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名家论吟诵”系列——林东海先生论吟诵整理稿

作者:  发表时间:2015-03-25 14:32:43

      知道“吟”的来历有助于我们以后把它传承下去。中国的诗歌跟音乐和语言的关系是极其密切的。可以说音乐在中国的诗歌的推进上,是起促进作用的。因为诗一跟音乐结合以后,它的旋律就依附于音乐,所以跟音乐在一起的诗歌的格律本身发展不了,只有跟音乐慢慢脱离了以后,诗歌独立了,它的格律才起作用了。

      中国诗歌独立出来,严格的说应该是到了东汉末年。从《诗经》的古乐,到汉代的清乐,还有汉乐府,一直是跟音乐联系在一起的。到苏武那些诗才独立成原诗。慢慢地诗歌的各种要素:押韵、语言的整齐的问题才慢慢地提到日程上来。过去都是长短句、杂言,这个时侯发展成七言了。押韵呢,开始不是句前韵、句中韵,而是各句韵为主。到了六朝的时候,就有新体诗出来了,一直发展到唐代。
      那么这个吟是怎么说呢?离开了音乐以后,诗从语言本身保持着它的音乐性,也就是通过声调的调整保持它的结构和旋律,这就是发生在中古时期的语音变化,开始出现了入声字。到这个时期才有平上去入四声。为了调节诗歌的节奏,这个时侯出现了“四声二元化”的格律化。格律诗离开了音乐以后就不叫“吟唱”了,叫“吟”。这个吟本身就是按照诗歌的平仄关系来的。因为有吟诗嘛,后来也变成一种诗体,像《游子吟》这样的一种诗歌形式。到了近古宋朝以后,入派三声,入声字就慢慢演化,到了今天的普通话当中就没有入声字了。

      今天我们要将“吟”维持下去有一个很大的困难就是这个原味。因为“吟”是中古时期出现的东西,我们今天又要用中古音来吟它。这只有在保留有入声字的方言当中能够做到,别的实际上都已经改造了,失去了原来吟的那个味道了。说把入声字改成去声,其实这也不是个办法。当然首先我们要继承这个吟的调调,把各种方言吟的调调吃透了以后,才能够集中唱出来。但是在我看来呢,吟要继承发展,就要根据我们现在的语言来发展,有吟诵有吟唱,而不是回到上古时期。一个是往吟诵的“诵”这个角度发展,另一个呢就是从吟唱的角度发展。

      80年代有人编过一本《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实际上是往唱的方面发展的。这里面收了一首我用“泉州调”来唱的苏轼的《春宵》。我是带着入声字,按照平仄的规律来吟的,里面闽南话还保留着的闭口韵特别明显。

原文出处:http://www.yinsong.org/bencandy.php?fid=42&id=798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