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6-03-10 09:16:01
周益民,特级教师,《中国教育报》“201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
黄荭,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巴黎第三大学-新索邦文学博士
周益民:黄老师好,你之前主编过圣埃克絮佩里的作品全集,听说现在正着手翻译他的全部作品,你为什么如此喜欢他?
黄荭:是的,我正着手独立翻译圣埃克絮佩里的全部作品,希望能在作家诞辰120周年时出齐。圣埃克絮佩里是我一直以来很喜欢的法国飞行员作家,他的文字有一种既崇高又稚气的美,像高山上的空气,干净,纯粹。
圣埃克絮佩里吸引我的地方,不仅仅是他独特而纯净的文字,更多的或许是他对梦想的追求。飞行员在20世纪初还是一个非常冒险的新职业,需要勇气、激情和很强的责任心,邮航和日后在非洲、美洲开展起来的夜航、民航及二战期间的战斗侦察飞行无不是一次次对生命的考验和对自我的挑战。圣埃克絮佩里身上也还有一种孩子气和率性,或者因为自己也是个长不大的孩子,他对友情、对爱情、对人生的认识都存有某种天真和深刻的悖论,让我感觉很真实,这种和我发生联系的真实感迅速俘获了我。
周益民:《小王子》是圣埃克絮佩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关于它的诞生,你能简单做点介绍吗?
黄荭:《小王子》一书的诞生,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二战期间,圣埃克絮佩里旅居美国,他向来喜欢随手在信纸、菜单、票据、便签上涂涂画画,画得最多的是一个长着翅膀或没长翅膀的小人。1941年某一天,纽约书商欧仁·雷纳尔(Eugene Reynal),也有人说是他的妻子伊丽莎白·雷纳尔(Elisabeth Reynal),在饭店里又看到作家在餐巾上画画,就建议他给他的小人编一个故事。
而我更愿意相信这个小人和《堡垒》一样,在圣埃克絮佩里心中已经酝酿了很久:1940年还在法国南方奥尔孔德“等待一次预报后却迟迟不来的轰炸”期间,他在膝盖上给母亲写信,“现在已经经受和经历的危险不足减轻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唯一能使我精神饱满的源泉,我觉得就是童年的回忆:是圣诞夜的蜡烛味。这是精神,可是现在精神非常空虚,正受着饥渴的煎熬。”他接着写道:“我本来还可以写,也有时间写,但我不知道还要写什么,因为我的书在我心里还没考虑成熟。这很可能是本‘解渴的书’。”一本寻找水源、寻找人和人之间理解与和平的书。
飞行给了他新的视野,还给他带来了深厚的友谊和写作的翅膀,小王子或许就在他画在咖啡馆的信纸、餐巾上的小人中慢慢有了日后的形状。最早的雏形出现在1927年他写给亨利·吉尧梅的信里,他画了正在写信的自己,他说“离开你们是很痛苦的”。第二幅画让人联想到趁一次野鸟迁徙的机会出走的小王子,只是这时候,小王子还飞不远,因为有绳子把他拴在地上。那根小木桩,日后飞行员给了小王子去拴那只绵羊?1933年,他在另一封写给吉尧梅的信中,画了一幅自画像,“我等你等得望眼欲穿:谁也不能把我从沙丘上拽下来,我站在那里眺望地平线。”小王子到地球后为了寻找人,也曾爬上一座山峰极目远眺,他说“做我的朋友吧,我很孤独……”回答他的只有回音……
1943年《小王子》在美国出版,随后被译成150余种外文和方言,据说在全球销量仅次于《圣经》和《资本论》。
周益民:《小王子》获得全世界大人、孩子的喜爱,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黄荭:《小王子》是童话,是哲理散文,也是作家飞行员隐匿的自传。它没有复杂的故事,强调的是本质浅显的道理,唯其平常,才能让全世界的人接受,也因其平常,这些道理都容易在生活的琐碎里被忽视、被湮灭。周国平在《小王子》的序中说:“当我们在人生沙漠上跋涉时,童年就是藏在某个地方的一口井。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小王子》的好处在于它简单而隽永,很少有谁可以用那么少的文字说出自己那么多的心事,其实人生就那么简单,简单得让你觉得可怕,读一本书就仿佛看到了路的尽头,你站在紧闭的门前,没有人听到你敲门,或许你只是站在那里,举着手,犹豫着,就这样站了很久……
周益民:圣埃克絮佩里说自己首先是飞行员,其次才是作家,你认为飞行对圣埃克絮佩里意味着什么?
