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点灯人教育资讯

【第四届讲述大赛】关于讲述的说明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29 09:17:08

第一部分 关于“讲述”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文本。为了让讲述大赛更加具有比赛性,同时为了评委公正合理地评分,本次讲述大赛公布了40种较经典的同时也比较适合讲述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比赛书目,供大家选择,其中20本为绘本,20本为文字书。请大家要选择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并适合自己语言风格的文本。须知,当我们每个人在力图表现出不同风格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不同文本本身,带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和语言特色。

       其次,应该注意讲故事与讲述的区别。讲故事一般以文本为主体,比较注重完整地再现故事本身。而讲述是表达讲述者对文本的理解,通常会比较多地采用比较精彩的叙述性语言来介绍文本,并表达自己的观点。讲述者会因为对文本把握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切入角度,选择不同的片段来进行阐释,即使是相同的文本也会产生不同的讲述效果。

       再次,讲述时应该最大可能地引起读者深入阅读的兴趣。讲述时,讲述者要努力营造一种氛围让听众融入,并与你的讲述并行甚至引发更多;同时,讲述者应该给读者提供尽可能大的联想和思考的空间。

       第四,讲述常常会因为受众的不同,因为场合的不同,因为时间要求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一定要根据这些不同而调整自己的讲述内容与风格。本次讲述大赛将对象定位为儿童,也是为了传达一个理念:具有比较强的讲述能力应该是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老师们平时练习时,可以在班级试讲;各分赛区比赛时为了有更好的现场感,可以安排少数学生在台上听老师讲述。

       第五,投入自己足够的情感。当每一个人都以自己特别的喜爱、特别的热情、特别的认真去讲述,去传达个人感受的时候,讲述才是成功的。当然不同的人讲述同一个文本风格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应该追求不同的语言风格和形成不同的讲述特色。

       第六,可以辅助以一定的手段,例如,讲述时可以翻动图画书,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可以用音乐进行渲染等等。

第二部分 讲述:小学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 邱凤莲

       2007年第三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的开幕式上,来自全国各地的8位选手现场进行儿童文学的讲述决赛。2008年在上海师范大学礼堂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暨亲近母语研讨会开幕式上,第二届全国小学教师讲述大赛现场决赛受到了专家和老师们的热烈欢迎。

       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比赛,老师们讲述的故事都是图画书。讲述,吸引了人们的耳朵、眼睛和心灵。与会的专家、老师和参加讲述的师生一起沉浸在一个个美好的故事里。这是一次奇妙的心灵旅行,也是一场美好的智慧盛宴。跟着讲述的老师,出入在故事的丛林中,孩子们几乎忘了归路,可是,一转眼,讲述者又轻轻地把他们带出来,于是,孩子们看见外面的世界更加明亮了。这就是“讲述”的魅力,是它和讲故事不一样的地方。那么,什么是 “讲述”?亲近母语理念下的“讲述”有什么意义?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去把握对孩子“讲述”的要领和实质?讲述和讲故事有哪些不一样?这些都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话题。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讲述”的解释非常简单,就是“把事情或道理讲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人类自有语言以来,讲述就开始了。人类似乎有叙事的本能。但是对于一个语文教师,一次面向孩子的讲述却并不那么简单。美国的心理学家苏珊说,“我们所说的故事,和我们所听到的故事,会决定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每个孩子都是故事的热爱者,他们也都是在听别人的故事、讲述自己或别人的故事中再现、重整、建构自我的。每个故事中提供的情感要素、语言要素、思想要素给了孩子各种各样的滋养,从而帮助他们认识世界,融入文化,找到自我。亲近母语理念下的“讲述”,究其根本,是寻找母语阅读“回归”之途的有效实践之一,它向孩子敞开了母语温暖的怀抱,引领孩子从听老师讲述故事开始,逐渐爱上阅读、亲近书籍。因此,它要求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而且必须成为一个优秀的讲述者。因为一个很会讲述的老师一定是受孩子欢迎的老师。

