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带领学生走进经典名篇的丛林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19 14:53:17

摘要:执教:横溪镇中心小学 钱俞儿

      经典名篇,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何为经典名篇?就是这样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它都会使你从中感受到一部分生活的意义。经典名篇是能够经受住时间考验的书,是世界上亿万读者多少年来为从中得到特别启迪而阅读的书。阅读经典名篇是使阅读者经历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丰富心灵,可以帮助我们自觉自悟,那纸张上浮现的是闪烁的真知、跳动的生命。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高年级学生要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有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也会咀嚼一些名家名篇,课内也安排了不少名篇的教学。我们教师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走近大师、品茗经典。因为经典名篇的作用对于学生的终生学习与精神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阅读经典,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学真正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的关键与基本手段。

      作为课外阅读,它既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但又不能成为课内教学的简单重复。在学生时代,能够留下几许印象的就是那些曾经在心中激起波澜,泛起涟漪的经典名篇。“走近大师,阅读经典”并不遥远,在平日里教学后的点滴空间,就触手可及。

策略一: 读之有物  读之有务  读之有悟相结合

      读之有物就是让学生有东西可读,知道哪些读物值得一读。教师积极向学生推荐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同时,教师也要根据学生需要适当加以引导。比如,教师直接介绍书名和书的主要内容、特点、精彩之处,或者选读其中的精彩部分,或者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或者请个别同学先读,然后由同学来谈谈读后的感受等等。学生知道哪些读物是值得一读的,教师在这中间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也要多读书,多和学生交流读书心得。教师的课外阅读示范无疑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和引导,其作用不容忽视。如《水浒传》就是教师应该经常向学生推荐的读物之一,可以把其中的故事进行分解,分时间段推荐给学生,让学生在耳熟能详的故事中多次阅读作品本身。有的学生一口气就能够说上来几十个有关《水浒传》的故事。《西游记》也是学生喜爱的读物之一,起先并不是来自对文学作品的喜爱,而是源于对情节和人物的好奇,教师就适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适时推荐一两个人物的故事,读后让学生来说说他们的理解,收效甚佳。

      读之有务就是读书要带着一定的求知心理,应区别于漫无边际地信手翻阅。但是课外的阅读不同于课内的精读,课内阅读几节课就必须把文章学完。这并不说明课外阅读就没有目的了,可以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是自主选择时间读,但是要形成自己对自己的无形压力——是出于喜爱作品或是喜爱作者而来读这本书的,那就要好好读这本书,把书读好,把能够读懂的地方读懂读明白。

      读之有悟是指读经典和名篇要有所感悟。读了之后没有自己的见解,无异于无效的劳动,要让自己的每次阅读成为自己精神上的快乐之旅。

      小学高段已经在课文编排上穿插了我国的经典名著,如在学了《草船借箭》一文后,学生对书中的几个人物一直在讨论,因为他们早已从电视、课外书籍等途径对这些人物或多或少有了一些了解。教师就适时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因为太早推荐,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阅读也只限于皮毛,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对长篇小说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而正逢课内教学这个契机,可以设计几个课外学习任务。

如:写出含有《三国演义》人物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1)刘备访贤——(              )

(2)关公降曹操——(               )

(3)关老爷赴会——(              )

(4)张飞古城骂关羽——(             )

(5)曹操杀华佗——(             )

(6)诸葛亮隆中对策——(              )

(7)孔明大摆空城计——(             )

(8)关公放曹操——(              )

(9)孔明斩魏延——(              )

(10)关公走麦城——(             )

欲知答案,读后揭晓。

学生对设计的练习非常有兴趣,纷纷在课外寻找机会阅读。

策略二: 读之有趣   读之有取   读之有趋相结合

      读之有趣就是顺应满足儿童本能的兴趣与趣味,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唤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兴趣和趣味。钱穆先生曾在《读书漫谈》一文中阐述了他对读书的观点。他认为,读书应先定“旨趣”,只要你真是发乎性情之所爱好,为研究真理而走向自然科学的路径,则将来学成致用,职业即为性情之发舒,工作便是真理的实验,至少一种不苟且不敷衍的精神,可以常持不失。鉴于学问之道,千门万户,累层曲折,他“敬劝读书人本为己之旨,具求益之忱”。可见,读书全在“趣”一个字。而学生读得太少,阅读面过窄,正是当前小学语文的一个致命的弱点,有的学生除了课文之外,几乎什么书也不读,这样就很难真正培育学生的读书兴趣、欲望与习惯,也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更是造就了学生精神世界的狭窄与僵滞。

      如课文中安排了几则寓言《南辕北辙》和《滥竽充数》的教学,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寓意深刻,但是光咀嚼生涩的文字,难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就可先用寓言故事的课件来提升学生学习寓言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伊索寓言》《历代寓言故事》等丛书,学生对简单生动的故事后深刻的寓意理解也就迎韧而解了。

