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周益民:作家见面会:他们从书中走过来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17 09:34:18

摘要:关于作者:周益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通讯•小学版》封面人物。本文选自“点灯人丛书”——《儿童的阅读和为了儿童的阅读》。

      每一个孩子都天然地具有多彩的想象世界和丰富的精神需求,小诗人金今曾经这样宣告:“我的心灵世界,/能把大大的蓝天和整个城市,/装到一个毫不费力的小篮子里。”对文学的热爱是孩子的本能,童趣盎然的语言,生动尽兴的故事,都会驱使他们的主动亲近。当文学之美如阳光雨露悄悄渗入孩子的心田,当孩子在文学中微笑颔首、物我相忘,有一个存在正在不曾知觉中步入他们的世界,那便是对这些美好的缔造者——作家的向往。有位钟爱黄蓓佳作品的男孩,甚至沿着作家年轻时生活过的地方走了一圈,回去后给作家寄去一摞照片。男孩在其中一张的背面写道:阿姨你住过的地方。

      在孩子眼里,作家真是一个神秘的存在。他们总有奇思妙想不断涌将,他们巧于词句变化语言魔术,天兵天将也任他们呼唤调遣,能见一见他们该有多幸福。

      在孩子心中,作家见面会是一次隆重的相遇。

      于是,作家见面会成了校园的文化现象,作家见面会的组织成了艺术。

一、把“作家见面会”作为一个整体项目

1、活动从“准备”已经开始

      作家见面会应该是一次连续的整体活动,决非作家同孩子见面的“这一天”。一般每次活动都应包括“准备——见面——延伸”这样几个阶段。

      从与作家约定之日起,就进入了活动的前期准备阶段。为使活动完满高质,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小组,负责活动的整体策划与组织。前期准备既包括物理环境准备,比如场地的布置、标语海报的张贴等;也包括舆论的营造,目的在引发师生对活动的期待;还包括对所邀作家与作品的了解,为见面会的对话提供可能。

      “见面”是活动的核心。“见面会”的主打内容自然是作家的讲话,但如果以此为唯一内容,不免流于单调,更是失却了一次很好的帮助孩子亲近文学的机会。策划人员应该围绕主题,使得见面会丰富而温情。可以让学生代表跟作家谈阅读感受,可以就该作家的作品做竞猜、表演等活动,作家演说完毕可以安排互动环节,等等。

2、又是新的出发

      “见面”并非活动的完成,趁着同作家见面的热情,要精心安排相关的延伸活动,把这种热情带进阅读中去,开始新的阅读投入。譬如描述跟作家亲密接触的情景,给拍摄的相片写段文字纪念,阅读作家推荐的好书……“见面”成了继续阅读的加油站和助推器。

      作家在见面会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具的书卷气,更会成为孩子们今后人生路上的人格魅力的向标,成为一种积淀下来的更深层更内在的力量,潜在地影响着自己的价值观。作家秦文君就曾叙述过这种美妙的童年记忆:“有一次,学校里请来了儿童文学作家胡万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作家,心里十分激动,这可能对我以后走上文学的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每个孩子都是主角 

      文学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作家见面会应该是全体孩子的节日,策划者要把如何吸引所有孩子投入活动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活泼的形式、亲切的指导是吸引孩子的一大法宝。而所有的一切,都是要让孩子去自主阅读体验作品。

      譬如我们举行的作家曹文轩见面会“在草房子中寻找飞翔的力量”,活动伊始,就在校园里张贴了这样的 “寻人启事”:

寻人启事

你喜欢淘气可爱的桑桑吗?你看过《草房子》、《山羊不吃天堂草》、《青铜葵花》吗?你知道这些作品出自谁的笔下?曹文轩叔叔就要来我们学校啦!或许你是他的忠实小读者,或许你和他共存着动人的记忆,或许你因为他的作品会心一笑、伤心落泪,或许你希望了解他文字背后的故事,就请把这些写下来,幸运的同学将得到向作家献词并合影签名的机会。

      跟敬爱的作家亲密接触,小小的心灵怎能不激动?文学的涟漪在心中荡漾,一种热切的盼望在心中悄悄萌长。孩子们要用阅读的行动来迎接这盛大的节日,纷纷主动阅读作家作品,撰写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我们又组织观看影片《草房子》,“影”“文”比照,加深体验。

