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研究院资讯

【阅读地平线计划】彭娟:“点灯人”的情怀

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5-12-10 11:13:16

摘要:作者:彭娟 ,西宁市城中区观门街小学副校长
日期: 2015年6月30日 

      第一次知道“亲近母语”,是在一些教学杂志上看到的。当时,这是一项国家级的课题实验。我感兴趣的原因,是这项研究“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致力于构建儿童本位的母语教育课程体系。后来的几年时间,我发现,这项实验悄无声息地走进了我们的教学。一次次的接触,竟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2年的秋天,我们现场聆听了薛瑞萍老师的讲座。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昂的情感,薛老师就在那里一点一点地介绍着自己的教学改革。这些改革,缘于《日有所诵》的实践。那天起,薛瑞萍老师——看云,走进了我的心里。一个普普通通的一线语文老师,面对着考试的压力,遭遇着周围同事家长的不解,尝试着课堂的改革、教学内容的改革、评价方式的改革,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薛老师啊,默默实验、坚持不懈、不计名利、乐此不疲,这是一种教育情怀啊!她顿时成了我学习的楷模。于是,毫不犹豫地买下了一套《日有所诵》(那时还只是修订版,现在已经是第四版了)。回到西宁,翻看这套书时,薛老师吟诵的声音总会萦绕耳畔。沉静下来、总在问自己,我是谁?我要的方向是什么?

      2013年的4月,在南京市珠江路小学参加了玄武区儿童阅读研讨活动,见到了赫赫有名的梅子涵教授。依然是平平静静的讲述、安安静静的现场。而我们的内心,早已被讲座的内容打动得狂澜不止!梅教授的讲座就是这样,不但有一些文学修养,还渗透着哲学修养,让人听了激动万分。时隔半年,在“千课万人”晚间的培训中,再一次赶到了梅子涵教授的讲座专场。即便是提前半小时到达会场,已经是水泄不通。座无虚席,却鸦雀无声。正如梅教授自己所说:“文学的课堂,是安静的课堂!”2013年9月,如愿以偿,梅子涵教授走进了我们中区。紧紧张张的行程,加上高原反应,使得六十多岁的老人家讲到下午嘴唇发紫。中场休息时,我们担心,劝他停下,他执意坚持到了最后。回到上海,不时还用短信询问着我们这边推进阅读的情况……真正做教育的人啊,是他的教育情怀,让这位老人在全国教育界德高望重!

      每年的4月2日安徒生生日前后,“亲近母语”研究院都会举办中国儿童阅读论坛,这被称为“点灯人”的聚会。在这段时间,我总会关注论坛的动态。虽然没有在现场,但发达的网络,会使学习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届论坛的开幕式必定由梅子涵教授致辞。从梅教授的“我们都是点灯人”,到“绿光芒”,再到“我看见了你们”,打动着一批又一批致力于推广儿童阅读的老师们。开幕词后面,也必定会有“亲近母语”创始人徐冬梅老师的讲话。徐老师的发言,总是每一届论坛的中心话题。徐冬梅老师,在全国小语届拥有众多“粉丝”。让我们非常欣喜的是,就在上个周末,徐冬梅、余耀、朱爱朝、孔晓艳四位老师,来到了我们城中区。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诵读课及指导性极强的讲座。徐冬梅老师大病初愈,在台下低声细语地和我们做着交流。可一到台上,精神矍铄、神采飞扬。兴起时,吟起了《蒹葭》,全场掌声雷动!整整两天,我们都沉浸在“儿童阅读”“日有所诵”“全阅读”“做点灯人”的氛围里。全场700多人,没有聊天的、没有接打手机的、没有吃零食的。每一位老师努力地听着、记着。整个活动结束,徐老师已经很疲惫了。告别时,她拥抱着我说:“坚持做下去,不要怕困难!”一时,泪水噙满了我的双眼。她的身板那么单薄,但内心的力量却如此强大!情怀!一定还是情怀!

      不雕琢、不做作,不虚伪、不功利,内心强大、视野开阔,率真、善良,不都是纯朴一生的情怀吗?沿着梅子涵、徐冬梅、薛瑞萍、朱爱朝……这些点灯人的足迹,我们一路走下去,亲近阅读、亲近儿童文学,慢慢地,我们不也会成为有情怀的教师吗?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