      读之有取是指教师要适时关注学生的课外读物的取向。鲁迅先生就说过:博览不是随心所欲地乱看一气。在博的基础上,要逐渐“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一的一门或几门”。学生喜欢看一些流行快餐,无可非议。而且流行的“快餐读物”的阅读形成一种张力,这对学生的健全发展也是必要的。已经习惯于快餐阅读的孩子,阅读经典是有一定的障碍与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是教育的任务。比如,一个学生在提出他喜欢看眼下流行的口袋书后,教师可能会发现很多学生跟风,买了不少在同学中传阅,这些读物,都是漫画加对话,打斗场面充斥其间,教师就适时加以阻止。可以把自己收藏的书或者自己在读的书拿来和学生分享。口袋书慢慢退出了学生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真正能够走进学生心灵的读物。

      读之有趋即提倡在班级里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外阅读的氛围,让阅读经典的著作成为一股主流,并且带动大部分学生来阅读。学了老舍先生的《猫》一文后,学生当然就对描写动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国当代名家写动物的还有很多,让学生读读冯骥才的《珍珠鸟》,文章往往有相通之处,都折射出对小动物的热爱,对生命的赞赏。教师可以引到国外的大家法布尔的《昆虫记》和西顿的《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适时推荐几篇其中的读物,学生对描写动物的科普文章一定是兴趣顿生,如果在几位同学的牵头下班级中组织开展写写小动物观察记,把同学的习作装订成《和生灵对话》的小册子相互传阅,那将是意料中的收获。阅读真正成为了学生精神的漫游,所以阅读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也应该是有收获的。

策略三:读之有性  读之有新  读之有心相结合

      读之有性,即是课外阅读是学生真正意义上的一种“主体性的自由阅读”。古人云:读书全部之主旨,即读出自己性灵来。课外阅读需要引导,但显然更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从个性出发的自由选择。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广阔的言语材料,尽量努力开拓学生精神自由空间。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应是一种主体、开放性的思维体验,除了对语言材料的理解外,更多的思维空间应该留给阅读自身。所以名篇的阅读,十个人就会有十种不同的体验,对于一个人来说,随着生活经验与经历的发展,重读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让各种不同的看法相互碰撞,让学生多角度的思考,也是教师的任务之一。教师时常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脑子进行分析和独立判断,哪些观点是自己能够接受的,甚至信服的,有的警句可以抄在笔记本上,作为人生的座右铭。哪些是不理解的,可以暂时搁置起来。哪些是不能接受,或有疑虑的,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即使是在文学巨匠面前,也要保持自己的思想与人格的独立性。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体现在对名家作品上一要坚持,二要质疑,三要发展和超越。林语堂先生在《论读书》一文中提到:“要有识,必敢有自己意见,即使一时与前人不同亦不妨。前人能说得我服,是前人是,前人不能服我,是前人非。……如此读书,处处有我的真知灼见,得一分见解是一分学问,除一种俗见,算一分进步,才不会落入圈套,满口烂调,一知半解,似是而非。”一次,学生和我谈起他最近看了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感受,我就马上抓住这个契机,在第二天早读课上,把初中语文要学的这篇文章对学生做了一两句的介绍,然后请同学自主阅读。没有想到,读完后学生有各种思绪在涌动:“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面对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当时间在我面前开始倒计时,我拿什么来说服自己?”“假如给你我也只有三天光明,我能够对命运说什么?”要炼就一双“自己的眼睛”才能学会真正的“主体性阅读”。阅读、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作为阅读对象的作品客体与阅读者主体的相互交融的过程。盛海耕先生说得好“感受文学语言,就是文学作品的语言搅动了鉴赏者的情感的池水,而鉴赏者的情感的池水又渗透进了作品的语言,使作品的语言内涵得到补充或改造。”

      阅读本质上是一种“感受”,既是要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于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学生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学生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我在出示宗璞《绿》的全文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朗读了一遍,把学生带入了作品的情境,作为教师,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这样的阅读、欣赏必然是一种极富个人创造性的活动。应该鼓励学生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对作品作出不同于他人的阐释,这不仅符合文学作品模糊性、多义性的特征,而且也是文学教育的目的所在。惟有这样的创造性的阅读,才能从根本上开发学生的内在的文学才能,使学生通过一篇篇文学作品的阅读,去感受与发现,进而表现属于自己的外部世界的美。随后我又设计了一个可选择的练习:1.收集课外写《绿》为主题的文章读读,并把它们向同学们推荐。2.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手法,写写自己身边的各种绿。3.在班级黑板报上出一期《绿》为主题的班刊,内容全部来自同学。4.组织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踏绿”活动。在出游过程中,可以拍照、可以写生,回来为自己的作品配画,可以写《绿之旅》的景点介绍,可以制作幻灯演示文稿,把自己的照片编辑成影集在班级中交流。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文学名篇的阅读、欣赏最后要归结为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开发”。阅读的个性化来自于阅读过程中一路上的欢歌笑语。