黄荭:对圣埃克絮佩里来说,飞行不仅是一份职业,它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存在的必需。在天上,他是飞翔的天使,人和飞机合二为一,他拥有俯瞰大地的视野,“神”的视野。圣埃克絮佩里从来都不认为作家是他的职业,从他的文本中,我们就可以看到,飞行给他提供了一个认识这个世界的角度,他所有的体验转化为了文字,可以想象,如果他没有在天空的体验,是不会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他的文字。他不属于坐在屋子里挖掘内心的人,他不是普鲁斯特式的作家。他的作品让读者觉得很神奇,其实这都是他的亲身经历,是他生活过的、感受到的,读者之所以对他的生平感兴趣,我想是因为那里有作家的原始素材。
显然,圣埃克絮佩里为飞行也付出了代价。当时的飞行危险系数非常高,和现在不一样,圣埃克絮佩里在当时是一名从事危险工作的手工艺者,不仅开拓了邮航和夜航,还在二战期间当了空军飞行员,最后他也为之付出了生命。
尽管圣埃克絮佩里有时会是一名不太好的飞行员,他会在飞行中发呆,但是,没有一个作家会像圣埃克絮佩里那样,让飞行和写作有了如此紧密的联系。他的世界是单纯的:飞行、风暴、孤独和征服。征服黑夜,征服恐惧,也征服自己内心的脆弱。
周益民:圣埃克絮佩里的这种飞行经历对他的写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黄荭:如果说飞行给圣埃克絮佩里提供的是肉体感性的飞升,那么写作就是诗人灵魂智性的翱翔。早在中学时代,圣埃克絮佩里就迷上了阅读和创作。尤其是当他在巴黎读预科班准备报考海军军官学院期间,姨妈雷特朗吉夫人介绍他认识了当时文学圈里几位著名的作家。1926年《银舟》杂志发表了圣埃克絮佩里的短篇小说《飞行员》,从此,写作成了他在飞行中途停靠的最好伙伴:一块木板架在两个汽油桶上,一个小本子,一支笔,他喜欢把刚刚经历的飞行和在云上的思索记录下来。之后的《南线邮航》(1928年)、《夜航》(1931年)、1932年至1939年为《玛里亚娜》和《不妥协报》写的系列文章、《人类的大地》(1939年)和《战争飞行员》(1942年)都分别见证了他作为飞行员丰富的人生体验。纪德为《夜航》作序时说,圣埃克絮佩里“对自己所叙述的一切都极为熟悉。他个人与危险的经常遭遇,赋予小说一种真实的、难以模仿的特色”,并赞扬他的创作为世人揭示了一个不同俗见的真理:“人的幸福不在于自由,而在于承担责任。”
1939年至1944年,圣埃克絮佩里作品的总体特色就是哲学和宗教思考的色彩越来越浓,飞机和飞行的具体经验逐渐走出了创作的轨迹,内心的声音渐渐像“圣歌”降临,“狮子”变成了“孩子”,回归一种单纯的、诗意的、精神的语言。《小王子》体现了这一转变:飞机成了一个现成的道具,那个从不微笑的流浪的孩子才是作品的中心。初读此书给读者的“断裂”感是强烈的,它似乎和圣埃克絮佩里其他作品缺少延续和呼应,而且童话的样式和叙述风格很容易让人以为它是一本写给孩子的书,尤其是书的题词和作者亲手画的近五十幅稚气的插图更加深了这一印象。但细读下来,我们就发现《小王子》其实是一部“隐蔽的自传”,虽然它有两条情节线索:飞行员作者的故事和小王子的故事。如果说书中飞行员的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作家的童年生活点滴和他1935年年底在利比亚沙漠飞机失事的经历,那小王子的故事就是作家的内心历程,折射出他对世界和人生种种朴素的认识和感悟:关于爱情,关于友情,关于信任,关于忠诚,关于幸福,关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