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13 16:35:41
童年,是生命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阶段。一个安全、美好,如母亲子宫般的成长环境,是给儿童健康、幸福一生的最好礼物。母语给予儿童的,不仅是语言的滋养,也是精神的成长。在《日有所诵》的教学实践中,我与孩子们一起,用诵读感受着世界的美,用语言构筑着精神的家园。
《日有所诵》,配合着童年的步调,成为童年的温暖陪伴。
在诵读中融入节奏。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节奏的世界里。春去秋来,季节周而复始。昼夜交替,时间在来往。艺术返照自然,节奏成为一切艺术的灵魂。图画当中的疏密、向背、浓淡是节奏;诗歌、音乐、舞蹈中的高低、疾徐、长短也是节奏。对于人来说,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我们的呼吸、循环一起一伏,自成节奏。语言中的节奏,表现了人类与大自然节奏的契合。
童谣,特别是民间童谣,满足了儿童对于节奏的渴望。《小老鼠》是《日有所诵》一年级中的一首民间童谣。节奏的变化,让童谣充满张力,简洁的语言变得丰富,短短的童谣有了故事的意味。“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吃,下不来,吱吱吱,喊奶奶”,前几句的节奏是稳定的。到“奶奶不肯来”,节奏开始发生变化。变化节奏,不仅破除了单调,还让小老鼠的惊恐与着急得到凸显。“叽里咕噜滚下来”,节奏的舒缓,透出小老鼠的安然无恙。融入节奏,融入小老鼠有惊无险的小小冒险经历,孩子们浸润其中,乐而忘返。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上的什么锁?金钢大铁锁。城门城门开不开?不开不开!大刀砍,也不开!大斧砍,还不开!好——看我一手打得城门开。哗——开了锁,开了门,大摇大摆进了城。”《日有所诵》一年级中的《开城门》,在一呼一应的节奏中,画面在展开。童谣是从游戏中长出来的,孩子们用有节奏的诵读打开了城门,让童谣重归游戏。
在诵读中感受召唤。现代忙碌、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侵犯了儿童安全美好的世界。对于忙碌、压力所产生的毒素,大自然是最好的解药。孩子们需要聆听来自优质文本的召唤,与大自然建立真实、长久的联系。
《日有所诵》五年级中,节选了《大地上的事情》的多段文字。比如这一段:“麻雀在地面的时间比在树上的时间多。它们只是在吃足食物后,才飞到树上。它们将短硬的喙像北方农妇在缸沿砺刀那样,在枝上反复擦拭。麻雀蹲在枝上啼鸣,如孩子骑在父亲肩上高声喊叫,这声音蕴含着依赖、信任、幸福和安全感。麻雀在树上就和孩子们在地上一样,它们的蹦跳就是孩子们的奔跑。而树木伸展的愿望,是给鸟儿送来一个个广场。”苇岸的文字朴素、亲切,城市儿童对于这样富有音乐感的文字是不敏感的。对于大地的陌生,是他们和苇岸的文字有隔的原因。教师该如何带孩子走向文字,让孩子与文字产生内在的连接?
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对文字的体验与感受融入声音,让孩子从声音走进文字所展示的意象的世界。之后,让孩子尝试着用声音呈现画面,用声音表达情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与文字的共鸣。反复诵读,避免了理性分析的干扰。对于诗性的文字,理性的剖析,只会让文字对孩子的滋养迅速干涸。反复诵读,就是不断深入,孩子与文字建立更为内在的连接,聆听到来自文字的召唤。
苇岸说:“在背离自然,追求繁荣的路上,要想想自己的来历和出世的故乡。”被现代文明物品俘获的儿童,对田野和土地逐渐疏离。对于苇岸的作品,不应只是智力意义上的理解,而应是深切感受后的情感交融,更应是由这样的文字开启的、走向大地的生活方式。
在诵读中得到治疗。朱光潜先生说:“音乐是诗的生命,从前外在的乐调的音乐既然丢去,诗人不得不在文字本身做音乐的功夫,这是声律运动的主因之一。”让现代人头晕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便是诗人在文字的本身所做的音乐的功夫。声音的高低、长短、疾徐相承继、相错综、相呼应而形成的节奏,是千百诗人找寻到的汉语言最美的声音搭配。
