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6-03-15 09:04:32
慢慢的喜欢上《薛瑞萍读教育理论》。
因为先前自己不怎么喜欢读理论,曾经若干次翻开原著的《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等,可都是没读几页就放下了。看了这本书的目录,里面涉及到这样翻过却跟没看下去的有好几本。薛老师每篇读书笔记的题目很有诗意也很有人情味,如幸福的蜥蜴,最珍贵的资源等,但一看副标题就开始发怵,如施方良先生的《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等,觉得自己还是读不下去。
从《序》开始看时,不知不觉就喜欢上这位“自负且胸无大志”的薛老师,(其实是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过硬的教学水平、端正的品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非常高的个人威信),于是,她的每篇对教育理论的个性解读也在我的心中眼下鲜活起来。
读书是薛瑞萍老师的生活方式,薛老师也因为读书总有鲜活的语言。
在读《给教师的建议》时薛老师这样说“清晰简洁、活泼新鲜的教学语言会使学生对你的每一节课心存期待。语言——永远是老师联络情绪、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方式。”
具有足够吸引力的、新鲜活泼的语言从哪里来?读书——只有读书。
“无机物是怎样通过光合作用变为有机物的?”一般的生物教师都是这样问,教材上也是这样写的。同样的问题,大师确是这样提出的:
“在植物机体这个复杂的难以捉摸的实验室里,在阳光的照射下,把矿物肥料这种无生命的东西,变成了西红柿甜美的肉汁,变成了玫瑰的芬芳的花朵,这一切是怎样进行的?
这样的提问,怎不让学生兴趣盎然,充满了对大自然无限的向往?
我们也时常对课堂中的提问伤脑筋,现在我们知道这样的技巧和机智应去哪里找了。
对这本书印象很深的一句话还有薛瑞萍老师儿子嘴里溜出来的“八辈子没有生过孩子的贱骨头”。因为他们听见一个孩子在放肆的哭,并逐步变本加厉,开始打滚,夹杂其间的还有母亲的哀求、父亲的吼叫,但都抵不过孩子的哭声。其实这是薛老师的口头禅。这话虽然刻薄,确是很多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写照。面对父母的叹息,薛老师说“当吃饭都需要哀求,都是在帮你吃时,你竟然希望他为你而读书、而勤劳、而懂礼-------这不是很贪婪、很可笑吗?”这些都是薛老师在《读洛克的日子》中提到的。现在当我在班里觉得对孩子束手无策的时候,都会再来看看《读洛克的日子》,看看洛克和薛瑞萍老师对我们的建议。我也曾建议班里的年轻老师,如果你觉得不知道怎么管教孩子,那就来读《读洛克的日子》,因为这会让自己更有原则、更理智,也更有方法。
所以,还是让我们一起读吧。
作者: 陈芳,本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