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我想做的只有陪伴着你一起在寻找的路上——一个乡村教师平凡的世界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6-26 15:05:06

      夏昌权,40岁,重庆市彭水县胡家堡小学(水田村小学)教师。胡家堡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大山深处的村小,海拔一千米以上。现有三个年级,45名学生。自1996年受聘于水田村小学,夏昌权已扎根山区教育19年。2014年,夏昌权荣获“最美巴渝•感动重庆月度人物”“重庆最美乡村教师”“重庆好人”称号,2014年12月入围“中国好人榜”。  
接棒代课
      19年后,夏昌权依然时常想起改变他命运的1996年秋天的那个午后。那天,恩师张宗茂(电影《守望一生》的主人公原型)走了十几里的山路突然造访,没来得及喝一口水,就着急又恳切地对他说:“来学校吧,水田村的娃娃们要读书!”  
      彼时,夏昌权19岁,高三毕业没考上大学,也没钱复读,为了偿还读书欠下的债务,也顺便传承外公的手艺,他学起了木匠。“才开始干活,一整天下来,手连端碗都疼,手指上起了很多血泡。”虽然辛苦,一天却能找十几块钱的“高薪”让夏昌权很满足。  
      然而恩师的请求扰乱了这番自足,张宗茂提及的水田村条件艰苦,长期以来教师流失严重,该年却又恰逢学校扩容,一群孩子面临辍学,心急如焚的他想到了让自己的学生夏昌权加入学校。“我当时很不想去,因为吃了不少苦刚把手艺学好,代课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如我干十天木匠活的收入。”  
      让夏昌权犹豫的原因还在于,张宗茂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给了水田小学,甚至在遭受幼子病逝、女儿重病、妻子遭受打击精神失常种种变故而仍无怨无悔,这番大义和高德让多少人为之震撼又自愧不如。夏昌权明白边远山区十户九穷,“治贫先治愚”的道理,更知道若没有恩师的教诲,自己连学木匠也不会如此快,因而这番选择更不可仅凭心血来潮,视若儿戏,连他的家人也认为,“这是一份良心活!”  
      经过一番纠结的心理斗争,夏昌权终于决定放下墨斗,拿起粉笔,接过老师张宗茂的嘱托和希望, 成为一名乡村代课教师。  
      在海拔一千多米的水田村小,夏昌权19年开荒耕种,灌溉守护,风雨无阻,挑土、栽树、种花。如今水田村小绿树成荫,繁花似锦。  
      他和他的老师——共和国首届烛光奖获得者、感动重庆十佳教师张宗茂一样,把热爱和忧愁、激越和艰辛、希望和守候都倾注在大山深处的一方讲台,成为铸造中国乡村教育百年基业的一块基石。  
百变教师
      201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重庆市九龙坡区含谷小学教师谢彦得知了水田村小的感人故事,他临时决定到那里看一看。然而车行到距离彭水县龙溪镇政府所在地10多公里时,他还是被来势汹汹的陡峭和凶险惊住了。“最陡峭处有近40度的坡度!”  