《日有所诵》五年级《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四句诗,挟带着奔腾澎湃的力量,构成极富动态的图画,使楚江怒涛,涌至眼前。“碧”,口和鼻同时闭塞,阻遏住气流,然后骤然解除口阻,使气由口透出,用声音表现出水流被阻遏时,驾空的高浪。重厚的喉音“东”,模拟出水势的咆哮翻滚。迫促的入声“出”,让静态的山有了动态的美。从“孤”到“一”,再加上单薄的“片”,似乎要一意强调孤帆。但,舒缓的“来”,让碧水与青山敞开门,只为从“日边”驶来的白帆一片。与山逢与水会的欣喜,从诸多舌齿间字和舌音字中飞涌出来。水壮山雄,生命直接爆发出来的决然的力量,与青年李白的内心相呼应。渴望像山般雄奇,渴望像水般冲决一切向前奔,渴望生命的全然释放。
在诵诗中,孩子们来到天门山前,听青年李白的吟唱。黄永武先生说:“大凡诗歌中最成功的音节,往往能促使文字的音与义密切链接起来,令音响与兴会归于一致,声由情出,情在声中,声情哀乐,一齐涌现,达到诗歌音响的妙境。”因为诵读,声音中所承载的情感有了最为直观、最为艺术的呈现。因为诵读,孩子们跨过古老语言的门槛,触摸到诗人的情感。
在相应的节气,孩子们诵相应的诗歌。小寒,大雪覆满长沙城的那一天,我们诵《江雪》,感受生命里也铺满雪的柳宗元内心的寒冷。在春天深深浅浅的绿里,我们诵《春日》,回到诗的现场,孩子们在生活中看到的春景,将“无边光景一时新”填充得具体、鲜活。在清明,我们诵《清明》,感受纷纷的雨迷蒙了人的眼,暗淡了人的心。在相应的节气诵相应的诗歌,孩子们感受到每一个节气、各种的天气状况下,人与天地万物的一体。在相应的节气诵相应的诗歌,成为生活中安稳的韵律。这韵律,让时间与空间被填得过满的儿童,心灵得到治疗,在不断加速的世界中,找到坚固稳定的锚。
在诵读中仰望星空。儿童与成人一样,对精神有着深层的、无上的需求。儿童需要带他们往高处飞的文字,儿童需要仰望星空。
《日有所诵》三年级节选了泰戈尔《飞鸟集》中的文字:“人是一个初生的孩子,他的力量,就是生长的力量。”“绿树长到了我的窗前,仿佛是喑哑的大地发出的渴望的声音。”“尘土受到损辱,却以她的花朵来报答。”“静静地坐吧,我的心,不要扬起你的尘土。让世界自己寻路向你走来。”
《日有所诵》四年级节选了纪伯伦《沙与沫》中的文字:“每一粒种子都是一个愿望。”“在母亲心里沉默着的诗歌,在她孩子的唇上唱了出来。”“撒下一粒种子,大地会给你一朵花。”
孩子们现在还无法透彻懂得的这些文字,成为沉入孩子心灵土壤的种子。也许在某个孤独的黄昏,也许在某个寂寥的雨夜,某一个句子将如潺溪的乐声,轻柔地奏响。语言与生命在刹那的状态相契合,成为生命的一部分,让人拥有面对生命的平静。
《日有所诵》五年级,选取了《雅舍》中的两个段落。“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是壮美的;“屋顶灰泥突然崩裂,如奇葩初绽”,亦充满生气。月夜美景也好,暴雨侵凌也罢,梁实秋对于“雅舍”所能给予之苦辣酸甜,都愿“躬受亲尝”。对于有着典雅文言味道的文字,教师需要补充相关的背景信息,疏通难理解的字词,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尽量细致地去感受孩子,敏锐察觉孩子的“节点”,给予适时适度的帮助,让文字中所隐含的情感渐渐显露,让孩子与文字逐渐产生共振。
一个人与一座房屋的“因缘”,以及对于人生苦辣酸甜之欣然接纳,孩子们现在是不懂的。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这样的文字带到儿童身边,并期待着它在儿童未来生命中的成长。
《日有所诵》几年的教学实践,让芙蓉区育才学校的孩子们,拥有了飞翔的翅膀。2013年,长沙市芙蓉区政府部门和芙蓉区教育部门为区内每位小学生免费配发《日有所诵》。这是一个一直注重教育均衡发展区域的朴实而深入人心的选择。不管是用《日有所诵》还是其他,走在这条为儿童的路上的队伍,已经越来越浩荡。让母语的声音,成为童年的温暖陪伴,成为孩子未来和谐生活的支柱与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