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竹林七贤”竟然和竹林没有关系?

作者:  发表时间:2021-01-06 13:16:34

摘要:魏晋时有七位个性十足的名士,因常在竹林中饮酒交欢,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个说法。东晋时(317年-420年)就这么传了

  看过国家宝藏吧,其中南京博物院的一件藏品“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描绘了风流倜傥的魏晋第一男子天团——竹林七贤。这件砖画全长480cm,高88cm,由300多块墓砖组成,是现存最早的竹林七贤人物组图。关于竹林七贤,大家知多少?一直以来,你可能误会了“竹林七贤”。

  魏晋时有七位个性十足的名士,因常在竹林中饮酒交欢,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想必大家都很熟悉这个说法。东晋时(317年-420年)就这么传了,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任诞》就说:

  “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以后《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竹林七贤”条也是这个版本:

  “……曾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称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当时,还是有人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世说新语•伤逝》记载王浚冲(王戎)回想往昔与嵇康阮籍酣畅饮于黄公酒垆,曾作竹林之游。刘孝标引戴逵(326年-396年)《竹林七贤论》注解:俗传若此,颍川庾爰之尝以问其伯文康。文康云:“中朝所不闻,江左忽有此论,皆好事者为之耳。”

  庾文康就是庾亮,出身颍川庾氏,是与皇帝共天下的东晋门阀之一,相较坊间传闻,他的话算是内幕消息了。

  七贤因常作竹林之游,而被誉为“竹林七贤”的说法本就是谢安“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谢安出身琅邪王氏,是东晋的士人领袖,与一大批名士高僧交游,他的言谈能流传开是很自然的事。

  可见,竹林之游纯属虚构,“竹林七贤”与此无关,乃是热心粉丝取的昵称。这点从砖画中也可得到佐证,画中的人物以垂柳、乔松、梧桐、银杏及不知名的树木相隔,而不是在竹林间纵酒清谈。考虑到这件砖画的创作时间,大致在晋宋之间,作者不应无视“竹林之游”这一特定的内容而以树代竹。

  竹林七贤是七位放浪形骸的文学家

  虽然“竹林七贤”的得名与竹林之游无关,乃好事者为之。不过七人确有交游,亦同尚老庄,好饮酒清谈,可以称为一个群体。然而,七人为当时推崇,是作为不羁礼法的名士,而不是文士,这从袁宏作《名士传》可知。

  现今有不少人以为七贤都是名重一时的文学之士,不知何据。七人中,山涛、王戎、阮咸等人并无文学作品传世。当然,七人是名士,也不妨为文士。事实上,阮籍和嵇康就是汉魏六朝的大诗人,嵇诗清峻,阮诗幽隐。阮籍的咏怀诗是一个乱世诗人的悲苦写照,感慨遥深。诗人“因物因事,情动于衷而见于吟咏”。

  这里,咏怀就是抒写怀抱的意思,是汉诗文的一种创作方式,也是汉魏兴起的一种读诗方式。《宋书·谢灵运传》:

  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嵇康吟咏,不仅可以宣发诗人的哀乐悲喜,甚至听者亦能由此感荡心灵,取得共鸣。《世说新语·言语》:

  袁虎(袁宏,小名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谢尚)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诸闲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

  汉代开始有自主创作,不协音律的“诵诗”,不过数量较少,据赵敏俐先生的统计,两汉的诵诗仅60来首。至魏晋时,人人以吟咏为高。《晋书·袁瓌传》:

  昔魏武帝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废鞍览卷,投戈吟咏……使讽诵之音盈于京室,味道之贤是则是咏,岂不盛哉!

  吟咏关乎国运兴衰,可见当时风气。吟咏不仅取代歌唱成为诵读的主要方式,而且成为诗文创作的方式,以至人们常以擅“诗咏”形容某人有才华。《世说新语·任诞》:

  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熟读《离骚》”不是平铺直叙地念字,而是有旋律地读,也就是吟咏,这才称得上“名士”。

  揭秘:“竹林七贤”到底名起于何?

  “竹林七贤”起于何义?陈寅恪先生认为这一名称应分而论之,先有“七贤”,后有“竹林”。前者与名士崇拜有关,后者受西晋僧徒的“格义”风气影响,取天竺“竹林”之名,加于“七贤”之上。

  然而,据王晓毅先生统计,东汉三国西晋的汉译佛经中,“竹林”仅一例,其余为“竹园”或“竹林园”,而且这时的贵族园林多以“园”命名,如“沁园”“金谷园”等。因此,即使有好事者比附外典,也更可能捏造出“竹园七贤”的说法。换句话,没有好的证据表明“竹林七贤”的称呼受佛教影响。

  那么,“竹林七贤”到底因何得名?我们认为,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极具启发,不应全废。即先有“七贤”之名,这也是砖画中为何只见七贤,未有竹林的缘故。东汉以来,战乱不断,人命危浅,士人向往怡情山水,任达逍遥的生活,所以嵇康、阮籍、山涛等七人不拘礼俗,崇尚老庄之自然,或栖隐不仕或为官不理事,一时风誉海内,号之“七贤”。

  那么,“竹林”的出处是什么?从谢安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窥见一点端倪。谢安未仕时隐居会稽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同游,出则渔戈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可见,这些高门名士的心态和行为与竹林七贤有相通处。

  如《世说新语·赏誉》:谢公(谢安)道预章(谢鲲):“若遇七贤,必把臂如林。”又如《尔雅·释地》:“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会稽之地多竹,《兰亭诗》中就有很多士人咏赞竹子的诗句:

  修竹阴沼,旋濑萦丘;莺语吟修竹,游鳞戏澜涛;回沼激中逵,疏竹间修桐;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

  王羲之子王徽之也酷爱青竹,常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曰:不可一日无此君。可见寓居会稽、永嘉的士人对竹林情有独钟。在这种氛围中,有意用清雅的竹林衬托七贤,也就顺理成章了。

  之后,江左名士孙盛、袁宏、戴逵等就沿用这种说法,著之于书(《魏氏春秋》《竹林名士传》《竹林七贤论》),于是“竹林七贤”成了魏晋风度的代表,流传至今。

  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位文人雅士,有七贤之称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