      2011 年谢彦的水田村之行,转化成他笔下近万字的探访笔记和各大QQ群的爱心倡议,夏昌权和他老师张宗茂以及胡家堡小学的故事开始为更多人知晓。夏昌权的“百变教师”形象深深地打动着每一个关心胡家堡小学的人。  
      走心的建筑工。2013年,开始有志愿者到胡家堡小学支教。但是,支教的大多是女老师,学校条件太差,无法洗澡是她们生活中面临的一大问题。2014年暑假,夏昌权自己掏腰包1500元买来建筑材料。为了节约开支,他亲自动手切砖、盖房、刷墙,为支教老师建起了一间澡堂。村委会还送来了热水器。“让支教老师愿意来、留得下,基本的生活条件是必须的。” 
      廉价的抄表员。因为住户分散,有些家庭住在没有公路的地方,并且道路崎岖,抄电表的活儿没人愿意干,电管站就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夏昌权,往往抄完一圈电表,两天时间就过去了。不过,夏昌权也有他的考虑:“用每两个月抄一次电表的机会,一路走一路访,可以及时地掌握学生在家的表现和家庭教育情况,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齐头并进。”  
 
      义务的“摩的老师”。道路崎岖,路况复杂,几乎没有汽车司机愿意开车到水田村。可是每一学期的学习资料、每天国家免费营养午餐所需的食材都需要从镇上托运回来。2004年,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夏昌权向张宗茂老师借钱,向开摩托车店老板赊账,买了一辆摩托车。  
      每逢集市,他早早骑车到11公里外的镇上采购米、油、肉等,然后驮着100多斤食材,匆匆赶回学校上课。他的摩托车还接送过多届支教老师和爱心人士,以及捐赠寄到镇上邮局的物资。近两年,他义务运送物资54次。2013年8月,装载3.5吨燃煤的汽车距离学校还有3公里处,遭遇塌方。他只好发动全家人分装,然后用摩托车转送,每次运送200斤左右燃煤,跑了30多趟才运完。事后,他足足睡了近10个小时才恢复了力气。
      当地的村民说,水田村小的新发展是夏昌权用摩托车运出来的。农村教师虽算不得中国教育的脊梁,却一定是中国教育的脚板,是穿着草鞋长满老茧的脚板。  
      当被问到,这样的坚守可能不会获得像张宗茂老师那样的荣誉时,这位中年汉子说:“我和张老师在一起21年(做学生6年,同事15年),他是我的榜样和精神支柱。我之所以担起张老师交给我的担子,是因为作为一个本乡本土的老师,有义务办好我们的村小,让乡亲们放心,让孩子们满意。”  
因材施教
      2015年2月15日,40岁的夏昌权从水田村出发,换三趟车,花费近十个小时到重庆主城,参加中共中央委员会、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主办的敬业奉献类“中国好人”微访谈年度活动。  
      活动现场,夏昌权仔细地观察,生怕漏过了哪个环节,他要回去讲给他的学生们,“科技发展的步伐太快!我们的娃娃能走出大山是一种幸福!”记者面前,这位清瘦、干练的乡村教师,开朗、亲切,衣着得体,没有丝毫的拘谨。
      19年来,夏昌权一直过着半耕半教的生活。早晨6点多起床,先要干一段时间的农活。学校距离家要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有时连吃早饭的时间都很紧,他就端着一碗饭边走边吃,吃完饭把碗放在路边的草丛里,回家再带回去。为了让学生多读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他把每天早晨9点30分到9点50分的20分钟时间,作为早读时间。  
      初为人师,张宗茂告诉夏昌权,要提高教学质量,除了老师本人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而且还必须吃透教材、吃透课标、吃透学生,因材施教。听明白了张老师的理,夏昌权先是参加通过函授学习和业务提升,后在2007年顺利通过重庆市代转公考试,成为一名公办教师。  
“学就学个踏实,玩就玩个痛快。”夏昌权常常用李大钊的这句话来要求学生。2014年他包班2年级,18个孩子仅有一名孩子考试成绩不及格,其他孩子的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  
      2014年9月,有三位从外地转回来的二年级学生,数学考试只能考到10分左右,要掌握的汉字也认不全。对此,夏昌权的办法是两条腿走路。课余时间和放学后,他单独辅导三位学生;同时,让另外三位同学与他们结成对子。学生们以游戏的形式,把汉语拼音拿来作为竞猜的内容,在相互竞争和游戏中,完成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有家长想要特别感谢夏昌权,他回答:“要表扬就表扬和您孩子一起读书、游戏的同学,是这些小先生帮助了他们。”  
