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周益民:语文课堂应回归母语学习的源头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5-06 15:13:11

      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语文承载了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

——周益民

      曾经不止一次地设想,假如我的童年没有遇到那些文字,假如我的童年没有遇到那些故事,那么,现在的“我”又该是一个怎样的?  

      每每此时,我就会看见远方一个小小的“我”:坐在矮凳上,靠在门框边,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小的身上,手中捧着一本薄薄的书。那本薄薄的书中自然有着那些特别的文字,特别的故事。看着那些文字,读着那些故事,那个“我”有时候会嘿嘿地笑出声来,有时候又会情不自禁地一声叹息。  

      我相信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缘分。一个平凡得没有任何特征的日子,随手翻阅一本杂志,我在密密麻麻的文字中随意穿行。不经意间,我发现了一股特别的气息,于是难得安静地一路读了下去。我小小的心中满是惊讶:文字竟然也可以组合得这般“抓人”?故事里竟然也有着跟游戏一样的乐趣? 

      《小王子》中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不同于其他日子,某一钟点不同于其他时间”。那一天,那一刻,就是我生命里的一个“仪式”,因为,我与那些文字相遇了。 

      那本杂志一个月出一期,从此,我小小的心中开始了想念,开始了盼望,开始了牵挂。每当新杂志到手,我便急急地翻找“那些文字”,就像去相会一个已经熟识的老朋友。  

      我在那些文字的陪伴下长大了。长大后的我,成了一名语文教师。看着今天的孩子,我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自己。我明白,很多东西在日新月异地变化,但也有很多东西是永恒的,譬如“那些文字”的笑声、感动与启迪。于是,我开始努力让更为丰富的“那些文字”来陪伴今天的童年,我称之“为了童年的阳光规划”。  

      我认为,“儿童阅读”应该具体包含三个层面,即作为儿童的阅读、回归童心的阅读和为了儿童的阅读。在具体操作上,我力求突破惯常的活动推进模式,而着力于课程与阅读生态的建设。  

      我倡导班级读书会,以伙伴共读、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的方式,帮助儿童获得群体归属感,结成精神同盟。通过话题探讨,引导孩子对作品的深刻体验。数年前的一堂有关《小王子》的解读课,让很多孩子至今记忆犹新。忠诚、责任、归属的爱、渴求伟大的事物,这些儿童内在本性的激活,带动很多儿童乃至成人走近这部经典。

      我希望,让孩子童年时代就找到自己喜爱的作家。我把优秀作家请到学校,请到孩子们身边。校园因为他们的到来变得神圣,每次的作家见面会都是一次狂欢,一个书香的节日。为了放大这一课程资源,我和同事们把握住“期待—活动—延伸”的链条效应,整体策划,努力激发孩子持续参与的热情。

      曹文轩见面会“在草房子中寻找飞翔的力量”,先通过“寻人启事”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阅读作品,撰写心得,又组织观看影片《草房子》,影文比照。见面会上,通过“寻人启事”海报锁定的幸运儿自然是夺目的亮点。即便小小的游戏也颇具情趣:如果让你给曹文轩的这些书排队,你觉得哪一部该排第一位?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准备把哪部书推荐给爸爸妈妈看,哪部书分别推荐给男孩、女孩看?这样的话题别说孩子,就是作家本人也被吸引住了。对书籍的思考、对内涵的把握,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了。

      这几年,我开始从儿童哲学、儿童文化视角建构阅读课程。针对当今儿童阅读生态的失衡,尝试民间文学的课程建设,陆续开发的一些课例,将神话、颠倒歌、谜语、绕口令、摇篮曲等民间文学样式带入课堂,受到热烈欢迎。与此同时,适时引入对歌、相声、快板、西河大鼓、戏曲等民间语言艺术形式,甚至方言诵读,既增强了情趣,更让现代疏离田园的孩子嗅到泥土的芳香——这是母语学习的源头。这一探索正从一个角度弥补了当下语文课程的不足,坚定了从母语获得的尊严。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