而不是享受——因为要求背诵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编者和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积累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享受文学艺术的美丽,但在这样的背诵中是无法实现这些美好的愿望的。所以,我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诵读,尤其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我都一定会带领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诵读练习,而我们的方法是,除了对课文做简单的分析理解外,更多的是以生动形象地“朗诵表演”——动用手、眼睛等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学生沉浸在“欣赏”作者描述的各种情境中,也就是我说的“诵读想画面”的背诵方法,事实证明,这样的方法非常有效,我带的班级的孩子背诵能力极强,而且对诵读美文有浓厚的兴趣,朗读水平也远远高于平行班的孩子。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把语文学习当成了一种乐趣,他们开始享受语文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

      学生诵读的兴趣越来越浓,对诵读内容的要求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二、让孩子在与大师对话中成长 [教学内容]

      我们做诵读课题,一直坚持一个原则——把最好的东西捧给孩子!我们给孩子诵读内容都是一再审度才最后定稿的,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也有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中国 作家既有我们熟悉的柯岩、王蒙、艾青、袁鹰,更有儿童文学界前辈金逸铭、李沐明、圣野、高士其等。选择这些经典之作是因为我们在读这些大师的传记时发现了一个共同点,在他们成长过程中,无不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共同熏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大量地阅读甚至是滚瓜烂熟地背诵了中外古今的名著,这种熟读成诵,既是语言的积淀,更是在与先哲前贤对话,他们从中汲取的营养是极其丰富而全面的:既有语言运用的艺术,又有思想的启蒙、人格的熏陶。

      每天早上,迎着灿烂的朝阳,在生命的黎明,我会和我的孩子们大声地开始一天的朗诵,我们每天都是那么期盼这美丽的诵读时刻的到来,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我和孩子们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积累,更有一颗日渐平和、柔软、敏感、善良的心。

      特别是今年,参加了亲近母语经典诵读课题实验后,课题组的老师给了我更专业的理论引领,论坛里的朋友提供了更丰富的诵读内容。我和孩子们聆听着《毛虫和蛾子》的对话,也开始思考《需要什么》,当终于发现《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我们确信我们真的已经是在《向着明亮那方》前进!相信通过这样日积月累的诵读活动,孩子们会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这正是我所希望的。

三、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语文 [教学目的]

      “在快乐中享受语文”是我所追求的语文教学境界,我也相信,通过诵读孩子们会感受到这一点,因为诵读听起来简单,其实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在实验中,我发现学生经过诵读教学训练最起码有这几方面的收获:丰富了语文积累、提高了写作水平、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优化了心理素质。

      就只说丰富语文积累吧。语文积累中语言积累尤为重要,它不是简单地背诵,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而我们引导孩子诵读的方法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对作品进行理解、感悟、鉴赏的过程,只有在这三个基本条件完成以后的记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语言是轻松愉快的,他们会把机械地背诵记忆变成一种享受,这样的语言积累是了不起的,而且会终生不忘。

      当然,我们更注重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自主积累的意识、能力和习惯,有了这种自觉积累的意识,学会了积累的方法,养成了积累的习惯,学生终身学习才有了保证。所以说,通过诵读,学生丰富的不仅仅是语言积累,更有习惯、精神等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的积累,这种积累只有在少年时代才能完成,一旦错过这个黄金期就很难弥补了。

      诵读人生,享受快乐。

      我经常在心中憧憬这样一幅景象——一个阳光灿烂的美丽教师,带领一群健康向上的快乐小孩,走在一条幽静芬芳的幸福路上……

向着明亮那方

安徽省铜陵市田家炳小学程娟娟

一、踏上回归的路

      邂逅“亲近母语”,顿时觉得眼前一亮,内心激动不已。“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徐冬梅老师的“亲近母语”事业选择了儿童阅读作为回归的途径。“阅读是母语学习的核心环节,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能力的核心,儿童阅读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这是一条怎样的回归路?徐老师指出了四个“回归”。

      回到母语本身。

      回到儿童。

      回到生命。

      回到生活。

      这条回归的路是一段幸福的旅程。

      我庆幸,我走在了“回归”的路上,我知道这路上有荆棘,有野草,但我相信,它一定也是一条撒满星光的路。

二、一起走过的日子

      回首来时路,不得不说说有关读书的故事。

1、说说我们的班级书库

      书香班级的建立,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书源问题。在书源不足的地区,老师可以采取大声读给学生听的方式。我常利用语文课的边角料的时间,给孩子们读经典作品。一、二年级的我们的图书库没有建立。我就常抱着书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课堂上形成了强烈的阅读场。