      签名留念是作家见面会的“保留节目”。面对沸腾的孩子,是为便于维持秩序而收齐书籍统一签写,还是组织学生排成长龙等待?作家签名是前面活动的延续,也是学生偶像崇拜心理的正常需求。长长的队伍强化了氛围,沸腾了幼小的心灵,耐心又急切的等待更感机会之不易。文学可亲,文学也尊贵。 

二、让“作家见面会”成为一次童年狂欢

      作家见面会的全程中,见面会现场无疑是中心与沸点。

1、在“仪式”中牵手

      对孩子而言,这个日子是生命中不平静的一天,这一时段变得富于光彩。《小王子》中说,“仪式就是使得某一日不同于其他日子,某一个小时不同于其他小时”。让这一天成为“仪式”,是我们的动力与目标。每一次的见面会现场,我们都会默契调度,“神秘3分钟”的全场安静而急切的等待,作家步入大门的刹那与鲜花交辉的是同时骤响的掌声。期盼、喜悦、激动,数分钟的时段内心已发生热烈的起伏。

      此时,诉说的冲动撞击着孩子的心房,小书迷走向了作家身旁,倾诉着自己和伙伴们的心声。请看秦文君见面会上一名同学的献诗:

致秦文君阿姨

王思君

《女生贾梅》、《孤女俱乐部》、《小丫林晓梅》

三本书系着你我的缘分

从不识字时的猜测

到走进你的世界

我的忧伤从此画上句号

雨后的我露出笑容

你让少年了解自我

你让心灵拥抱生活

生活中你是母亲

文字中你是知音

你用书的翅膀助我飞翔

就这样你飞进我的梦乡

你给我们动人的音符

我们还你美丽的歌声

你给我们美妙的憧憬

我们因你而拥有童年 

秦文君阿姨,悄悄地

你已驻留在我们心间 

      随即,也许还有精彩的作品片段表演,也许还有好玩的游戏在等待。而所有这一切都围绕着一个“太阳”:在“仪式”中让作家挽起孩子牵手文学。

2、用“密码”来唤醒

      见面会现场不是单向的输送,而是双向的回流。这种回流的获得,需要作家与孩子的双维唤醒。作家池莉就曾说过,“小说作家与读者建立的是一种密传式的心灵感应,传达独特的个人情怀和不可言传的私人审美感觉”。

      那么,“密传式心灵感应”何在?唤醒的密码何在?

      就在作品中,就在阅读中,也或许就在作家的人生经历中,就在孩子们的故事里。

      童话大王郑渊洁的见面会开始了。作家迈进大门,“皮皮鲁”“鲁西西”——哦,是佩戴“皮皮鲁”“鲁西西”头饰的孩子捧着花束迎了上来,站在一起,又是一张新版“皮皮鲁全家福”。作家笑了,孩子们乐了,现场沸腾了。

      金波爷爷见面会上,孩子们组成方阵,托举着海鸥、纸船等模型,歌声此起彼伏:《海鸥》《在老师身边》《小鸟,小鸟》《小纸船的梦》……老诗人激动了,创作时的点点滴滴一一唤醒,不由开始幸福的诉说,临了,更是即席赋诗。

      黄蓓佳见面会,我们开展了“寻找主人公”活动。于是,身边的金铃、肖晓、卉紫们纷纷登台亮相。谁最像呢?作家和孩子们一块议论着,比照着,欢笑着。

      曹文轩见面会,我们则玩起了智力游戏:如果让你给曹叔叔的这些书排排队,你觉得哪一部该排在第一位?假如你是图书管理员,你准备把哪部书推荐给爸爸妈妈看,哪部书分别推荐给男孩、女孩看?……这样的话题别说孩子,就是作家本人也被吸引住了。对书籍的思考、对内涵的把握,也在轻松愉快中潜移默化。

三、对“作家见面会”的元素简析

      成功的作家见面会的运作机制、最基本的元素组成是怎样的?我们通过多例见面会个案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阅读。敬爱一个作家的最好方式,就是潜心阅读他的作品。要引导孩子由简单的对作家这一职业的感情迁移到对阅读、对文学的喜好。作品熔铸了作家的思想、人格、情意、追求,阅读作品其实是深层次地阅读作家。在阅读中,远处的作家变得清晰可感。通过阅读获得的情感共鸣、角色体验、认识差异,使得孩子们对于“此作家”的心理视象走向丰富激盈,这些无疑是生成对话的必要前提。因而,准备阶段,就应该充分利用期待心理促成阅读行动。某些机构选择作家见面时再签名售书,就使得孩子们失却了同作家一次现场深度对话的可能。