      读之有新,既是指阅读要读出新意,书不求一天两天读完,而是可以花一段时间去读,或者一本书可以花几个时间段去读,或者读完之后放一段时间,到有时间静下心时再回过去重读,那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悟。林语堂先生说:“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出来。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是一种味道,见了面交谈之后,再看其相片,或读其文章,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看其照片,读其文章,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五十而学《易》,又是一种味道。所以凡是好书都值得重读的。自己见解愈深,学问愈进,愈读得出味道来。”阅读中有所懂有所不懂是存在的,没有必要把每句话都解释清楚。文学名篇是可以多重解释的,这正是发挥人的想象力的地方,应当鼓励学生作出多种解释。如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一文中,学生对孙悟空这个机智勇敢,敢于伸张正义的正面形象早已是耳熟能详了。但是有个学生在读了《西游记》中的很多篇目后大胆提出质疑,他认为孙悟空之所以经常在首次碰到妖魔鬼怪时总以失败而告终,只好去搬救兵,总要进行好几轮进攻才能够打败妖怪,这不能体现他“机智勇敢”,而是他十分“鲁莽草率”。仔细一想,这个学生所言也有道理,因为我们一直接受的是孙悟空的正面形象,而没有很好的去思考这个形象背后是什么。他又说,如果孙悟空每次在妖魔鬼怪面前都能够静下心来仔细分析战略战术,他就用不着经常去麻烦别人来对付这些妖魔鬼怪。经典性的文学作品,是常读常新的,学生在不断地读中读出了自己的体会,文学经典长久不衰的生命力在学生不断地阅读中读出了新意。

      数学家苏步青在读书上主张要多读、精读,他说他过去念一本书或阅读一篇论著,从来没有念一遍就让它过去的。要么不念,要念就念个透……每次念的时候总觉得比前一次有了新的体会。他还说:“读书,第一遍可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体会。我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都是这样的。我最喜欢《聊斋》,不知读了多少遍。起初,有些地方不懂,又无处查,我就读下去再说;以后再读就逐步加深理解。”学了朱自清的《春》一文后,同学们对散文盟发了空前的热情。我呈现了他的另一篇名作《背影》。学生对作品中“父亲””和“我”有多种不同于那个时代看法,更是赋予了现在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而对于学生多种的理解,我不再多做阐释。因为我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包含多重的意义,有的甚至是可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也就是说,对作品的阐释是多元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的阅读魅力恰恰也正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指导学生阅读文学经典名作,对于启发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艺术想象能力,具有一种特殊的作用。数学鼓励学生一题多解,语文教学也应该鼓励学生对美文作出不同的新解。那种习惯于将学生的思维纳入某一凝固化的定论中,并要求死记硬背,这其实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文学作品的本性无异于南辕北辙。

      读之有心,是指读书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记录,做个有心人。鉴赏文学作品要求学生一定要有情感投入。以诚恳的心态,像倾听朋友谈心似的,听其自然的阅读。文学名篇中的阅读欣赏,其本质就是对话:打破时空的界限,与作者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与撞击。进入作品的世界,想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想,感作者、作品中的人物之所感。说得形象一些,就是要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产生情感的共振。与作者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受到感染与影响,又不被俘虏,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这正是阅读的理想的境界。教师与学生在共同阅读,鉴赏过程中,达到了精神的愉悦与生命的升华。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因为平时学生接触安徒生童话也比较多,他们早就读过《丑小鸭》,所以学生就提出安徒生的童话中为什么都带有“灰色幽默”的?这个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学生竟会用现代的眼光去批判大师的作品?于是我就介绍了安徒生童年的资料和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学生慢慢理解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往往和作者自身的经历有很大的关联,作品中主人公的命运也寄托了作者本人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推荐了安徒生的读物《守塔人奥列》、《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等,在读后,很多同学对几篇经典的作品也发表了自己不同看法,我认为这是学生真实的精神和内心世界的反映,有何尝不可呢?

      做课外阅读的有心人,是我们教师经常挂及嘴边的老调。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比如朗读、背诵、默读、诵读、浏览、摘抄、交谈都是有效的方法。优美的句段、喜欢的词句都是积极的积累的方法。学完了书上的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后,就要求学生去读一些描写西湖的古诗,并向学生推荐了很多首,还在课外积极收集“古诗词中的春、夏、秋、冬、雪、柳……”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学会了背诵《春江花月夜》《水调歌头》,知晓了多种词牌名。古诗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会、沉吟,并从中感受到语言美和意境美。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类智慧与创造的积淀。经典的文学作品又是超越时代的。她不懈地挖掘着人的灵魂的深,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具有永远的思想与语言的魅力。经典名篇的阅读,可以使学生从生命与学习的起点上,就占据一个精神制高点。经典作品常常会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与良心。正是经典的阅读,生命的瞬间爆发与闪光,会使学生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我与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与选择。因为——读书,不仅是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是终身学习的需要。由此,让我们语文老师都积极投入到向学生推荐和阅读经典读物的行列中来吧。走近大师,阅读经典,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