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8-12 14:54:28
今年暑假,北京十一学校新一轮课改悄然启动,目标直指如何“重构课程链”。40多位在第一轮课程改革中深度参与课程开发的骨干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校长李希贵在会上语出惊人——“干了快40年教育了,我好像从未像今天这样遇到过如此大的挑战。”
是什么样的挑战让李校长如此言语,倍受压力呢?是移动互联时代所衍生的对人才观念的全新理解么?快随小编一起去探个明白吧!
为什么我们深感挑战来势凶猛?因为我们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结构会越来越扁平化。未来的商业已经没有中间商了,现在还要去搞地区经理或专卖店已经没有意义了,也就是说中间层次会大大压缩甚至没有,直至社会结构完全扁平化。这意味着每一个人都有机会,也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拉大。你有能力是不会被埋没的,个人的品牌将会越来越突显、也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需要对人才重新理解,一个人的潜能优势会被最大限度的放大,而且一旦有能力就会有品牌。这就是扁平化社会结构对人才的全新认识。
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人才,我们的学校做好准备了吗?我们的学校已经具备培养这种人才的环境氛围、组织结构、课程体系和评价方式了吗?
尽管高考中考制度依然与这样的人才观拧巴着,但扁平化的时代趋势会让很多人放弃现在的考试的评价方式,于是出现了一大批出国留学的学生,也出现了一大批在家上学的学生,还出现了一大批不在乎中国高考制度的小型学校。这些现象都折射出社会和家长对人才观和教育观正在悄然发生转变。教育的确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堡垒,而我们身处在这样的堡垒里不知不觉地已经落后了,而且我们对家长、社会的认识也早已不客观了,好多家长和社会人士却在对教育与人才的理解上超过了我们,因为他们更加开放。
新高考制度将在2017入学的学生中正式实施,这样一些变化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即将到来的明天,学校究竟要走向哪里?课程改革对于造就一个好的学校生态和让孩子有好的成长环境到底起了怎样的作用?我们从课程体系上是否保障了支持学生未来成长的生态?特别是在课堂上的实施,以及与整个学生学习链的对接。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通过研究学校高端课程的未来发展为切入来整体带动课程改革的深化。
要对课程链进行重构必然需要我们直面五对关系:
我们有很多原因,特别是功利性原因希望科技创新能够获得国家奖励,希望竞赛、自招、高考、翱翔计划、研究性学习各个方面都能获得骄人的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在这样纷繁的功利性目标下迷失了自己,有时候我们的老师也有些左右为难,到底怎么来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呢?
中国大多数高中课程链都是三年,拉长的课程链就使得并行学科随之增加。美国很多学校一个学生一学期中的并行学科只有四门或者三门,这样就比较容易让学生就某一个学科展开深度研究,并在每一个学科中有充分的时空做自主体验、做论文实验等。一学期后甚至有的学校半学期后,就可以进行重新进行课程选择,让展开深度研究的学生有进阶课程的上升通道。那么这样的缩短课程链与中高考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需要我们在研究2017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基础上综合起来研究。
课程链如果太长的话,进入初一时选择了数学2,基本到高中就定型了。用通俗的话讲,你是贫农就是贫农了,是富农就是富农了,很难去改变。这么长的课程链就很难去激发刚刚觉醒的孩子,有些男孩到高二才觉醒,但一旦觉醒就发现没有机会了。高一时的基础已经决定了这个学生很难再选择数学4了。由此,我们是否该思考能不能把课程链变短呢?把它变成一年的课程链,一年的低阶课程学完了,我觉醒了,还可以选择更高的课程进阶。
我们是培养人才,但是我们如果做任何事都瞄准考试,特别是课堂教学,并没有超越应试,我们要培养各个行业的精英人才,我们要想担当起国家民族未来的大业,看来很够呛。但另一方面,我们如果不去注重高考,那么我们的学校又很难在今天走下去,这种关系该怎么处理才能使得我们在培养人才的主轴上“顺便”解决高考。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想的话,我们的课程该怎么组合呢?
这看来是很困难的事,我们不必要去奢望统一思想,但要统一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在学生的发展上。
如何进一步优化课程,优化的原则是什么?
我们要创造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高端课程要创造适合资优学生发展的教育,这个是不能动摇的。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是需要精英的,资优学生对民族的未来是很重要的。最大限度发挥潜能,最大限度地支持这些孩子走在伟大的道路上,这是我们的责任。优化高端课程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落在学生身上。让每一个不同个性的资优学生如何最大限度的发现潜能,最大限度的培养个性,最大限度的飞得更高,因为他们应该飞得更高。
我们必须突出重点,必须铆准关键,有所取舍。不会放弃最终就会优柔寡断,想要的东西反而无法突出,所以想一想我们不该要的东西可以不要,为了瞄准最核心的目标,为了我们最重要的价值追求,就应该有所放弃,如果不这样想的话我们就永远走不出。
当这么多课程越分越细的时候,学生就容易被分裂,容易首鼠两端,我们现在发现学生什么都想要,其实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没把这些事完全想清楚,再加上习惯方式,有一个什么原因就设立一个课程,为了某一个竞赛就赶紧弄一个课程,这个过程也许每个学校都经历过,但到今天我们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必须注重融合,摆在学生面前的应该是非常简单的课程,学习高端课程过程中顺便应对了自招、竞赛和高考,不是所有学生都需要选高端课程,究竟什么样的学生可以选择呢?比如数理化的3-5,可以将竞赛自招大学先修进行融合,有些融合快一点比如理化生,有些融合困难一点比如数学,但只要我们有所取舍敢于放弃,就可以去融合并呈现给学生最简洁的课程选择。这步走不出,其他都走不动。
我们要对教学链和学习链进行全面系统的关照。如果对学习链的研究跟不上,最终我们就不能说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就无法说自己是在培养有问题解决能力的学生,无法说是在培养具有批判精神的学生,无法进行深度学习。高端研究项目和研究性学习,都应该作为学科教学的一部分。
我看了不少企业管理的书,其中悟到的一些做法与教育一加就成了创新;仅仅研究化学很难创新,稍微拉进一些其他领域的东西就会发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量,教师自身也会被激发,并发现不一样的一片新天地。
如果我们不在学习链上研究如何在每个环节上,不仅仅是课堂上,包括课前和课后,那就没有对学生最后结果的全面关照。比如3D打印目前只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今后我们就要要把3D打印放到不同的教室里,让有需要的学生随时使用,进行作业作品化或者产品化。这样本身对学生就是鼓励,更重要的是倒逼学生思考,第二次设计时才会重新调整定位重新发现。这些方面都需要我们研发课程时同步重点思考。
也许这两天的头脑风暴我们所有讨论的都无法实现,但我们要逐渐趋近目标。只有明确了目标我们才敢说我们如何循序渐进,因势而异。我们必须循序渐进,这个前提就是需要知道目标,我们要去哪里?但知道了去哪里,又不能莽撞,要在整个大社会下循序渐进,所有的步骤都必须是符合育人价值的目标,不要短平快得走歪了道路,期待马上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