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6-09 09:32:13
作为父母,您是否心心念念想着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您真的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起跑线吗?
最近,中国教育报家庭教育周刊集中刊发文章,聚焦“起跑线”话题,研究者指出,其实,对孩子来说,真正的起跑线并不是教育机构常常宣传的那样——舞蹈、书法、钢琴、英语……一个都不能少,而应该是家长的陪伴和爱!
对于家长来说,学会正确的陪伴方式,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生长发育特点,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啊,由于当前的应试环境,培训班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方式还是大有市场——最近热播的电视剧《虎妈猫爸》就讲述了这样的一个家庭,剧中的“虎妈猫爸”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一切替孩子做主,从“起跑线”开始抓教育。这引爆了很多中国家庭的关注热点。许多人似乎看到了现实中自己的影子。
剧中,赵薇饰演的虎妈毕胜男的一系列“经典台词”也在网上网下热传。不过,那些引起了很多人共鸣的“经典”的台词,事实上隐含着当今普遍存在的某些对孩子教育的认识误区。
请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您是否也在教育中陷入了这样的误区?
经典台词1:
我在单位能管好一百多号人,还管不好自己亲闺女?
剧情回放:
毕胜男的女儿茜茜在奶奶家备受娇惯,她想接回女儿自己教育又怕得罪婆婆,找到孩子的姑姑罗丹帮忙做婆婆工作。交谈中,罗丹质疑毕胜男自己抚养女儿的可行性,倔强的毕胜男非常自信地说了这番话。
教育提示:好领导≠好父母
在单位能管好员工与在家管好孩子是一回事吗?当然不是。这话混淆了职业角色和父母角色,罗丹的认同恰恰反映了人们对不同角色的认知错误。
在职场干得出色未必能当好父母,因为这两种角色有不同的特点和角色规范,使的不是一股劲儿。家庭是育人,职场是谋事,家庭与职场氛围不一样、目的不一样、章法不一样,人际互动的方式也不一样。为什么很有成就的老师能带好几十、几百个学生,出色的老板能管理好成百上千的员工,却可能“玩不转”自己的一个孩子?原因之一就是把职业角色带到了家里,用学校老师、单位领导的方式管孩子,是缺少在不同角色之间进行角色转换的能力,是角色的错位,或者是忽视了自身对父母角色的单独修炼,并不具备好父母的素质。所以说,当好父母与职业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可相互替代,以“管”的心态面对孩子,不会有好的结果。
经典台词2:
好好学习,才能对得起这个学区房
剧情回放:
毕胜男得知如果买了学区房,女儿就有资格进入第一小学,尽管自家并不能承受一平方米9万元的高额房价,但她还是执意要买,并不得已去找公婆借钱。
由于两代家庭倾其所有买学区房,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大人们对孩子的期望值。胜男要求茜茜“一定要对得起每个爱你的人”,“一定要对得起这个房子”,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此相联系,胜男和罗素的冲突不断升级。茜茜认为爸妈经常吵架是因为自己,加之姥爷的误导,孩子一直坚信只要自己考试能得第一,爸爸妈妈就会像以前一样恩爱。多重重压之下,茜茜得了儿童抑郁症,不说话了、不能上学了,这才引发了大人们对自身教育行为的反思,也从反面证实了投资学区房的副作用。
教育提示:买学区房≠投资于人
在这里,毕胜男偷换了“投资”于人的概念,她投资的其实只是房子、是人为地让孩子晚一年上学才能得到的入学资格,并不意味着有了这笔投资,孩子就进了“保险箱”,就具备了成才的必要条件。
其实,对孩子的有价值的投资并不是金钱可以换来的,并不是上个名誉上的重点校这样的短期行为,而是长辈们实实在在地对孩子自身需求的尊重,是在教育孩子的实践中自身的不断反思和修炼,是以良好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祖孙关系建立起来的温馨、和谐、向上的家庭氛围。一个家庭这样的“投资”到位,孩子才能快乐、幸福,一生都能获得正面回报。
经典台词3:
你还小,妈妈替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剧情回放:
毕胜男一家搬进了第一小学学区房,可是按新的政策居住两年才具备入学条件。如果想上第一小学,就必须晚上学一年。就在茜茜兴高采烈、全家人准备送她上第九小学的当天早上,胜男不顾全家人反对,执意做出了让茜茜晚上学一年的决定。
胜男的决定,表面上看是为了孩子,实际上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期望自己的付出得到回报。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是不想对不起她,也是不想对不起我自己!”却丝毫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没有顾及茜茜对上学的渴望,以及孩子感觉到的自己与其他同龄孩子的不同所带来的心理创伤。
教育提示:孩子小≠没有参与权
在许多父母心目中,孩子就是孩子,年幼无知,不明事理,他们的一切都应当由成年人操持和把握,父母有支配孩子的权力,你必须听我的,美其名曰“我是为了你好”。事实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无论多小都有能力表达自己的需求,像茜茜这样即将上学的孩子,完全有对与己相关的事情的见解。父母不听取孩子的意见、不给孩子选择的机会,一手包办孩子的事,难免与孩子的真正需要相左而发生亲子冲突。另一方面,孩子成了决定自己事情的“旁观者”,很难有做好这件事的内在动力,更难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父母把选择权给孩子,在尊重孩子意见的前提下做出决定,是对孩子的信任,也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也是主人,而特别珍惜这个选择。
经典台词4:
上不了好小学,就要用一辈子偿还
剧情回放:
毕胜男因为决定让茜茜晚上学1年从而得罪了婆婆全家人。执着的胜男为了赢得理解,主动向婆婆登门解释,遭遇了大姑子罗丹的质问。罗丹认为全家人为了满足胜男买学区房的想法已经掏出了所有的钱,配合了胜男所有的想法,但如今让孩子晚上学是万万不能的,那意味着孩子一步落后步步落后,而倔强的胜男却持相反观点,认为不在第一小学上学就是错误的起点,走错了一步以后,会步步错,不如不走。
教育提示:不读最好的学校≠走错路
受传统观念、现代社会人才评价和选拔机制等因素影响,不少中国家长都不由自主地将孩子的培养视为一场无形的比赛,总希望能让孩子起跑早一点、竞技能力强一点。由此样样都要“标配”,样样都不能“脱节”,总希望孩子能够从小在最好的学校成才,“人生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也因此成了一句最冠冕堂皇的口号。但现实是,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学习一样东西,有的快一点,有的慢一点。教育孩子,不是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零件,没有读最好的学校,并不意味着不能成为优秀的人,也并不意味着走错了路。
在《虎妈猫爸》的大结局,我们欣喜地看到大人们对孩子教育的反思是深刻的。茜茜的姥爷,这个曾经靠打骂逼女儿学习、对外孙女出狠招儿、以“必胜诀”催学生玩命的老教育工作者,有一句发自肺腑之言:“从今天开始,我会敬畏每一个小生命,因为每一个小生命都是神圣的、独特的。”如果这部电视剧能够对人们重新认识孩子、重新认识自己、走出教育的误区有所启发,便是其最大的成功。
中国教育报刊社全媒体中心实习编辑 刘庭梅 综合整理自中国教育报《“虎妈猫爸”扭曲“起跑线——“经典台词”中的教育误区》(关颖)、人民日报《“虎妈猫爸”的善意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