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是亲近母语的实验基地校,自调入望小以来,我一直担任诵读课题组的负责人,在实验两年有余的时间里,我和我团队的战友们多次在课堂实践中积极摸索,而今,谈不上是行家里手,却也能侃侃而谈。
2014年10月15日,周三,接到康园小学余燕来校长的电话,电话的那头,是余校长熟悉而热情的声音:“陈蕾,望湖的诵读课程一直做得非常出色,我们是新学校,特别希望你能将这本‘经’带到康园。”电话的这头,我竟语塞,半晌,才回过神来。并非因为空降的新任务而觉为难,也并非害怕传“经”不力而觉担心,只是一时激动:首先,自己几年的努力竟能为外校所称道;其次,如果我的宣讲能深入师心,不就意味着更多的“点灯人”加入到点灯的行列中来了吗?多少孩子即将受益?我岂不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2014年10月21日,周二,下午四点。和余校长相约在康园作讲座的时间到了,伴着初秋的绵绵细雨,我如约而至。进入报告厅,调试好课件,约摸几分钟后,老师们悉数入座。一番自我介绍之后,关于儿童诵读课程的理念和实施的讲座在《秋日私语》的曲调中、在我声情并茂地诵读英国斯蒂文森《点灯的人》这首诗中拉开了帷幕。《秋日私语》渐止,窗外依旧细雨霏霏,报告厅里一片静谧祥和。我分明感到,在场所有人的心都融化在这场秋雨里。
拨动了他们的心弦,我趁热打铁,向他们阐述做儿童诵读课程的意义。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个人认为,日不间断的记诵,就是炼心的过程。水滴石穿,绳锯木断,天长日久,积累的是语言,培养的是诗性,也是定力和静气。借着诵读,反复作用于儿童眼睛、耳朵、大脑、心灵的是语言。儿童反复诵读的过程,就是与母语亲近的过程,就是儿童回归本真的过程。在儿童最美的时光里,遇见最美的文字,诵读让童年与童诗相遇,儿童回归本真,成人也回归儿童的本真。
而儿童诵读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就在于精选适合于各年龄段小学生诵读的童谣、童诗、古诗、现代诗歌、散文诗等诗性文本,用于每日诵读。诵读课程主要依托的就是反复地诵和读,在诵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我们认为,通过每个早读的耳濡目染,可以让儿童从爱自己的声音到爱我们的母语,最终爱儿童自己。诵读似游戏一般,儿童可在每日的诵读中找到“我”的影子,给儿童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难忘的声音,而他们从小读适合儿童的诗歌,长大后这些就会流淌出来,养育心性、累积语言,形成语感。
在对儿童诵读课程的意义、性质及课程理念作详细的梳理后,我又结合本校的校情(我校建校四年,只有四个年级),着重对童谣节奏的把握谈谈自己的浅见。在与《日有所诵》相伴的日子里,我们不难发现,童谣的句式多以杂言句式为主,以避免一顺到底的单调之感,营造出一种语言上的变化感。在几种句式中,奇数句式用得最多,尤以三七言为最。比如:“下雪喽,整个山上雪呀雪!下雪喽,整个山下雪呀雪。”
四言童谣并不太多,因其句型稍显单一,基本上都是“二二”式的。例如《海龟》:海龟/妈妈,沙滩/扒扒。生下/蛋蛋,盖上/沙沙。
六言句式和四言句式相似,是以四言句式为基础,扩展了两个音节。其节奏同样是遵循偶数步数的,可以有二四式,也可以有四二式,但无论二四式还是四二式,都可以细分到二二二式。比如“板凳/板凳/歪歪,里面/坐个/乖乖;乖乖/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汤,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梳头,里面/坐个/小猴”这首六言童谣中,“XX坐个XX”是属于二四式,但是真正细读起来,其节奏仍旧遵循“二二二”式。虽然易形成一种连绵典雅的感觉,它因其过于平均而在节奏上天生要缺少变化。另外,偶数句式,在结尾是以双音节做结的,双音节的停顿显得绵软悠长,合于串联,却缺少力度,不易收结。所以四六言的童谣相比五七言的童谣要少得多。
五言句式一般是二三式的,例如“跑出/动物园,小猴/进邮局。你要/邮啥呀?我要/邮自己。城市/太闹了,森林/多美丽”。七言句式一般是二二三式,例如“手拿/两把/大剪刀,身上/穿着/铁甲袍,要是/有人/来惹我,请他/吃我/两剪刀”,这种句式,奇偶配合,节奏就显得错落;以三音节结尾,就不会出现头重脚轻。所以奇数句式在童谣中应用得更为广泛,一般而言奇数句式构成童谣的句式主体,而偶数句式在童谣的中间起一种调整结构,形成落差的作用,偶数句式很少单独成篇,很少以之结尾。
不过,构成童谣的主体毕竟是杂言句式,正因为灵活地使用不同句式的节奏特点,所以童谣的节奏和音乐性会显得特别地活泼灵动,形成一种音律之美,孩子们喜欢童谣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似乎台下的老师们对童谣节奏的变化颇感兴趣,从他们闪光的眼睛中,从他们小声的诵读中,那种试图找到与母语节奏共振的渴盼中,俨然可以感到他们对母语诵读的心火正在燃烧!
