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第一期种子教师研习营】儿童文学欣赏和阅读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08 18:00:37

时间:第二天 8月6日(星期一 )下午

主题:儿童文学欣赏和阅读

学术主持:丁筱青

1.童话阅读研究课:《柳树间的风》五年级冷颖(仪征市真州小学)

2.互动交流

3.童话的读法 (梅子涵)

【专家介绍】

梅子涵: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梅子涵, 70年代末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作为儿童文学家,他为儿童写了几十部书集,如《女儿的故事》、《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等;作为儿童文学的研究者,他写作、主编了多部理论著作,如《儿童小说叙事式论》,主编《新时期创意性儿童小说选》(4卷)、《世界名著轻典金库少年版》(55卷)、《中国儿童文学新典》(10卷)等等。美国多集儿童电视片《芝麻街》中国版首席作家总编剧。多年以来梅子涵先生积极倡导儿童阅读,并为孩子们推荐值得读的好童书,可谓中国儿童阅读推广的奠基人。

【学习准备】《柳树间的风》[英]肯尼思·格雷厄姆 著 任溶溶 译 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内容提要: 《柳树间的风》是一部妙趣横生的童话小说,书中塑造了几个可爱的动物形象:胆小怕事但又生性喜欢冒险的鼹鼠,热情好客、充满浪漫情趣的河鼠,侠义十足、具有领袖风范的老獾,喜欢吹牛、臭显、追求时髦的蟾蜍、敦厚老实的水獭——他们生活在河岸或者大森林里,有乐同享,有难同当。 虚荣的蟾蜍连连闯祸。为了教育他,动物们煞费苦心,对他百般说服教育。当蟾蜍的住宅被黄鼠狼霸占,他们联合起来,齐心协力,用智慧战胜了比他们数量多得多的黄鼠狼。蟾蜍大受感动,从此决心改正身上的毛病,变成一个好蟾蜍。

大人读大名著,小朋友们就读小名著,而且是彩绘小名著哦!最生动的文字讲述最美丽的故事,最别致的图画辉映最经典的名著! 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童话小说,适合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大家一起听的故事。当在雪地里冷得直打哆嗦的鼹鼠和水老鼠终于进到獾先生舒适的家,钻进带着肥皂香味的被窝儿时;当癞蛤蟆先生跳上他心驰神往的那辆豪华汽车,“轰隆”一声发动引擎,然后扬长而去的那一刻,听着故事的眼睛都会迸出光芒,几乎想立刻跳进那个童话世界。《柳树间的风》不仅带读者经历动物主角们随着季节起伏的生活故事,还生动地刻画了柳林中萦绕的友谊与温情。

作者简介: 肯尼思·格雷厄姆(Kenneth Grahame,1859—1932)出生在苏格兰的爱丁堡,5岁丧母,父亲不久也去世了,他们几个兄弟由亲戚抚养。中学毕业后,肯尼思无钱进大学,后来进英格伦银行工作。他喜爱文学,用晚上和假日的时间写作。业余时间,肯尼思还喜欢研究自然,这正好为他后来写这部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准备了丰富的材料。 肯尼思·格雷厄姆为了给绰号叫“小老鼠”的6岁独生儿子讲故事。编了一个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这就是《柳树间的风》这本书的基础。这本书成了英国一代代儿童的心爱读物。 在写成这部童话的那年,即1908年,作者在银行被一个疯子枪击受伤,只好退休。1932年7月6日去世。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献给孩子们,更献给成年人!献给所有的父母和那些与童年相处的老师。献给所有的为儿童文学工作的人。
本书写出了一本本童书的精致阅读,你就相信他们真是经典和杰作了,也相信儿童文学的天真、诗意、通往远处的深刻,是人类现代路途上的灯光和树荫,孩子们快乐和感动,长大的人同样感动着快乐。
个性文笔写出一本本童书的精致阅读,也是灯光把你照亮,你再去照亮了孩子们,儿童文学阅读渐渐地就成为童年习惯,中国的孩子就重话了,中国就会增添特别多的童话美丽。

