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19 13:48:12
阅读从倾听开始,孩子最初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来源于倾听。吉姆·崔利斯曾经写过一本题为《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的书,这是一本被誉为改变了美国历史的书籍。它之所以受到推崇,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它掀起了一股为孩子大声读书的热潮,进而推动了整个国家的阅读进程。
回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在电视还没有普及,买书还很奢侈的年代,很多孩子喜欢在一台喑哑的收音机旁守候广播书场、守候少儿故事,而今天,几乎所有的孩子仍然酷爱着听故事。这几乎是每一代孩子共同的精神享受和心灵安慰。他们在故事中听到了春花的开放,听到了秋虫的呢喃,听到了月光的低语,听到了风儿的叹息,他们也在这种倾听中收获着喜悦和希望……
为了大力推广亲近母语儿童阅读,让更多的学生热爱阅读,亲近经典,走向优秀,针对低幼孩子独立阅读能力欠缺及部分农村、城市学生购买图书有一定困难的现状,亲近母语课题组开展了“大声读给孩子听”的班级读书会实验,课题主持人徐冬梅创立了亲近母语读书基金,每学期向实验学校提供4本最适合向孩子大声读的图书,让孩子们用耳朵倾听名著,享受阅读的乐趣。实验自去年年底至今,虽然历时甚短,却收获颇丰。下面是全国各地参与该实验的部分教师的实验交流和日记摘编。
写在读书会活动之初
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第十三小学 周雁翎
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希望能有效地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我所带的班刚升入四年级,正是扩大阅读量的好时机。于是我便利用学校每天第5节25分钟的小自习在班内开展读书活动。这项活动得到教研室吕本生主任的鼓励,并告诉我扬州“亲近母语”网站上,徐冬梅老师正在征集“为学生大声读”实验单位,动员我报名。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填写了报名表。没想到一个月后我真的接到了徐老师的电话,并收到她精心为我班学生挑选的两本书。
从网上的活动介绍中我知道这些书是徐老师自费购买的,能有这样真心诚意为小学语文老师提供服务、指导的人,能有这样执著地为理想和事业踏实工作的人,对我是一种触动、一种激励。
现在我们的母语正面临着外语的冲击。捍卫母语,亲近母语,确实是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肩上的责任。为学生朗读优秀的中外儿童文学作品,就为他们和汉语文字的亲密接触搭建了一座桥梁。一个学期的实践证明班级读书会这个形式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也有困惑。目前我们的读书活动仅是我读学生听,听完说说你知道了什么?偶然写写读后感。我觉得学生中有心的孩子收获多一些,似听非听的收获就不好考察,通过网站这个平台,我希望能了解到其他老师的操作模式和具体办法,想知道除了提高自己朗读水平外,还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提高学生长期听的兴趣?哪些方法能让学生听到的东西在心中留下更深的烙印?
扪心自问,我确实不是一个勤奋的人,许多事情做了,却总懒得把它们调理、细化、总结、升华,一些问题想不出办法也就不了了之,如今在这个平台,我衷心的希望能得到专家和同行们的指点,向他们学习,并在懒惰之时从他们的文章中汲取动力,鞭策自己成为一个勤于笔耕的教师,一个善于总结反思的教师。
路,在自己脚下
安徽省无为县实验小学 彭荣辉
论坛里看到徐冬梅老师发出的征集“大声读给孩子听”的实验个人通知,是在2004年11月19日。读罢,稍作思量,当晚便跟贴提出了加入申请。第二天晚些时候,又以电子邮件的方式正式提交了申请书。起初的念想,只是觉得有趣,心想:尝试一下又何妨?谁知,当两本赠书真的摆在了面前的时候,我却显得异常惶恐。可是,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收回又岂是可能?于是乎,咬咬牙,因了当初的“有趣”,自此便乐此不疲地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路。
“咿呀学语”班级读书会正式成立于2004年12月16日。扳着手指头算算,似乎只是弹指一挥间的功夫,便已走过一个满是风花雪月的季节。蓦然回首处,虽波澜不惊,却也是举步维艰。冥冥中,几近应验了读书会命名之初的“咿呀发音,蹒跚学步”之意。
一、 努力开发教师自身资源,提高自身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基于“借助‘大声读,孩子听’的基本活动形式,让孩子们用耳朵倾听名著,做有根的人,以推广母语和儿童阅读,让更多的孩子热爱阅读,亲近经典,走向成功”的实验宗旨,笔者以为,只有当作为“大声读,孩子听”实验中的活的载体的教师,在“读”的水平及能力上获得较大突破时,才能以比较感性的形象给予孩子们以最大限度的感染,并激发其兴趣,使其进而产生“欲听”、“欲读”的愿望和动机。