为了让他们过足“读瘾”,我顺势将先前准备的各种节奏、各种体裁的文本一一呈现在大屏幕上——好玩又能勾起表演欲的文本《老鼠嗅着油豆香》、《捞黑豆》、对话式的文本《十数对花谣》、诙谐搞笑类的文本《作业机》、《游戏》以及诗性的、哲学性的文本《飞鸟集》……老师们起先还显得有些拘束,当我手舞足蹈地完成《老鼠嗅着油豆香》这首童谣的朗诵后,一部分老师便也亮开了嗓子和我一起互动,就这样,一首接着一首,所有老师都动了起来。从他们的欢声笑语里,我分明看到,报告厅里涌动着一颗颗跳跃的童心。站在前台的我,看着眼前的这一幕,竟一时哽咽……
收拾好思绪,如何让老师们把诵读带入课堂,让孩子们也能得到母语的滋养便成为我接下来的“重头戏”,好在,两年多的实验摸索中,我们脚踏实地地在做诵读,与孩子们在一起走近母语的点点滴滴像过电影般在脑海里放映。于是,我将我在班级的各种做法作了如下分享:
镜头一:通过开展诵读竞赛,激发学生的热情。每周用一天中十五分钟时间的午读课,举办擂台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进行《日有所诵》诵读竞赛,来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擂台赛的内容可以是各种方式的归类诵读,可以是诗句接龙,也可以是你问我答等。(播放班级擂台赛视频、音频)
镜头二:开展课前一诵,熟读成诵的活动。为减轻学生背诵的负担,我们提倡见缝插针、积少成多的诵读方法,我班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准备的一两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 (播放班级擂台赛视频)
镜头三: 开展举办“我是小小作家”活动。在班级组织学生为文配图、改写、仿写文本甚至自创儿童诗等活动,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出示班级此类活动照片)
镜头四:开辟“我是小小作家园地”,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将班级孩子在《日有所诵》中获得的灵感“跃然墙面”。 (出示班级此类活动照片)
镜头五:《日有所诵》进家庭。《日有所诵》陪伴了孩子们走过了两年多的时间,他们对诵读的那份炙热也悄然在他们的家庭中弥漫开来。有的家庭甚至全员加入了诵读的行列,他们或在每天的睡觉前,或在晚饭前,全家齐上阵,用各自的形式演绎着他们对诵读的理解;也有家庭的父母专门为孩子创建博客,将孩子日有所诵的仿写及自创上传,同时,自己也大显身手一番——自创小诗与孩子应和,看着博客中一家三口以诗传情的一幕幕,倍觉温馨、动情。
然而,从《日有所诵》中衍生的各类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都是以孩子对《日有所诵》的兴趣朗读为引,因此,教师对诵读教学的引领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刚刚接触《日有所诵》的老师们来说,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为了能给他们每人一剂定心丸,我将《日有所诵》教学的常式——7个步骤罗列而出,老师们兴奋不已,不约而同拍手叫好。
抬眼望见墙壁上的挂钟,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悄然而过,关于诵读课程,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无非想要每个老师先读起来。借着厦门大学李琦教授说的一句话——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孩子,都生活在一个‘去地化’的时代中,我想说的是:“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我们所无力改变的客观现实,但是,‘亲近母语’的所有同仁们就是在做让我们这个时代的孩子‘有根’的教育。而我们,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是责无旁贷!‘亲近母语,呵护童年’——‘点灯’路上,期待有你…”
话音未落,报告厅里掌声雷动,《秋日私语》渐起,我起身,正襟站立,在场所有的教师不约而同起立。“《点灯的人》”,我们一起诵道:“
茶点快准备好了,太阳已经西落;
这时候,可以在窗口见到李利走过身旁;
每晚,吃茶点的时候,你还没就座,
李利拿着提灯和梯子走来了,把街灯点亮。
汤姆愿意当驾驶员,玛利亚想航海,
我爸爸是个银行家,它可以非常有钱;
可是,等我长大了,让我挑选职业,
李利呵,我愿意跟你去巡夜,把一盏盏街灯点燃!
只要门前有街灯,我们就很幸福,
李利点亮了许多盏,又点亮一盏在我家门口;
你手拿提灯和梯子,别忙着走过,
李利呵!今晚瞧一眼这个孩子,向他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