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薛瑞萍:优秀教师会提醒自己的几件事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31 16:36:30

      全世界的儿童,不分民族、种族、国籍,到了6岁,仿佛一下子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顽童变成严肃的小学生了,这是一件多么神奇的事情。儿童来到学校,并非一无所知,一无所有,在来到学校之前,儿童在一个内在导师的准确无误的指引下,完成了以成人的思维和意识难以想象的伟大的创造,仿佛无中生有:一个具有一定独立意识和自控能力的小人儿被创造了,学习班纪校规,服从班纪校规,坐在教室里,控制住自己的手脚和嘴巴,努力听讲,努力理解,努力思考和表达——所有这些能力的获得,竟然主要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这是多么神奇和伟大的成就?对比儿童在6岁之前学会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6岁之后的成就,无论多么巨大,都是微不足道的。

      6岁之前的儿童的学习,是如呼吸一样自然。在如同呼吸一样自然的状态中,人完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教师面对这些孩子,怎么能如同面对一张白纸,忽略了孩子曾走过的神奇的学习之路。连续性原则,杜威称之为第一重要的教育原则。

      循着蒙台索利的文字,回顾6岁之前儿童学习母语的状态,就是为了溯流而上,使得孩子入学之后的学习,尽量如学前一样自然。

一、环境

      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向儿童提供学习环境,使大自然赋予他们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这不仅仅是出于我们的爱心,或者让孩子们高兴,还要求我们调整观念,遵循自然法则,与自然进程协调一致。

      一方面,建立班级共用图书。另一方面,教师定期为学生朗读,因为朗读是最好的广告。

      让儿童的目光浸泡在美好文字里,耳朵浸泡在美好声音里。如此,十分功德,至少成就八分。

      教师必须大胆放手,仅仅为孩子们准备好材料,就让他们动手。我们的任务就是让家长和教师明白,对孩子的干涉是不必要的,即使孩子做错了什么也没有关系,这就是所谓的“非干预教学法”。教师应当判断孩子可能需要什么,像一个仆人细心地为主人准备好晚餐后退下,由主人随意享用。教师还应该具备谦卑的品性,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同时还保持警觉,随时注意孩子的进展,为他们准备好下一步所需要的材料。

      适宜的环境、谦虚的教师和科学的材料——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的三个外部特征。 

      我的脑海里经常回荡着几百个老师焦急的声音,他们在问我:“你如何判断,如何确定孩子在学习什么东西呢?甚至他们是不是在学习呢?”答案很简单,我们无法判断,尽管我们不能确定。我对于教育的看法建立在一个信念之上,尽管有很多证据可以支持这个信念,但我无法证明,可能永远也证明不了。这可以称之为“信仰”,这个信仰就是人天生是学习的动物。鸟儿会飞翔,鱼儿会游泳,人类会思考和学习。因此我们不需要通过哄骗、贿赂或者恐吓去“推动”孩子学习。我们不需要不断地剖开他们的头脑以弄清他们是不是在学习。我们需要做的——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地把这个世界带到学校和教室,给孩子们需要的及他们要求的帮助和指导,然后走开。我们要相信他们能做好余下的事情。(约翰·霍尔特)

二、诵读

      蒙台梭利认为“理智的沉静”是幼儿教师必备的优秀品质。理智的沉静是指一种没有杂念的、更好的和畅通无阻的状态,它是内心清澈与思考自由的源泉。拥有这种沉静的教师,首先是具备了心灵的谦虚和理智的纯洁,它是理解儿童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阅读、朗读,诵读,是儿童深入进行母语学习的最朴素、最可靠的途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见”意味着感悟的回路形成,这是告诉和启发不能代替的。有时候,宁可慢一点,也不要剥夺了孩子体验的快乐。工作的价值,在于形成具有丰富精神的个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经历一种精神成长的体验。

      如果教师自己是有过诵读体验的,如果教师自己深得母语学习三昧,他就一定是一个吝于解说的沉静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把全部热情投入到激发儿童阅读、朗读、诵读兴趣的好的牧羊人。

      不要数羊。反对抽象化。只一心一意想着如何将自己的对阅读、朗读、诵读的热爱传达传染给学生。让孩子且听且醉,陶醉中渐渐松弛了劳累的意志,平常遭到压抑的无意识、潜意识的右脑开始运转起来。人在非思虑状态获得的东西,将融入骨血。

三、节律 

      连续的活动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的正常发展之门,这一点是最令人惊讶的。这种活动要求将受心理指导的手的运动专注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上。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儿童心理发育成熟的标准,当儿童全神贯注地摆弄某件物体的时候,他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满足的状态。当儿童不知疲倦地从事他的工作,心理正发生着新陈代谢,而这种新陈代谢与他的生命和发展息息相关。

