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7-14 10:24:07
记者:您的“日有所诵”是从一年级一入学就开始的,这个做法很大胆,刚入学的孩子连字也不识几个啊!
薛瑞萍:惠特曼写道:“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
在小学六年的光阴里,我对“一年级”格外看重!因为一年级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特殊敏感期。
由于孩子家庭教育背景不同,父母的教育素养不同,同一个班级的孩子,他们为学习所做的学力准备也各不相同,所以在一年级,教师第一要做的就是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因为这是一个不容错过的特殊敏感期。
其实,对孩子的语言发展来说,6岁以前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6岁以后的学习,越来越多是有意识的学习,是用头脑学习。6岁以前的学习,更多的是无意识的学习,是心灵从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汲取生长必须的阳光和雨露。声、色、光、形的刺激,苦与乐、爱与痛的体验,尤其是母语源源不断的滋养,与他成长中的小小躯体发声了奇妙的精神化学反应,知识和体验,不仅进入他的大脑,而且促成大脑的发育。
3-6岁的儿童处在语言发展的词汇爆发期。这个时候,孩子对于母语的吸收能力是异乎寻常的强旺。新鲜丰富的语言就是滋养大脑和心灵的新鲜丰富的营养,仅仅是日常生活语言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对于母语的需要——怎么办?大手小手同捧一本书,和孩子一起读起来、诵起来!
托尔斯泰说:5岁的我到今天的我,只走了小小的一步;从刚出生的我到5岁的我,中间走过的道路则是我不知道的漫长和遥远。
遗憾的是,6岁之前的事情我们老师管不了——孩子属于家长,但6岁之后我们就绝对不能错过了,一旦错过,很难弥补。
苏霍姆林斯基发现七八年级的一些学生基本没有解题能力,在那里痛苦无望地捱过一课又一课,一天又一天。经过观察,他发现,这些高年级学生真正缺乏的,不是学习数学、物理、生物的具体本领,而是阅读理解能力。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把这些七八年级的学生当作是一二年级的孩子,从头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事实的结局让苏霍姆林斯基震惊万分:同样的时间过去,同样的努力付出——大孩子的阅读水平的提高远远不如小孩子;大孩子的阅读热情及感悟能力也远不如小孩子;好像他们大脑里主管阅读理解的那一部分已经功能萎缩。教师的劳动好比播出的种子,小孩子是一片疏松的热土,小孩子却是一片板结的硬地。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感叹:原来,阅读能力的获得与增长,是与人脑的生理发育过程密切相关。同一个符号,在小孩子眼中明亮、美丽、新鲜,在大孩子那里却是一片遥远的模糊——只因为,他们也曾经照临文字的神奇之光,但没有人帮助他们在那个特定的时段好好把握——他们没能沿着光所指引的方向前行。
人误地一季,地误人一年。很多事情,错过了就长久地错过了。
因此,我的“日有所诵”都是从一年级开始的。刚才你说到刚入学的孩子不识字,那有什么关系,朗读给孩子听啊!
记者:老师用朗读的方式向孩子传递经典,这也是非常好的一种方式。
薛瑞萍:是的。让我们来看看那《朗读手册》的作者吉姆、崔利斯是怎么说的:
为什么这些孩子如此热衷于阅读,而走廊对面的班级却完全不读?相同的校长、相同的教科书,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进一步探究后,我发现差异就在于站在教室前面的那个人——教师。
几乎在每一个热爱阅读的班级中,老师都定期给学生们朗读。
影响学生阅读成绩的因素主要有两个:
老师对学生朗读的频率。
在校持续默读的频率。
每天持续默读的学生,其阅读水平要比每周默读一次的学生高很多。
全世界最好的准备学力测验的方法就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在床边读书给孩子听。如果孩子觉得这是个美好的经历,他们就会开始自己阅读。
记者:“日有所诵”具体如何操作?
薛瑞萍:很简单——8个字:日有所诵,手不释卷。
“日有所诵”:每天10分钟,把老师精选的内容反复诵读,习惯成自然;简单的话天天说,简单的内容天天做,简单的招术练到极致就是绝招。
连续反复的活动,是对天赋之门的叩启。
“日有所诵”的诵读形式,我强调要反复地读、完整地读、来来回回地读;全班齐读、小组赛读、小组轮读,两句两句地轮读......
这时你会发现,五六遍后,不少孩子隐约能背,便不耐贩读了。也有那等骄傲的家伙,为了显摆,只三四遍就合了书,仰着头,大张旗鼓地试背——瞪眼鼓腮,费劲吃力。
每当此时,我都会正色制止:“不许这样一句一句地硬记。这样急着抢背,记得快,忘得更快。老老实实地!完完整整地!囫囵吞枣地!一心一意地!只是念、只是念、只是念。把整首诗念得透透熟、熟透透了,自然而然你就会背了。即便不会,回家稍微用心也会背了。这样背得才牢靠、才入心。还有啊,我知道,有些同学学前就背了不少唐诗,可现在,会背你也读,要背的话,下周背给我听。
为什么呢?背诵不是最终目的,比背诵更重要的,是学会享受唐诗。享受唐诗美好的意境,享受唐诗好听的声音。同样是发声,背诵需要的是动脑,朗读需要的是虚心——是忘记背诵的沉浸。当我们60个人一起朗读的时候,我们就会沉得更深,浸得更透。这种集体的沉浸,只有在班级读书课上才能体验到,所以必须珍惜,所以不要在这个时候急于抢记。
对“日有所诵“的评价也简单至极:熟背的给100分,熟读的给80分。(并且没有惩罚措施)一是孩子热爱分数,二是这样的高分可以不太费力地得到,所以效果奇佳。
记者:如何看待背诵中的遗忘?
薛瑞萍:很正常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周一周过去,孩子们往往随背随忘。
我中学时代曾经学得那么优秀的数理化,乳剂基本丢到爪哇国去了!我30多年来曾经那么投入得沉醉其中、那么投入地抄写和背诵过的诗词曲赋,真能烂熟于心、永志不忘的,较之总量,实在是百不及一的极少部分——可是你能是哦,那样严谨地立刻训练对于我没有用吗?你能说,忘记了的背诵都是费心费力吗?我又怎么因为绝大部分的忘记,而终止沉醉、激动和背诵?
最好这样说:侥幸能有的思考和劳动的能力,是精神之野长成的一片林莽。林莽必须根植在沃土——记得的,可以发声道出的,是映着日光的花花草草;而识心所忘的,则是地表以下既深且厚的黑土。
最好能这样说:侥幸能有的清新、健劲的状态,是精神之野畅流着的一道长河。一条河流的形成,需要整个大地的完整与健康——记得的,可以发声道出的,是河面映出的天光云影;而识心所忘的,则是难溯的源头,以及远方、更远方的青山、绿地和旷野。
忘记的有多少,悄悄的,在黑暗处滋润着根部营养的,就有多少;忘记的有多少,汩汩地,有风无风都令河水清澈畅流的力量就有多少。没有所谓忘记!记得不记得,曾经的感动和念诵,都已融入血肉。
“日有所诵”的意义,又岂止在于增长知识、积累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