      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阅读量的增大,光靠课堂上老师的读,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有自己的班级图书库,可以供学生们自由借阅,最好能新书不断。于2006年12月底,我召开了题为《童年里,播下幸福的种子》的家长会。家长会气氛热烈,会后,家长纷纷自发要筹集建立班级读书资金。他们自己选出管理财务和负责购书的家长,我负责提供好书新书名单。当2007年3月我们一次购的1000多元的书运到学校的时候,标志着我们班级书库的正式建立。一个学期下来,我们不间断地邮购了7、8批书。我细心地为每本书分类编号。并给每个孩子制作了静美的借书卡,人手一张。虽然这样做,占去了老师很多时间,孩子们结束都是利用课间时间来借,但竟从来没有觉得累过。我很高兴地做着这样的事。2007年6月底,我又召开了题为《做一个自觉的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家长会。会上,我向家长汇报这学期开展的读书活动:晨诵、午读、共读一本书、共写亲子读书笔记……家长纷纷再次筹集资金建立班级书库。至此,我认为我们图书库的建立,形成了良性循环。

      班级图书库之所以成功建立,应该是有基础的。二年级的整整一个学年,我主要就课外阅读跟家长进行了20多封信的交流。家长给我的回信是在《金色的脚印》(学生周记本,家长的亲子读书笔记附在后面)里。《金色的脚印》不仅是学生自己发表大作的地方,也成了我跟家长进行交流的好地方。家长和老师间建立了彼此信任的关系,为图书库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说说我的学生

      今天,我要说的这个学生是个特别的男生。他在课堂上无法静心听哪个老师讲课5分钟,与同学相处也表现出一定的障碍,爱哭闹,闹情绪。但这学期,我欣喜地看到了他的变化。尤其在我的读书课上,他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听故事的时候,他特别安静。我及时抓住了这一契机,与其母亲进行了沟通。我真诚地告诉他:“他是个有认真倾听能力的孩子,你和他一起读书吧!”并且建议她读了《朗读手册》及看云老师的一些著作。他妈妈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忙于生计,忽视孩子了。面对儿子,有时竟感到束手无策。现在我知道该怎么做了。”随后,她竟做出了艰难的选择,放弃部门领导的工作,辞职在家,陪孩子读书。在这一个学期里,这孩子在妈妈变着花样的要求下,坚持复述老师读过的每一本绘本和故事,坚持背诵诗歌,坚持读书。六月底的一天,他竟然跑到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我想背首诗给你听,妈妈说我背得特别好!”说完,他就大声在办公室里背起来:“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他的声音响亮清脆,听着他背诵,我心里的那种幸福无以言表。在今年的期末考试中,他竟考了77.5分。她的妈妈来拿素质报告单的时候,眼泪都下来了。那是母亲的眼泪,那是幸福的眼泪。在期末家长会上,她向所有的家长讲述了孩子成长以来变化最大的一年。她说:“感谢优秀的经典的童书,是那一本本神奇美妙的绘本叩开了儿子的天赋大门,是书让他学会倾听,是书让他学会渐渐安静……”感动了所有在座的家长。

3、说说我的家长

      关注“亲近母语论坛”的朋友也许对“山林清风”并不陌生,她是“亲幼读书会”的版主之一,是我的学生孙博睿的妈妈。她的专题帖的名字是《关于阅读的点滴体会》。一页一页翻读她的亲子读书体会,你会被一个母亲的细致睿智和耐心所感动。她从事的不是教育的职业,但却有着对经典书籍、对教育的热情。她写了数万字的陪女儿一起长大,陪女儿一起读书的故事和思考。冬梅说:“很多次的外出讲课,我不能忘记的不是老师们作为教师的感动,而是他们作为父母对儿童阅读的热忱,不能忘记家长们对亲子阅读的热情。最兴奋的是看到一个个投身阅读推广的老师的身后出现了一个个家长的身影在跟随。……”她的热情和耐心不仅仅在女儿的身上付出,更是和我一起投入到儿童阅读推广中来。她主动承担了为班级购书的任务。为了班上所有的孩子都能读到好书,她牺牲太多的休息时间,她说:“我幸福着。”这次,她也带着女儿来参加了这次研习营活动。