因此,在实践中,笔者注重剖析自我和正确审视自己,立足于“大声读,孩子听”的基本训练形式,竭力在“读”字上做大文章。即:一方面充分利用语文教师的身分优势,把握课堂,尤其是早读课这类点滴的时间,不辞辛苦,努力加强自身的有声朗读能力训练;另一方面,则努力创设条件,以各种传媒作为学习媒介,使加强自身朗读素养成为自觉、自发的行为。
二、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写结合。
实验尽管名为“大声读,孩子听”,然而,其实质却并非只是让孩子们听什么和孩子们听多少的问题,而旨在借“大声读,孩子听”的基本活动模式,以激发孩子们阅读兴趣,从而自觉、自发地走上亲近经典、热爱阅读的自我发展道路。一句话,“醉翁”之意旨在坐收“以读养不读”、“以少读养多读”的抛砖引玉之功效。
“抛砖”之后,又如何“引玉”呢?实践中,笔者重点采取了让学生及时书写听读体会、感受和续写故事的做法。前者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而后者只是作为建议提出,不作强求。之后,又及时开展集中交流和评议活动。甚至于,将其成果书面整理,并装订成册。其意图,不言自喻。你看,孩子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适时的交流互动也进一步刺激了孩子们听读的欲望,也为其形成正确有效的阅读习惯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 巧用班本资源,创建班级虚拟图书室。
实验进展到一定程度,孩子们的自觉、自发阅读便已渐具规模。这时候,创建一个班级图书室不仅显得必然,而且还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班级图书室,不仅需要耗费相当的物质投资,且为方便管理,还将以相当数量学生课余时间与精力的牺牲作为代价。笔者以为,相比较而言,应该有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创建班级图书室的方法。这便是“班级虚拟图书室”。
其实,说白了,所谓的“班级虚拟图书室”,只是几张藏书的目录而已。具体的做法是:先由班级内部全体同学将各自藏书目录整理好上报主持教师,然后由教师进行归类统计,最后再张榜公布班级全体同学藏书总目录,以鼓励孩子们相互借阅。有必要的话,还人手分发一册。如此这般,经济实用和环保且不说,孩子间的借阅互动,显然不仅有利于协调同学间的和谐关系,进一步培养了同学们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因为有了相互借阅的互动交流,还有利于班级内部良好阅读班风的形成。正所谓:“积少成多,积沙成塔。”日积月累,日子久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自然将大为改观,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局面。
四、 积极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
孩子们的阅读行为受了实验的影响,尽管日渐自觉并自发起来,可是因了其自身认知水平方面的缺憾,兼之其生理方面持久能力的影响,时间长了,难免滋生出大大小小的问题。比如走马观花似的浏览,比如赶潮流似的不分良莠,再比如人云亦云似的无意识阅读……因而,如何引导孩子们朝着一条健康、高效的阅读道路上发展,便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
有些道理显然得讲。可是,面对一群稚气未脱、逻辑思维能力还明显处于劣势的孩子们来说,“大谈”、“空谈”与“特谈”显然不适时宜,也显然不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实践中,笔者立足“阅读”,凭借征文、演讲比赛的组织形式,及时积极引领孩子们开展“推荐一本好书”活动。有写,有说,有记录,孩子们的表现欲望满足了,而“以奖代惩”的鼓励措施不仅于无形中规范了孩子们的阅读行为习惯,也使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进一步高涨。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末了,翻用老舍先生《养花》一文中的末两句话,聊表心中感想: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实验”的乐趣。一路走来,终于明白:路,原来就在自己脚下!
“读给孩子听”日记摘编
(一)
寒假里收到“亲近母语书吧”寄来的两本书,一本是《嘭嘭嘭》,另一本是《时代广场的蟋蟀》。我申请的“读给孩子听”的实验要求终于得到了老师的支持,我倍受鼓舞。我决心从今天起,按照要求每天写一点我的发现,打开一扇窗,让我们从这里观察孩子。他们的喜好,我将有望一同感受。
今天下午,我自作主张为孩子们选了《嘭嘭嘭》,先读给他们听。孩子们享受阅读的习惯姿势是趴下。这使我想起了孩子们做难度不高的习题时,就是这个样子的。最活跃的华进同学还眯上眼睛,另一位同学说他睡觉了。如果是成绩优秀的孩子的话,我想这位同学就会说成是“瞧,人家某某某多入神呀!”。当我读完引子部分时,大家对这本书有了一点了解。
这时,教室外传来了总务主任修门的敲击声,有一个学生不耐烦的说:“哎呀,怎么这么大声音啊?”边说边拍打起桌子来。其他同学更不同意了。你真给来点《嘭嘭嘭》啊? (扬州江都市滨湖中心小学李进)
(二)
2月12日那天,路过学校,看到课题组寄来的《狐狸列那的故事》、《格林童话》,一阵惊喜。回家后立即翻了起来,对新学期的读书,心里也有了计划。