《儿童阅读的心灵地图》 丁筱青 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提要:

是家长,这本阅读地图会给你提供多个与孩子交往、交流的角度,让你更了解孩子,改变或完善与孩子的关系;是老师,这本阅读地图可以为你提供工作上的便利,让你可以更了解学生;是孩子,这本地图就是一个老师,它会无声地引领你走向美好。

作者简介:

一个喜欢用文学滋养自己的人,一个喜欢做白日梦的人,一个喜欢与孩子为伍的人,一个喜欢与别人分享的人,一个很容易被感动的人,一个在成人眼里永远幼稚的人,一个不想长大却不叫彼得·潘的人,一个恰巧与安徒生同一天生日的人,她的名字叫丁筱青。

【营地快讯】《美丽的半天》

      6日下午的研习主题是:儿童文学欣赏和阅读。由总课题组的丁筱青老师主持。仪征市真州小学的冷颖老师首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亲切的、朴实的童话阅读课《柳树间的风》。课后,学员们就童话整本书的解读、课堂建构等问题与徐冬梅老师、丁筱青老师、冷颖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互动。

      接下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又开启他那张“世界上最美丽的嘴巴”,就“童话的读法”给我们带来了一次精神洗礼。梅老师从《柳树间的风》的听课体会谈起,透彻的讲述了童话阅读的理念:童话不是真理,不是哲学,不是阶级斗争,童话是很美好的东西;要相信童话,相信美好的存在;我们把美好的东西等同与“甜滋滋”的东西是不对的,优秀的童话完全可以表现苦难和死亡;童话的阅读,有趣最重要;在读童话的时候,不要去企图追求一个清晰明确的获得;日常化的文学阅读是更真实更连贯更重要的………… 

      童话般的梅老师,童话般的下午。

【研习共享】清风拂面,温馨无限——《柳树间的风》班级读书会设计(仪征真洲小学冷颖)

设计理念:分享读书的热情、感动、困惑与关联性

设计目标:通过交流,加深对阅读的感情,提高深度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阅读《柳树间的风》

设计过程:

一、导入

      1908年,美国《纽约时报书评》曾对一本书作出预言:该书注定为那种令人莞尔一笑,爱不释手,一读再读以致书角卷皱的书。2007年,这本书来到了我们身边,它就是《柳树间的风》。(书读过了吗?读了几遍?)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柳树间,去听风和树的细语。(介绍一下,这是我特别邀请的几位嘉宾,他们还没来得及读这本书,是以“非读者”的身份参加我们的读书会的。欢迎!)

二、分享

      1.面对“非读者”:是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吧,当你听到书名看到封面,有没有猜想它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面对已读者:当你第一次接触这本书,心里有什么想法?[现在呢?]

      面对“非读者”:此时,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一人只能提一个问题。

      面对已读者:谁愿意来说说? 指名说。

      面对“非读者”:在交流过程中,你们有什么不清楚的,可随时提出来,好吗?

      2.这本书里有没有什么是你特别喜欢特别难忘的地方?(某个情节、某个动物、某种表达方式、某个段落)相机朗读精彩片断。

      (1)引导体会四个伙伴之间的友情

      就像春天的花园弥漫着花香,明朗的夜空缀满星星,像这样洋溢着朋友间的真情、深情的句段,书中到处可见,谁还想说说?

      (2)引导体会“家”的意义

      鼹鼠、河鼠、獾对家的感受各是怎样的?

      轻轻地读“家”,心里有什么感觉?有人说,家是人生的加油站,有人说,家是远航的港湾,你觉得呢?

      (3)引导体会动物形象

      你最喜欢的动物是谁?说来听听。

      相机提问:癞蛤蟆追求新鲜刺激的现代生活,獾、河鼠、鼹鼠呢?你觉得作者喜欢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你自己呢?

      (4)引导体会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诗趣。

      第五页:鼹鼠第一次见到小河

      对四季景色的描写

      3.有没有是你不喜欢的?

      4.有没有什么让你觉得困惑不解?