      节奏就是成熟的标志,力量的标志,强大的自我形成的标志。

      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每周四的读书课,还有日有所诵,都是对节律的追求。

      在儿童学习过程中,指出和纠正错误是没有用的。要紧的是竭尽全力,让孩子对于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当孩子对美好的、有意义的事物专心致志、全神贯注时,一些看似难以克服的痼疾,真的可以不治而愈。因为在这样的时刻,孩子体会到了自己和世界、和美好事物是相通和融合为一的。当孩子全身心、全然放松地融于世界、融于美好事物的时候,因对环境戒备、隔膜、不信而产生的种种痼疾,也在不知不觉中融化、消失——约翰·霍尔特一再强调的这个观点,这就是专心致志、一门深入的好处。这也是节律的神奇美妙之处。

(注:这里和上次的重复,所以有意和必要的。教师也需要重复一些话,让它沉淀为信念。)

四、放松

      作为语文教师,面对马驹和赛马站在同一起跑线的情况,应当怎么对待那些弱孩子?

      我的意见是,拒绝机械意义上的一视同仁,不要让教室成为赛马场。很多时候,也许放松会更好。

      数学和语文不同,数学是不可以囫囵吞枣的,所以数学老师经常利用体育、音乐课给一些弱孩子订正、补习;所以这些孩子在校度过的每一天,都比别人辛苦、沮丧。很多个清晨,看见这些孩子背着书包蹦进校门,脸上挂着灿烂而新鲜的笑容,我就不能不深受感动——如果是我,我是否能够这样灿烂而新鲜地笑着,迎接格外辛苦、格外沮丧的每一天?周子善、王涛回家几乎从来不做作业,李老师一直很气,可我从来不气,因为我看见他们在学校已经耗尽心力。不是忘记,不是偷懒,更不是不把老师的话放在心里,一旦回家,一旦回到父母一心忙于生计、完全不能给予学习帮助的家里,羸弱的他们,已经完全没有力量独自进行艰苦的学习。

      所以,对于这些孩子而言,放松就是给予,包容就是爱。事实上,正是这种放松,这种基于体察的放松和不强求一致,使得这些孩子能够不被隆隆向前的集体的车轮轧扁,能够在车轮以外,艰难地、以自己缓慢的节奏跟着走。教师也好,父母也好,我们所要关注、所要珍重的,只应当是孩子付出的努力,而不是分数。我曾把朗诵比作围绕篝火的圆圈舞,这些弱孩子,如果不能期待他们成为美好事物的中心,就期待他们成为舞者或者快乐的观众吧。对弱者而言,超出能力的期待和要求,往往带来不能承受的压力,往往导致不可逆转的两极分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给予完全的耐心,付出全部的努力——然后是等待,等待思维的苏醒。至于思维会在什么时候苏醒,苏霍姆林斯基的原话是:‘我们完全不知道’!所谓伟人,就是格外坦诚的人啊。星期一,检查AB卷——三年以来,这是我们唯一与教材有关的家庭作业,发现一个男生的B卷是妈妈写的。孩子告诉我:昨天晚上,都十点半了还没有做完,妈妈就代做了,为的是让他赶快睡觉。你说,我能怪孩子和母亲吗?当然不能,对于这样的母亲,教师只有同情,只有感动,只有感谢!”

      所以啊,多读书、多思考总是对的;所以啊,明事理总是好的。明事理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增强我们行动的力量,而且在于能够让我们的行动减少盲目性:少作无用功,少生很多气,少结很多怨——少造很多孽。很多时候,放过了孩子,就是放过了自己。很多时候,看似负责的步步紧逼、穷追不舍,其实是错把毒药当美味,其实是把孩子那点原本微弱的信心之火、力量之火给彻底扑灭了。

      作为教师,自己的努力得到认可就是弱孩子面对我的灿烂的笑容。这是发自内心的一团亲热和全然放松。真心希望班上的每一个弱孩子,面对我的时候,都能忘记了自己的不足和羸弱。实实在在,那不是他们的过错啊。

      母语是温暖的,对于弱孩子而言,温暖有时候就意味着适度放松。

五、重视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

      环境、诵读、节律、放松。四个因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整体。这个整体大的总体特征就是,重视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当环境足够亲切,当诵读成为习惯,当节律相对稳定、当感觉足够放松,意识就松懈了。这时候,儿童的学习是如同呼吸一样的自然。

      重视对于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呵护和培植,让儿童心灵常常回复三岁前的状态,让儿童心灵尽量多保持其天赋的吸收能力。有意识地让儿童学习开始于无意识和潜意识。这是铃木镇一的小提琴教育成功的原因。

      成人如果常常放下功利之心,教师如果卸下教师的甲壳,也可以回复童心——回复吸收能力的心灵。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