2、对话。儿童文学作家是葆有缪斯心性的成熟的“儿童”,“作家与儿童以儿童文学作为‘契约’,秘密结盟为一个共同谋取生命扩充和超越的‘团伙’”(朱自强语)。真正的儿童文学作家是儿童“团伙”中的一员,儿童与儿童走到一起,就会撞出童年的火花,必会产生对话的冲动。作家见面会的独特优越性就体现在为这种对话创造了良好的支撑性环境。 

      对话,表面是语言的对流,实质是思想与感情的沟通。对话的层面也呈现出丰富的立体构成:就对象言,既有孩子与作家的对话,也有孩子与书友(同伴、师长)的对话;就时间言:既指见面会的现场对话,也指准备与延伸阶段乃至波及日后的由此作家、此作品带来的话题交流;就形式言,既指显性的对话双方的语言交流,也指隐性的通过文字作品的阅读进行的审美共鸣,随着年龄的增长,后者的比重将逐渐增大。

3、氛围。制约作家见面会运作效果的因素中,氛围至关重要。良好氛围的基本表现是热烈、向上,形成阅读共同体。置身这样的氛围,暗示作用下的催化、提醒、激励、启迪、交流不断强化,至见面会现场达到高潮,真正是一次文化的节日 

      氛围的形成首先自然离不开适宜的物质环境的营造。物质环境能够为师生提供相应的感觉刺激。比如见面会海报的张贴、特定见面会主题的设计、相应图书的配备等等。

      氛围的更重要内容则是指师生的舆论所指、价值所求以及见面会现场的交流状态。见面会期间,该内容应该成为师生的校园主流话题之一。

      良好物质环境的最主要标志,应该是能积极推动理想舆论的形成或深化,环境与舆论表现为物化与内化的高度关联性。

      这种氛围的营造还应该呼应作家作品的个性品貌风格。王一梅阿姨来了,我们就共同编织“月亮河中漂来的故事”的浪漫童话;金波爷爷来了,我们就一同歌唱“为童年种植真善美”的纯美诗篇;冰波伯伯来了,我们又一起开始“像小青虫那样做梦”的故事讲述……

      以文学为桥梁,作家与孩子走到了一起,对孩子而言自然是莫大的快乐,即便于作家也是其益无穷。他们会从中了然自己在孩子群体中的被接纳程度,保持创作的激情;能从中体察孩子的思想动向、喜乐烦恼,有利后续创作的调整。无论于哪一角度,都将产生良性循环。翻翻作家们的创作谈,就会发现有很多新的灵感与激情是因为读者们的呼应而诞生的。作家程玮就说,“在我失去信心的时候……甚至一个小女孩从后面追上我,叫我一声‘程玮姐姐’或者‘程玮阿姨’……于是,我又有了信心”。“最令我得意的奖不是国家的大奖,而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由上海市百万中学生自己捐资,自己给作家颁奖的‘中学生知音奖’……在我心目中,这是最宝贵的奖。”老诗人金波这样描述现场聆听的感受:“我坐在那里倾听着孩子们演唱我为他们写的歌词,我感觉到我的生命就在这些歌声中飞翔。”秦文君说得更坦率:“之所以15年如一日,除了天性中的儿童文学情结之外,还有就是我的作品接连不断地得到小读者的青睐,写信来电不断。”其实,在成人文学作家中,这也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比如,“我的创作激情也有一部分从我的读者那里来。假如二十年来,从始至终我都没有读者,我不敢说我将怎样……”(池莉);“当我写出我的哀乐时,便有人向我呼应,说我写出了他们的哀乐。我感到了人心的相通,并且自以为对人们有了一点责任。因此便想着要把小说做得更好一些,内容更博大一些,担负的人生更广阔一些。”(王安忆)可见,作家与读者的互动是一种双赢。

      “‘儿童文学’飘扬着的是一面印有赤心与光芒、和平鸽与橄榄枝、人与星球的人类大义的光荣旗帜”(班马),优秀的儿童文学表现着儿童的独特存在、价值追求、人生态度。作家,作家见面会,推动着孩子们以更为饱满积极的姿态亲近这美好所在。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