      散文大家周作人说,这本书适合1—35岁的读,还有人说,它适合1-99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了会有不同的感受。现在不懂的,不着急,先搁在那儿,若干年后的哪一天,说不定你就豁然开朗了。

      5.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让这本书更好些?

      6.这本书有没有使你想起看过的其他什么书,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书中的人物有没有使你想起你熟悉的什么人?他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7.你以后还会再读这本书吗?你觉得要怎样介绍,才能说动别人来读这本书?

      8.面对“非读者”:还有想问的吗?(如:为什么叫“柳树间的风”?)

三、推荐

      这本书的版本很多,大家有机会可以看看其他译者翻译的版本。风是一样的风,可是感觉绝对不一样。

      冷颖老师谈对自己的这节读书课的感想: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柳树间的风》我习惯叫它叫做柳林风声,因为看过其他的版本大多这样叫。这本书是英国的肯尼斯写的一本童话书,是写给孩子看的童话书,主角都是一些有趣的动物,在一起历险,互相帮助,是孩子喜欢的话题,喜欢的内容,同时也是一本写给成人看的童话书,因为在这里面揉进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有人评论说,这本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因为喜欢所以我把它选择作为我们今天读书交流的一本书。喜欢它的一种纯粹的友情,喜欢它那种诗意,字里行间都流淌着一种浓浓的诗情和诗趣,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也会喜欢,当然结果证明孩子们确实是喜欢的。我从接到这个任务到现在大概已经读了七八遍了吧,读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收获,读每一遍都觉得乐在其中,我会和孩子们一样还会继续读这本书的,我希望我的同学,我的孩子也能够从读书当中得到这种乐趣,我没有想太多的东西,我把它定位在乐趣,所以我这节读书交流的目标我把它理解为分享。

      看了美国的一本书《说来听听》,我受他的影响、启发,我觉得我们简简单单教语文,那我们的读书交流是否也可以更加地简单一些,更加地明了一些,分享,我这节课主要想体现的就是这样三个关键词,分享、喜悦,你喜欢什么地方,你喜欢哪个人物,分享困惑,你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的,也许孩子们通过这短短的一节课并不能把自己不明白的弄明白了,说句老实话,对于这本书到现在为止还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希望能够得到梅老师、丁老师等各位专家、各位老师的指点。比如说《柳树间的风》这个名字似乎和我们的故事关联不大,为什么叫《柳树间的风》呢?可能做语文老师长了就喜欢从题目入手,一种职业的习惯,因此这节课我备课的时候只简单地设计了几个问题,你喜欢哪些地方,你不懂的哪些地方,你希望给这位作者提什么建议,就这样几个很粗的几个问题,希望以此作为一个构架,而让同学们体会同学们的感悟来作为血肉支撑它。当然由于第一次上这样的课,有很多不足,很多欠缺的地方希望得到各位专家和老师的指点帮助,谢谢!