4、说说我的同事

      2007年3月底,我参加了杭州“第二届亲近母语阅读论坛国际大会。”聆听了专家、学者们异彩纷呈的讲座和课。内心再次受到强烈的震撼。会后认识了晓秋老师,其中她说的一句话令我至今难忘,很朴实,很生动,她说:“一定要学会沟通。冬梅之所以能够把这项事业做大做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她善于沟通……”

      我曾一度很自私地认为,我带好我们这个班的学生读好书就够了。真的够了吗?为什么不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读起来呢?一定要尽量多的带出更多爱读书的学生!让学校再多涌现几个书香班级!这也是我此次申请课题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 所以,课题实验我邀请了12个班级参加。老师们都很高兴加入课题组。在开题会上,我说:“我不能保证我申请的这个子课题是否能够给各位老师评职称评优增加几分,这不是我申请课题的目的,我的目的是通过课题的实施,让更多的孩子读起来……”

      最先行动起来的是我们办公室的几位老师们。跟我一样,她们也乐此不疲地召开家长会、建立书库、读书。“一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现在是“不谈书,心里空的慌。”小说《如焉》被我们谈论了两个星期,至今如果提起来,仍旧激动,唏嘘不已。我们谈《神奇校车》,谈《夏洛的网》,谈《长腿叔叔》,谈《上下五千年》……

      爱读书的老师带出爱读书的学生。老师之间更要学会沟通和合作。看云老师是幸福的,她有“死党”小安和严忠敏,我也幸福着啊!我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和我一起浸润书香。

三、向着明亮那方

      走在儿童阅读“回归”的路上,快乐着,痛苦着;付出着,收获着。

      探索的过程中,会有困难重重,但却不能阻止我们继续前行的脚步。我们想在“亲近母语”总课题的系统指导下,开展扎扎实实的课题实施。旨在通过研究,让读书成为孩子习惯,成为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科学素养,构建绿色儿童阅读生态;旨在通过研究,打造典型书香班级。以一代十,让书香班级在学校此地生成;旨在通过研究,课题老师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老师自觉担当“儿童阅读推广人”的角色,培养书香种子老师,提高老师的教育艺术和理论水平,使参与课题的老师与课题共同成长。

      看云说:“孤独是大家最多说到的词。孤独是先行者的光荣。在这艰难时世,我们当以所做所感为光荣。”

      我们孤独吗?

      我们并不孤独。你来了,她来了,我们都来了,因为我们都向着同一个方向,那是明亮的地方。

      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一片叶子/也要向着日光洒下的方向。/灌木丛中的小草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烧焦了翅膀/也要飞向灯火闪烁的方向/夜里的飞虫啊/向着明亮那方/向着明亮那方/哪怕只是分寸的宽敞/也要向着阳光照射的方向/住在都会的孩子们啊

【互动现场】

老师们做子课题报告

【活动反响】

眸子给无意——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当无意夸张地用一种非常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诵李白《夜宿山寺》时,我就在早好几个小时觉得你特像令人尊敬的窦桂梅老师。你俩还有一点特像,就是你们都走进孩子心里。窦桂梅老师走进孩子心里,结果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我深信,无意走进孩子的心里,也有一天会走进人民大会堂(我本来就知道,无意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今年的教师节,她将走进人民大会堂)。无意应该站起来,接受我们在场这么多人的祝贺。

      只是可惜,他们不给我话筒,上面这些话我都没有说。

给雨蝶——

      生活很重,童话很轻。

      有一次,我得以向一位香港的童子军教练提问,我问:“大陆教师承担了许多本来应该由学生家庭,和社会团体承担的责任,你对此有何看法?”她只说了一句:“我觉得中国的教师太累了。”

      有人选择将所有的累都一肩扛下,这样的人让我感动。有人选择将责任让更多的人与自己一起扛,这样的人让我感到敬佩。雨蝶就是这样一个让我感到敬佩的人。

      儿童阅读是快乐的,快乐并累着,快乐会打折,甚至会夭折。

      雨蝶在孩子面前捧起书,快乐地读给孩子听。捧起这本书的不只是她这双会弹钢琴的手,还有许许多多双家长的手。所以,雨蝶在孩子面前捧起的那本书一点儿都不重,很轻,轻得像童话的本质。

      想问山林清风(与雨蝶一起自费来听课的学生家长)一个问题:“雨蝶唱得比说得好听吗?”

      最后,我要说:我是雨蝶的粉丝。

      还是可惜,他们不给我话筒,上面的话,我也没说。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