经过一周适应,本周班级里大部分孩子1:20就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读书,看着孩子们明亮的眼睛,从心地涌出感动。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童话吧?童话的世界那么美好,不仅是孩子,做老师的我亦从中体会到其善良与纯洁。
星期五中午留有一点时间,问孩子们是否喜欢这样的“听书”形式,得到的答案是异口同声的肯定。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大部分的答案是“好听!”“故事精彩!”“有意思!”孩子们的词汇量似乎不太让人满意。不过他们还小,慢慢来吧。对他们,我有信心!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赵建华)
(三)
今天中午发完听写本之后就腾出点空余时间,我就马上跑到办公室把上学期收到的《草房子》拿出来,刚开始介绍的时候,孩子们并不是很用心地去听,个别学生还在订正作业本,也许导读的本身离孩子比较远吧。后来,当谈到《草房子》中有许多具有古典美感的风景描写。如“被月光照得波光粼粼”的河水、“顶端银泽闪闪”的芦花、如“绿色的浪潮”一样的芦苇、望不到边际的芦荡……。孩子们就被这几个美丽的词语给吸引了,再加上我的极力渲染和醉人的声音,那一处处美景就犹如电影屏幕一样一一地呈现的孩子眼前。
我知道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听一听这个美丽的故事了。一开始是一个秋风乍起,桑桑爬到了麻油地那些草房子上把那里的一切尽收眼底的情景。我看到孩子们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丝的羡慕,可能他们也希望有一天自己能象桑桑一样,可以爬到屋顶。可是后来听到的却是桑桑呜咽声,这回,一下子就吊起了孩子的胃口。接下来,他还不会乖乖地听下去吗? (浙江温州市永嘉县乌牛中心小学 丁丽娜)
(四)
预定读书的时间快要到了,我对孩子们说:“老师没有什么其它要求,愿意听的同学就认真听,不愿意听的可以做其它事,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了。”之所以这样交代,就是担心孩子们把它作为一种负担而有抵触情绪。我开始读了,尽量地提高语调,尽量地有感情,一切只是为了吸引孩子。“第一章,《关于主人公简短而必要的介绍》……”,读着读着,我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吸引过来了。当读到金铃因为粗心马虎搞得笑话百出时,孩子们都尽情地开怀大笑。大家都不由自主地放下手中的事,听我朗读。当我读完第一章时,孩子们还觉得不过瘾,让我继续为他们读。我自然很是乐意,“旧老师,新老师……”我真得要谢谢黄蓓佳,是她的语言和精彩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孩子们,时间很快,下课铃响了,可孩子们还意犹未尽,都大声说:“老师,请您明天继续为我们读吧……”,“老师读得真好!”……听着孩子们的心声,开始的犹豫担心都化为乌有了,它更坚定了我的信心。儿童文学梅子涵老师曾说过,语文老师都是孩子们阅读的点灯人。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点灯人,把孩子们心中的灯点得越来越亮。
(扬州高邮舟山小学 陈令骧)
(五)
一天早读课,学生把语文书上的课文读了一遍后,我叫学生停下来,拿出《小猪唏哩呼噜》,这是学生放在图书角里的书,我已经读过一遍,非常有趣。我对孩子们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读一读这本书上的故事,你们想听吗?”一年级的小朋友特别喜欢听故事,个个拍手说好。我一口气给他们读了5页。学生听得很认真,当我读到小猪被大狼叼走了,孩子们担心的问:“小猪会被大狼吃掉吗?”当他们知道小猪举着枪乱挥,希里糊涂的吓跑了大狼后,孩子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学生们这么喜欢听我读书,于是我每天早读课就抽出五分钟时间读《小猪唏哩呼噜》,渐渐地孩子们都喜欢上了小猪,好多孩子自己去书店买了这本书,让家长读给他们听,然后到学校来兴致勃勃地讲给同学听。与家长闲聊时,家长对我说,自从上一年级后,孩子变化真大,以前星期天孩子要去肯德基、麦当劳,现在要去新华书店。有个孩子刚入学时不爱学习,作业经常不能完成。现在放学回家自己竟能主动地写字、读书。有一天,跟她妈妈说:“妈妈,你再给我生个小弟弟,我每天读故事给他听,好吗?” (扬州邗江实验学校 周美芳)
(六)
自由阅读的时间到了,孩子们有的打开了漫画书,有的打开了奥特曼,有的孩子把手里的连环画不耐烦地翻来翻去。我摇摇头,毕竟是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不多,网络、电视取代了孩子的阅读,哪里能静下心来读书呢?我看看手里的《小猪唏哩呼噜》,眼睛不由一亮,不妨给孩子们大声读这些有趣的好玩的而有益的故事。
读着读着,孩子们渐渐安静了下来;读着读着,孩子们的眼睛都明亮起来,他们开始和故事里的小猪一起快乐,一起发愁了。
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在我每天的阅读里延续着,我欣喜地感受着孩子们的成长。
小猪唏哩呼噜的故事伴随着孩子们一天天的学习生活,在小猪的故事里孩子们也在审视着自己,一些好的品质也悄悄地萌芽,像唏哩呼噜一样关心同学,像唏哩呼噜一样帮助弱小,不能像猩猩老二那样,净会欺负人。幼小的心灵在书香里润泽、澄净……
(扬州邗江实验学校 丁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