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23 22:40:47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属于儿童的阅读。
同一本书,不同年级的学生读,教师进行阅读指导应该是不同的。阅读指导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关注儿童发展的需要,关注儿童的心理需求,找准学生关注的点,以点带面,让学生通过交流获得提升。“好玩”“有趣”往往是学生阅读需求的中心词,微言大义的指导只能败坏学生的阅读胃口。
2、指导交流不是阅读的终点,而是阅读的加油站。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不能变为经验的总结大会,进而成为一本书阅读的终结。阅读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深层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加深认识、获得读书经验,领悟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阅读指导要帮助学生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
阅读需要交流,同时也需要指导。教师应该怎样开展读书指导,不能只让学生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层面上,要通过阅读交流促使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发现自己所不曾发现的细节。
设计目标:
1、学生能对《草房子》这本书有自己的评价。
2、交流的过程转换为与作者、与书中人物对话的过程。通过交流,对书中人物有更深的了解。
设计说明:
此设计对象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即可作为一次交流活动进行,时间为60分钟;也可把这本书的阅读分为四个阶段进行,每一个阶段都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进行,每次40分钟即可。
交流过程:
一、上篇——印象。
1、谈谈对《草房子》这本书的印象。
2、谈对作者曹文轩的印象。
3、谈对书中“草房子”的印象。
4、出示书中人物(秃鹤、细马、桑桑、纸月、杜小康……),说出他们在你心中的样子。
设计说明:谈印象,一是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同时让学生知道——读一本书除了关注具体的情节以外,还要关注作者。教师在学生说出自己心中的作者后,有意抛出了这样一个话题:通过读这本书你知道曹文轩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中篇——寻访。
1、人名的由来(秃鹤、细马、桑桑、纸月、杜小康……)
作者为什么给这些人起这样的名字?学生自读、讨论。
在孩子们各抒己见说出了感兴趣的人物以后,师问:你觉得我们班中有没有像书中人物的?
2、地名的由来(药寮、油麻地、艾地、浸月寺……)
这些地名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在充分的交流后,师问:通过研究人名、地名,你觉得读书时应该注意什么?
设计说明:寻访是以人名与地名为线索,对整本书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对人名和地名的研究,找出命名的证据,学生对这本书进行更深层次的阅读,对人物性格特点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交流,学生很自然地就领悟到,书中的人名、地名都寄托着一定的含义。将身边的人物与书中的人物相结合,使孩子们在进一步理解书中人物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意识到,以后自己如何描写人物。
三、下篇——分享。
1、自由评说。
“你觉得最有趣的地方?你觉得最悲伤的地方?你觉得最高兴的地方?你觉得最向往的地方?你觉得最气愤的地方?你觉得……”
2、定点发散。
出示:“有趣”,“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文中的哪个人?哪件事?哪个画面?”
3、语言欣赏。
①出示:
同桌不给,拿着帽子跑了。
秃鹤追过去:“给我!给我!给我帽子!”
秃鹤苦苦地叫着:“我的帽子!我的帽子!”
秃鹤在校园里东一头西一头地找着阿恕:“我的帽子,我的帽子……”
秃鹤就揪住了桑桑:“我的帽子!”
桑桑说:“我没有拿你的帽子。”
秃鹤依然叫着:“我的帽子!”
“我真的没有拿你的帽子。”
秃鹤就将桑桑扑倒在田埂上:“我的帽子!”
师:秃鹤为什么不停重复“我的帽子”?
②在一旁喂鸽子的桑桑,就一直静静地听着。等外婆与纸月走后,他将他的鸽子全都轰上了天空,鸽子飞得高兴时,噼噼啪啪地击打双翅,仿佛满空里都响着一片清脆的掌声。
师:桑桑此时在想什么?鸽子真的会鼓掌吗?
设计说明:分享是让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其他同学交流。自由评说,让学生尽情交流读后的所得。定点发散,让学生以“有趣”为基点对书中人物、情节、场面等进一步梳理。儿童阅读,毕竟不是亲身经历,他们不会像经历过《草房子》那个年代的成人一样。对于“秃鹤”“桑桑”“杜小康”们的内心世界他们能够解读得毕竟太少,也可以留到他们今后去阅读。杜小康放鸭的艰苦、细马在油麻地的孤独、秃鹤为维护自尊的抗争,在孩子的眼中可能都是充满冒险乐趣的经历。在充分交流后,出示文中几个片段,引领孩子们通过具体的语句去感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对语言进行感悟。
四、续篇——来往。
1、出示《与曹文轩叔叔谈文学》中的两组对话,学生自读。
⑴苗 苗:您的小说还有点儿像童话,很神秘。比如纸月吧,就特像童话里的小女孩儿。我可喜欢她了,我觉得桑桑也喜欢她。叔叔,桑桑就是您吧?纸月是真人吗?
曹文轩:桑桑身上确实有我的影子,《草房子》中的好多形象也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唯独纸月,还真说不出出处来。可能是为了适应我的某种趣味,某种希望,或者某种感觉,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出来了一个纸月。
⑵苗 苗:叔叔,您的家乡是不是有一条特别大特别大的河啊?因为您的每一篇小说里都有水。
曹文轩:这个问题问得真好。我喜欢水,这和我小时候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在我的家乡,到处都有河,有桥,如果走3里路的话,至少要过5座桥。原来,我们那儿的主要交通工具就是船,所以在我一点点大的时候就会使竹篙撑的船,摇橹的船,桨荡的船了。
写信与作者交流自己的感受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如果作者曹文轩就在你的面前,你会向他提出什么问题?
2、为什么除了《艾地》《药寮》两章外,其他各章的最后都用了省略号?
3、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有题目,而每章的每一部分都只用1、2、3等标注,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各部分写一个题目吗?
设计说明:续篇是对阅读的延伸,引发学生更多的思考。如何和作者进行交流?应该深入了解作品,在作品中实现交流,也可以和作者直接进行对话,问一些自己想问的问题。文中除了两章结尾用了句号,其他各章结尾均为省略号。这两章一是艾地的主人公秦大奶奶过世了,一是药寮的主人公桑桑病好了,所以都用了句号。其余各章都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好像每一个主人公还有故事,每一个孩子还要继续成长。让学生留心细节会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自己给各部分命题,学生必须熟读各部分才能做到,因为题目是每一部分内容的概括,命题就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