梅式课堂

梅子涵老师在《童话的读法》讲座中给我们讲述童话

之一:《爷爷没有穿西装》

      你看我们现在所读到的一些儿童文学作品,《爷爷穿西装了没有》,《獾的故事》,《艾玛奶奶》,我记得一些年前2000年2002年,我们在台湾讲学的时候,看到那些书的时候,我们家其实都是一样的,我们这些专门搞儿童文学的人,我、方卫平、朱自强大家都是这样,我们童年没有这种阅读,所以现在几年前当我们跟这样的书撞个满怀的时候我们也吃惊了,你知道一些年前我们在我们中国大陆的儿童文学中死亡能写吗,苦难能写吗?我们还在讨论那个问题呢。苦难能写,我们当时讨论的时候那种强调也就像我这样,我们讨论的这些问题早写了。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这本书马上要出版,我推荐给你,《马奇与主妇》,好书,读了以后倒抽一口热气,我们都说倒抽一口冷气,我们是倒抽一口热气,惊叹,我是写书的人,但是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奔涌出来一个词汇,什么叫做惊人的才华,他就写死亡。和《爷爷穿西装没有》一样,这就是才华,爷爷要死了,他躺在床上,家里人全站在旁边,哀痛、离别,满脸的泪痕,死气沉沉。一个孩子也站在那个床边,他看到那些成年人,似懂非懂的看到这样一个所谓的死亡、离去、告别,他搞不懂。消瘦的爷爷的脸,爷爷的脸上的血色已经近乎与零,就是说要死了,还没有死的时候脸上有一点点红的。我亲眼看到过我外祖母的去世,我吃惊生命的离去,一短气,脸全白了。我告诉我的外甥,我哭哦,那就是几年前的事。因为那一瞬间我就意识到脸的那种苍白无血叫死,那是悲痛,无法形容。这个小孩站在故事里要死的爷爷前面,他听到爷爷讲话了,爷爷说马奇,可是大人听不到。大人泪流满面在那里告别,爷爷嘴巴不动的,可是他分得清爷爷讲话。爷爷说马奇我们出去散散步,马奇说爷爷你不是要死了吗?爷爷说整个都是他们大人在那边开玩笑,他跟爷爷在那边对话的时候大人都听不到,这是童话,这是一个童话般的小说,马奇和爷爷出去散步,来到了田野里,来到了河边,他走过了那个桥,看到远处一片好漂亮的白马,白颜色的马。他还跟爷爷一道上了钟楼,站在钟楼的上面,看到那个河水像金的带子一样缓缓地往前淌去,看到了一幢幢红砖的瓦房。他们还到市场去,爷爷身上没有钱,想买一个苹果,没有钱,爷爷就把领带拿下来,我用领带跟你换一个苹果好吗?还换了一个玉米。在田野上走啊走啊,来到了一匹白马的身边,一匹白的马,等他们转到了马的另外一边的时候,发现马的另外一边是黑的,这边是白的,那边是黑的一匹马。马奇跟爷爷玩耍,马奇发现,发现什么?发现那个爷爷在一点点的变小,一点点的变小,渐渐的他变得比马奇还要矮。马奇跟爷爷骑上了那个一边白一边黑的马,在田野里蹦啊笑啊。太阳快要下山了,马奇跟爷爷一起看日落,爷爷已经变得很小很小了,看不见了,马奇就把爷爷抱着放在自己的头上,坐在头上,爷爷说好舒服哦,好象坐在柔软的草地上,坐在马奇的头上,爷爷看到太阳在慢慢地下去。看完了,马奇把爷爷抱下来,用手去抱爷爷的时候,爷爷已经变成像一个薄荷糖,变成一粒糖一样那么小。渐渐的爷爷变得看不见了,还在手心里,可是看不见了,他的手心里面有点痒,但是爷爷看不见了。爷爷?爷爷答应,爷爷在吗?爷爷说还在,我怎么看不见呢?爷爷说像辣椒粉一样,于是马奇就拼命地吸,没有啊,洗不到像辣椒粉一样的东西,爷爷说你吸,拼命地吸,马奇把爷爷吸到了心里。马奇带着爷爷回到了病床前。爷爷还躺在病床前,有些大人还在那里哀痛。马奇说爷爷你在吗?爷爷说我在。这时爷爷已经在马奇的心里,在记忆力,其实床上是一个空的爷爷。

      死亡和告别被写成了童话和诗,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流了好几次泪,可是那个流泪的感觉是一种诗意的感觉,它不是在那个真实的死亡现场的感觉。这是童话给我们的,这不是生活给我们的。我们不能说这是假的,我们只能说这是真的,这是童话。童话给了你一个故事,从童话的角度给死亡、给永别做了一次童话的课,给我们一种非常诗意的安慰。让我们那种想到死亡的恐惧、心痛的感觉能够被抹去,这种抹去,这种安慰,就让你在诗的感觉中流泪,这个是真的。你不能说这是假的,所以我说童话是真的。你怎么说童话是假的呢,因为你用生活去衡量童话,你用生活衡量童话那请问要童话干什么?童话正是创造了一种生活没有的东西,我们天天在生活里面撞来撞去,你还不觉得烦吗?你还不觉得够吗?你还不觉得重吗?我一直说,我老是在那边想,到底是谁写出了第一个童话呢?文学史上没有记载,因为那很难记载,因为那一定是唯一,我觉得写出第一个童话的人真伟大,在我看来他比写出第一个小说的人要伟大得多。

