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阿啃:奇迹会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生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4-01 11:26:55

      我以前很喜欢一本书,叫做《惶然录》,它的作者是葡萄牙的佩索阿,里面有一句话,经常记起:写下就是永恒。这句话打动我的不在于写作的神圣性,我从不认为自己的写作具有永恒的价值。打动我的是在于,我们人类的这种追求永恒的冲动,非常动人。我们用了各种方式,企图寻找意义,寻找永恒的价值,那么,写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很多作家写过以《我为何写作》为题的文章,我也在想,教师的写作,意味着什么。

      说到写作,其实我们更离不开的是阅读。阅读写作从来不分开。只有阅读与思考促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才会去寻求这个意义。既然阅读是与我们的个体价值的追问有关的,那么阅读经典就成了我们几乎唯一的选择。 

      为什么要读经典,我想有三点。首先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真的没有时间耗费在那些并无裨益的心灵鸡汤上面。因为只有那些经典作品,才能给予我们思想力量的撞击。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里,有一个叫永泽的大学生,他酷爱读书,但他所读之书,有一个特点,就是出版之初,已经离现在有50年的时间。50年光阴,就是见证经典的方式。我们当下的很多流行读物,喧嚣一阵,瞬间便无声无息。而50年,恰好是沉淀为经典的最好时间。

      我还喜欢一本书,卡尔维诺的《为什么要读经典》。里面有一句话,经常叫我沉思。卡尔维诺说:“你的”经典作品是这样一本书,它使你不能对它保持不闻不问,它帮助你在与它的关系中甚至在反对它的过程中确立你自己。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的经典,可能未必是一致的,那些经典,只为你个人而存在。你的生命的建构,价值之追寻,人格之构造,都在于这些经典里面。惠特曼那首著名的诗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也曾经写过一个自己的阅读史,里面写到:阅读会内化为血脉与骨骼。崔卫平老师则在一个文章里写到:人年轻的时候都有一个形而上学时期。年轻的生命丰沛饱满,所见到的世界也是那么晶莹完整,充满含义。对于阅读来说,最大的幸事莫过于在需要的时候,就有适当的东西出现。阅读经典的必要,即在此处。

      我们需要不停地追问自己:一生的意义与价值何在。这是人之为人最重要的一点。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未经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就是说,我们必须要有清晰的理性,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这些。这就是人类对于意义与价值之寻求。如此,则经典作品的永恒价值即在其中。

      第三点在于,身为教师,是基础教育的一个工作者,那么,教师为何要读书。我的那本《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出版之后,有一个初三的读者跟我说,阿啃叔叔所谓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其实也正是寻找生命的意义。作为教师,我们的职业是教育,我们的事业也是教育。那么,我们的生命意义,也需要从教育之中去寻求。 

      对我个人而言,我说过,很长时间内,我是对教育无感的,可我又是怎么发现教育的意义的呢。这与我对教育的理解的提升有关,也跟我成为一个父亲有关。

      《新京报》的记者朱桂英问过我这么一个问题:你在好多篇文章中声明自己不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这个“不热爱”随着你自身的成长,是否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

      我是这么回答的:确实,有一些微妙的变化。以前之所以不爱,是因为没有感觉到从事这一职业的创造性。人是有价值感的动物,没有价值感,会很痛苦。

      从客观角度,这个严苛的应试教育体制没有给予中学教师足够的空间,教师个体很难在这种机械的、不需要智商的工作中获得愉悦。而从主观角度,则是我自身的浅见,对教育的理解很久以来不能突破体制对人的异化——我用我反对的那一方的逻辑,去反对制度。就是有个叫张晓舟的乐评家说的:我们不能穿着敌人的裤子说敌人没穿裤子

      在这里,我觉得我们最大的困境在于,我们反对某个东西,但我们总是下意识地用那个被反对逻辑,去反对那个东西。即是说,悲剧在于,我们在反对它的过程中,成为了我们所反对的那个东西。因而,这个时候,阅读思考,提升自己,努力使自己能具备一种更高、更广的教育视野,尤为重要。