      在为人处世、行为规范方面,夏昌权对学生也是严格要求。他常提醒学生不要养成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惯,要做一个坦坦荡荡的人。他用身边的示例,来提醒那些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并且还对“留守会对孩子身心发展产生怎么样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的数据让家长们受益匪浅。  
      19年的坚守,学生是夏昌权的骄傲。目前这些孩子中有五位考上了大学,成绩最好的孩子考取了重庆大学。还有六位同学考取了县重点中学,学生夏彦昌参加县级学科竞赛还获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夏昌权的想法很朴实:“学生成绩好的,就用知识走出大山,走到更广阔的天地;成绩不好的,就留下来,用行动改变大山。”这也算是对因材施教的另一种解读。
高原之舟
      每天中午快到 12 点时,水田村小靠西角落的平房炊烟袅袅,学生食堂即将迎来最热闹的时刻。食堂的炊事员、管理员、后勤员都是一个人,夏昌权的妻子王家玉,三年前她从福建放弃了月薪4000多元的工作,回到了阔别十余年的丈夫身边。  
      当年刚出任代课老师时,一家人还不反对,但后来家里慢慢债台高筑。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多次劝丈夫放弃代课,外出打工,“别人都说你教一年书不如他们打一个月工”。  
      但看着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夏昌权实在不忍心离开他们。左右劝不动,倔强的妻子只能一个人南下打工。  
      2012年学校要实施营养午餐,但能付给炊事员的报酬很低,一时请不到人做饭,夏昌权想到了当时在福建富贵鸟厂里上班的王家玉。  
      “给我开多少工资,凭什么回来?”倔强的妻子心里委屈。这些年,学校从烂木房变成了砖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来越好,但自家里的条件却十几年如一日。  
      夏昌权耐心解说:“凭你没有文化该回来,你想想你进厂时,26个大写字母都不会写,叫你搞管理,你不会,没有知识难不难;逢年过节从前的学生回来看我们,给我们问寒问暖;自家孩子也需要母爱,所以你该回来。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要做孩子的罪人。工资少了,我们可以种一点蔬菜,喂两头肥猪弥补一下。”  
      就这样,在外辛苦打拼高薪的妻子辞职回来当起了炊事员,孩子们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十几年漂泊守候终于眷眷归巢。  
      “将近十年的时间,他一个人在校在家都是又当爹又当妈,我回来了心反而安稳了。”王家玉说。2014 年秋夏昌权全家都搬到了学校,整修了学生食堂,把校园附近撂荒的地利用起来,种上了蔬菜。  
      对学生的爱与责任,让夏昌权坚持走到了今天。  
      学生放学回家要经过好几道河沟,每当涨水时,夏昌权就要一趟趟背着孩子过河。山洪暴发时,他安排孩子们在附近的自家亲戚家住。一些贫困学生的医疗费也由他帮着支付。曾有一名同学在学校突然晕倒,情况危急。他背着学生,跑了20多分钟,迅速将其送到卫生所。经过医生的抢救,生病孩子才脱险。  
      这个最值钱的东西不过是当年夏昌权借两千元买来的摩托车的“校园之家”,始终流淌着温暖,让凡是到过这里的人们在即将离开时都恋恋不舍,驻足回望。  
      支教志愿者谢晓燕老师主动将支教期延长为一年,她说:“水田村小是夏老师全家为我们和学生们搭建的家。”  
      夏昌权从一批批的支教志愿者那里,也学到了很多新的教育理念和做法,“教育孩子要让他们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再死学硬背了。”  
支教老师不求任何回报的援助,提醒了他,作为一个本地教师,更应该对待学校的事情,实现从“不得不做”到“应该这样做”的思维转变。志愿者的加入,让夏昌权一个人的坚守成为一群有梦想人的追寻。他们相互激励,共同改变着胡家堡小学的面貌。  
      “爱校如家,工作负责;关心老师,爱生如子。”老师张宗茂这样朴实地评价被自己偶然拽上从教路的学生,他们共同的信念:“希望有更多的孩子,用知识改变大山、用智慧走出大山,让山窝窝里腾飞起金色的凤凰。”  
      “我是生长在这片土地的人,应该为村里教育做一些事情。”夏昌权这样激励自己。夏昌权的网名叫“高原之舟”,他希望“像摆渡人一样,把学生带到知识的彼岸、生活的彼岸,让学生成长的路变得更宽、走得更远”。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