之二:《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

      我们都熟悉的恩德的《奥菲利娅的影子剧院》的,那是一个故事,很像小说,可是它是一个童话,是一个小说式的童话,或者说童话式的小说,这都不重要,我们不必要搞得太清楚,去学者化,到底是搞清楚重要,还是有趣重要,请大家注意,有趣更重要,搞清楚不是最重要。如果全搞清楚了没趣了,我宁可不搞清楚,宁可要有趣。到底是童话式小说还是小说式童话那不重要。那是一个不幸的故事吧?那真的不幸。一个女孩子,父母对她寄予那么大的希望,希望她成为一个伟大的戏剧家,这种希望落实到给她的名字都是奥菲利娅。有的不幸是天生的,一个声音很轻的人怎么当戏剧家呢?在舞台上面,一个戏剧家,你的声音要能够传达到最后一排,那不是电影,镜头是不可以推进的,奥菲利娅的声音很轻,只能传到前几排,这种天生的使她不能成为戏剧家,可是很多的事情是命中注定的,你摆脱不了的,对戏剧的喜爱,使她虽然不能在舞台上面,她即便是在舞台下面也要跟这个戏剧联系一生。于是我们这个奥菲莉亚从小躲在舞台下面的一个木箱子里,幕拉开了,演出开始了,她有在那边提词,台上的演出常常忘词,她就提词。在这个故事里面,在这本图画书里面,奥菲莉亚少女时候的样子没有出现,书一打开已经是一个非常非常老的老奶奶,脸上的每一根皱纹都是刀刻出来的。躲在洞里头,这个职业的本身之的是很不人格的,一生在台下的一个洞里,一个木箱子里,可是你看她第一次露面就是微笑的,笑着看着我们。从头到尾,这都是一个微笑中的奥菲莉亚。

      演出最后一场,剧团解散,剧院关门,她自己失业,明天的日子、后天的生活、再后天的道路全没有了,晚上睡在床上,你注意到她床头柜上的那个小闹钟指着半夜两点多钟,睡不着,一生的那个剧院关门了,剧组解散了,她自己和戏剧的一生的联系今天晚上到此结束,奥菲莉亚睡不着,终止在半夜的那个时间里,一幅图,奥菲莉亚笑着躺在床上。因为是这样一个始终微笑着的一个不幸,所以她能够那么善良的去走过后来的每一天的日子,能够把那些苦难的影子们全部搜罗下来,然后搜罗下来的影子又帮助了她,最后一个在人间连上舞台都没有资格的这样不幸的人,到了天堂以后,影子们为她建了一个影子剧院,豁达、善良,始终充满着微笑。

      我们说童话是美妙的,是美好的,我们不是说童话里面全都是那种甜的东西,相反是,我们读到的很多童话里面那些故事常常是同苦难、跟不幸,乃至于跟死亡联系在一起。因为苦难、不幸使我们的生命当中碰到的最多的问题,童话给了你另外一种描写,给你一种安慰,给你一种解释,是的,童话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我们不能说读童话以后大家都不怕死了,不是,但可以让你安定一些。