      因而,我们在这个有限的时间之内,选择经典的读物,就尤为重要。比如时下有一本流行书,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非常畅销的书,我读了,却觉得并不好。这方面的书籍,河合隼雄的《孩子的宇宙》和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胜过这书无数倍。为什么我们要舍弃一流的书籍,而投奔一本流行的书籍呢。

      最后,我还想讲一点。作为教师,一方面要阅读,一方面更要写作。这里,我说的写作,是真实面对自己内心的写作,而非那种心灵鸡汤式的,也不是需要发在核心刊物里的所谓论文。有的教师朋友知道我爱写作,总是希望我能跟他们谈谈写作。可是,我知道他写的是那种所谓的教育论文,我只能敬而远之。因为同样是写作,可是我的写作跟你的写作并不是同一回事啊。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师,皓首穷经,把自己弄得很累,在干吗,写论文。可是你写的那个为了评职称的论文,真的有价值吗?跟你的心灵的寻求相关吗?真的有所创见吗?我很怀疑。所以,我很为这些老师感到惋惜,这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不如去打麻将呢。

      我所认为的写作,是一种对自己的内心的整理和总结,它和讲课不一样。意思是说,讲授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只有写作,才能将自己的思维固定下来,形成严谨的、有条理的内容。或者说,写作就是一种自我修炼与自我提升。那些我们本来模糊的观念,那些不够清晰的思考与表述,藉由写作,获得更加敞亮的显现。所以哲学家也说,写作就是一种去蔽的过程。

      对于我个人而言,阅读、思考、写作,造就了现在的我。不是说现在我有多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事实上我在几乎所有人眼里一直是一个失败的中年人,我写过一个文章,叫做《我的不成功不可以复制》。我所说的造就,乃是一种淡定的心态,不温不火,不增不减,而非升官发财或者成名成家。因为阅读与写作,因为始终面对自己的心灵,我非常清晰地知道,我愿意以什么样的方式过自己的生活,我也非常清晰地知道,将要用怎么样的方式,去获得想要的生活。

      关于写作,还有一点,就是不要在写作的时候,就想着写作是为了什么,比如外在的名声啊,巨额的稿酬啊之类的。我们知道获得名声的渠道很多,而写作是其中最为遥远的一条。而中国的稿酬制度与版税制度,对写作者来说非常苛刻,也几乎没什么机会发财。既然写作又辛苦,又没有前途,那么,剩下的那种无功利的写作,那种只为了自己的内心的写作,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写作。然而,你也始终需要相信,写作是无功利的,但最终生活会给你回报。这种回报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更可能的是,会让你有见识,有对生命的崭新理解。

      我这么说,似乎很天真。确实,我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是很天真的。比如我至今仍喜欢读童话,甚至认为,不读童话的人生是匮乏的人生。读童话,让我意识到,世界上是存在奇迹的,而这种奇迹只存在于那些相信奇迹会发生的人那里。你总是相信奇迹会发生,奇迹就发生了

      我跟我家小朋友共读过的一个绘本,叫做《宝藏》,讲一个遥远的山村的老人,总是做同一个梦,梦见遥远的都城皇宫边上的桥下,有一处宝藏。于是老人出发了,历经艰辛,来到皇宫边上。可是那里守卫森严,老人不断逡巡,没有机会接近皇宫。他的可疑的形迹,终于引起了皇宫卫队长的注意,在卫队长的质询之下,老人说出了这个梦境。卫队长大笑,说,这只是一个梦而已,他也曾经不断做同一个梦,梦里面的宝藏,在一个遥远的小山村。老人恍然大悟,因为卫队长说的那个山村,就是他的家乡。他再一次历经艰辛回到老家,真的在老家找到了那处宝藏。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是,有时候,人需要远行,才会发现身边的珍宝。而我则理解为,只有相信奇迹的人,才能创造奇迹。

      作为教师,我们也需要相信,奇迹会在我们的教学中发生。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