       “讲述”和“讲故事”其实有着很多的关联。一个好的讲述者,肯定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一个好的讲述者,首先应该把故事讲好。但是讲述不仅仅是讲故事。所以,“讲述一个故事”,可能比“讲故事”更难一些,要求、层次更高一些。它需要讲述者考虑如何更好地向别人(尤其是孩子)叙述这个故事,而不是简单地照着文本把故事呈现出来,这无疑也是“讲述”与“讲故事”的最根本的区别。

       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面对一个文本,面对一群孩子,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讲述”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讲述必须“有书”。这里的“有书”不能狭窄地理解为把书带到孩子们面前,实际上没有书的情况下讲述也是可以进行的。不过,如果有可能,将书呈现给孩子,让孩子们看到它,当然是最妙的。因为,这是让孩子与书建立联系、建立亲切感的一个很好的机会。这里所说的“有书”, 是指讲述者必须尊重文本,必须对文本的内容、风格、表现形式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比如《爱心树》(〔美〕谢尔•希尔弗斯坦/著),黑白的画面,简约的文字,适当的留白,构成了这个绘本朴素、自然、含蓄的风格。在讲述时,很多老师用的是PPT幻灯片,这样可以让孩子们看得更加清楚一些。可是,也许是为了吸引孩子视觉的注意,有的老师将整个文本扫描后,还精心地涂上了各种颜色,结果反而冲淡了画面朴素、简约的美。还有的老师,因为读这本书时内心感受较多,而文本本身的语言却简约如诗,于是老师们就将文本没有言及但是却可以想见的情景加进去许多许多,进行绘声绘色地描述,给人的感觉是把文本撑满了,讲述者的语言风格与文本没有很好的契合。结果我们在语言和情感的“奢华”中丢失了文本原先的含蓄、朴素之美。所以,一旦对文本的理解(包括对文本风格的把握)出现了偏差,讲述就失去了根基——文本就是讲述的“根”。

       第二,讲述必须有“我”。讲述强调对文本的尊重,并不是让老师从头至尾照着书来讲一遍,那就变成了“讲故事”。讲述必须有“我”,这个“我”是指讲述者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在听别人讲故事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这个故事本身,我们看不到讲故事的人,因为他已经进入了故事里,成为其中的一个个角色。但是讲述不一样,讲述是必须有“我”的,在讲述者将一个故事叙述给我们的同时,已经融入了讲述者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和看法。所以,作一个不太恰当的对比:一个讲故事能力比较强的老师也许可以将一个自己没有读过的文本直接讲(读)给孩子听,但是他却没法直接给孩子讲述。——讲述是必须在老师充分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的。有的老师特别会讲故事,这已经具备了讲述的底子,但是还不够,因为一个讲述者,如何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传达给孩子也是一项基本功。只有深入浅出才能水到渠成。讲述的内功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修炼的。

       第三,讲述必须有“对象感”。因为讲述必须有“我”,所以讲述也必须有“你”,有“对象感”。教师的讲述是面对孩子的,所以眼里要有孩子,否则讲述可能变成教师自我的表现和情感的宣泄。讲述者的“对象感”表现为对孩子倾听愿望的关注,讲述中与孩子情感的交融、目光的交流等等。曾经有一位文学素养很好的老师,她的“讲述”声情并茂,可是却无视孩子的存在。她将“讲述”演变成了自我的陶醉和抒情,这更像是一次演讲。对孩子来说,这样的“讲述”是虚渺的,遥不可触的。所以,成功的讲述者不会忘了他讲述的对象。

       大多数孩子都是从听故事逐渐走向阅读的,对于一个语文教师,讲述一本书,一个故事,是培养孩子阅读兴趣,建立孩子与书的亲密关系的最便捷的方法。讲述,让我们得以和经典亲近,讲述,也让我们庸常、贫乏的语言更优雅,更富有诗意。母语教育应该回归母语、回归儿童、回归生活。做一个优秀的讲述者,你会看到孩子眼里你所希望看到的那种对阅读的热情。所以,讲述,应该是一个教师,尤其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