之三:《月亮,生日快乐》

      看上去很简单的书,童话故事,它可能是有很深刻的东西,可是因为我们无力阅读到,于是那种深刻就不能出现。我给大家讲过一本书叫《月亮,生日快乐》那是一本多么简单的书啊,没有几个字,两个人物,一顶帽子,一个月亮一棵树,标标准准的童话书,而且是差不多三四岁、四五岁的孩子读。那里面有一个童话的读法,我们读过那本书的人都记得,那是一个小熊,它因为每天看到天上的月亮,所以它就意味那个月亮是它的朋友,它对月亮说话,你好,月亮不理它,它就想肯定月亮没有听见,太远,它就划着小船渡过河、走过森林,来到了这个高山上面,站在高山上面喊,小熊知道这个高山离月亮很近,画面上的感觉也是近的,你好,对面的山头传来你好,小熊想月亮听见了,你什么时候过生日啊,对面传来你什么时候过生日啊,我的生日就是明天耶,我的生日就是明天耶,你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啊?你喜欢什么样的礼物啊?我喜欢一顶帽子,我喜欢一顶帽子,小熊知道月亮喜欢一顶帽子。回到家里把它的储蓄罐打破,到街上精心地挑选了一顶帽子,戴在头上镜子一照正好,它把这顶帽子送给月亮。那个送给月亮很有想象,那是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可能产生出来的想象。请大家注意,一个很天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童话家可能有的想象力不是任何别的文学家都可能有的想象力,把帽子放在树上,树干上,月亮会走的,上半夜在那里,下半夜到这里了,月亮慢慢地走,走到了帽子的下面,正好戴上。不大不小。高兴的、满意的小熊回去睡觉。第二天早上起来门一推,那帽子就掉在他家门下面,小熊没有看树上面,因为其实这个帽子就是树上晚上的时候一阵风把这个帽子吹下来,他心里一阵欢喜,这帽子是月亮给我的,我送一顶给它,它也送我一顶,帽子戴在头上,照了照镜子,不大不小。这个故事,这个故事里面的画面和形象都很好玩。我们问孩子们说,这个对面山头传来的声音是什么声音啊?孩子们说是回声,我们成年人也说是回声。是回声对不对呢?对啊,是回声,可是如果你只读到回声的话那你读到的是一个物理学的现象,我们这本书不是教物理现象,教什么是回声,我们这是童话,童话有童话的读法。它是教回声的吗?在那山头上喊会传来回声,站在平地上喊没有回声,只是教这个故事吗?不是。在这个童话里面我们有这个理由读到这不是回声。这就是那个月亮说的话,这是童话里的。我们把自己的问候和关爱给了别人,给了朋友,别人、朋友就会把关爱把问候给你,这是世界的一种规则。我们现在缺少这种规则,我们现在怀疑这种规则,我们现在不问候,我们怀疑,我们甚至说不能问候到,你看了陌生人不能问候的,一问候就完了,我们现在成年人这样灌输的,我们现在不是用童话让人们,让这个民族变得亲近,我们是用反童话的道理让人们对它疏远和怀疑。现在你看,中国人的那种冷漠是空前,不打招呼,我讲这个事大家都笑了,之前是个很生动的比喻,我们坐电梯打招呼吗?你上电梯打招呼吗?不打招呼。这里面走进来一个人,眼睛一瞪往那边一站,不打招呼,因为这里面站着的人可能是个坏人,他进来的时候我也觉得他可能是个强盗,你一个招呼打过去了,人家觉得这个人是不是喝过酒了,偏偏打招呼的是什么人?是那些外国人,那仅仅是一种习惯吗?不错,是一种习惯,就像人家说话的时候说“please”,那是一种习惯,可那也是一种童话,是一种关心和信任去主动地建立彼此的关系,他们习惯那种笑容,习惯那种“早上好”,他说早上好,你也就会一下子变得喜悦起来,说早上好,只是因为多说了一句早上好,于是整个电梯上升的过程当中充满了愉快和轻松,离开各走各的,可是那个一分钟的过程也很愉快。一生是多少个一分钟组成的呢?很有象征意义的。

      我们没有那个习惯,我们没有那种思维,我们需要这些东西,《月亮,生日快乐》不是讲一个物理常识,不是讲回声,是的,童话也好,儿童文学也好,绝不是像我们所以为的那样,像那些无知的人们所以为的那样是那么的浅,是那么的小儿科,我们说童话不是哲学,可是我们又同时说如果说你会读的话你会读到里面很多的声音,你不会读,那不是童话的欠,是你的欠。我们读到了,我们不是说读了这个东西解决了一个问题,我们是说读懂了,读到了《月亮,生日快乐》这样一个深处的东西,于是我们生活获得了一份指导,我们不是简单地在那里说,可是我们这样的东西读得多了以后,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姿态,我的语言,就会被渐渐地塑造的轻松、优雅、诗意,这是一定的。

      我们需要童话!

之四:《麦先生的旅行》

      《麦先生的旅行》写一个当爸爸的儿子死了,这是一个多年轻的爸爸,你看图画书好年轻,儿子死了,这是一个灾难的故事。第一句话就是儿子死了,麦先生就放下了一切,带着儿子的泰迪熊和一把椅子去旅行了,在旅行的时候他看到迎面走来的孩子他就会站在那里静静地看一会儿,走到树林里面看到有一个有摇篮的架子,他就会把泰迪熊放上去,摇啊摇。看到太阳要下山了,他就静静地看一会儿太阳下山。在这个旅行的过程当中后来碰到了一个男孩子,那个男孩子因为发生了战争,一切都炸毁了,什么都没有,家也被毁,这个小男孩哭了三天三夜,找不到了洋娃娃,然后这个麦先生抱着这个因为洋娃娃而相遇的男孩开始了旅行。这是一个真人的故事,当中的相遇也是因为灾难来的,灾难相遇以后人就去旅行,整个故事当中没有哭泣,没有眼泪,是一种我们好象看不见的一种笑容和生命行走的一种乐观。这样的故事如果被一个糟糕的儿童文学作家写的话,那就不知道写成什么样子,甚至于根本没有这个灵感去写这样的故事。很典型,就是我刚才讲的,在儿童文学里面非常典型,写的就是一个灾难,一次永别。可是后面整个的一个旅行是诗的,他不是傻笑的,麦先生不是说你死了,呵呵傻笑,他也是难受的,生命在继续而且在寻找,他把所有的伤感和留恋是放在一次次的停下来看、欣赏、想,于是失掉的一切又都有了,这是一种安慰。这是一把椅子,我说是一把椅子,你坐上去以后,你那个很伤感的很茫然的心会被抚摸着。我在读《马奇》和《爷爷》的时候,我为这个书写序的时候我真的流了好多次泪,我想到我的祖母,我想动听的每一个白天和晚上我坐在她身边,绝望,那是我面对的第一次死亡,而且是我很奇怪的,我从二十多岁开始老是想到这个问题,突然想到我的外祖母死掉怎么办?每天都会想,我外祖母死了以后我会怎么办呢?一想到这个问题我就会惊恐,那一天照样来了,没有跟我讲任何一句话,我的外祖母就已经再也不会醒过来,可是就像那个爷爷一样,还没有最后离开。于是那个冬天的每一个白天和晚上我都陪在她床上,那是一个最漫长的陪伴,我就一直趴在她雪白的头发边外婆外婆一遍遍地喊她,多少年没有那样的亲近,就那样喊。我跟她说外婆你离开我怎么办?我把最好的音乐,那个耳机放在她耳朵上听,她有时候会动的,我不知道她听到没有,巨大的悲痛。我现在想如果在那个时刻《马奇》和《爷爷》我看过的话,或者以前我看过这样的书很多的话,那我会有一种心情和认识,尽管最后这陪伴我照样会难过的,可是那会好得多。就像我讲《铁路边的孩子》那个故事的时候一样,我说我小的时候我父亲离开我的时候,我的父亲遭难的时候,那个黑暗当中我们家住在山头日本的洋房里面,我看到医院上来的担架把我自杀的父亲抬下去的时候,我一个人,大人绝对顾不上我,对面的邻居怎么在窃窃私语,怎么在发笑我都能听到的,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声音,没有一个人摸着我的肩膀,没有的,我一个人在那里。我当时想如果在我小时候我读过很多的像《铁路边的孩子》这样的书、这样的故事的话,我相信我那个时候那种黑暗无助的感觉会很少,我不会因此一点不难过,一点不惊恐,但是会好得多。这是我对童话的力量的一种认识。

【互动现场】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