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仅是一时兴起的游戏或任务,而应是长期坚持和体验的兴趣。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引导他们真正爱上阅读,体验到阅读的快乐,从而激发其持续性的阅读热情呢?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可以做孩子阅读的启蒙者,而每位老师都可以而且应该做孩子阅读的引路人、推动者。
如果每一个家庭或是学校在孩子童年的时光中,都能致力于儿童阅读能力的延续性培养,让孩子的阅读从每一天开始,在日复一日中积累阅读的力量。
没有充分体验过阅读快感、没有养成主动阅读习惯的孩子,用再多的方法鼓励他阅读,或者惩罚他的不阅读,都是无济于事的。
持续性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只能来自于阅读本身,来自于阅读过程中的精神愉悦。成人如此,儿童也是如此。没有充分体验过阅读快感、养成主动阅读习惯的孩子,你用再多的方法鼓励他阅读,或者惩罚他的不阅读,都是无济于事的。
一般情况下,阅读的儿童来自阅读的家庭。培养阅读种子的第一步就是要让他们有亲近图书的环境和机会。家庭藏书非常重要。
如果我们做一个更为细致的调查并进行对比研究,一定可以发现,藏书越多的家庭,孩子的阅读习惯越好,阅读量越大。家庭应该有比较丰富的并且质量较好的藏书,而且不是被锁在书柜里当作装饰,而是无处不在,书桌上、沙发上、床头,甚至厕所里。
要为儿童选择适宜的图书,不仅有他现在想读的、爱读的书,也应该有他暂时还读不了的书,并且允许甚至欣赏儿童阅读的“反刍”行为。大多数孩子有这样的“阅读反刍”。他们到了小学高年级或者中学,会偶尔翻出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时读过的一些书,重新阅读。
很多父母看到这么大的孩子,突然捧起那么幼稚的书读,往往会呵斥和责备。其实对于儿童来说,这样的时光很重要,他们其实是在享受和重温自己的阅读童年、阅读的心情和阅读的感觉。
有经验的家长都知道,让孩子拥有持续阅读热情的诀窍在于对孩子阅读的陪伴,在于那些令人难忘的“亲子共读”时光。儿童的阅读不是从独立阅读开始的,不是从自己捧起书本识字开始的,而是从听读开始的,从家长读书给自己听开始的。
大声读给孩子听最适合没有独立阅读能力的学龄前儿童和识字不多的学龄初儿童。孩子在快乐的亲子共读中所享受的愉悦,不仅包括从书本中获得知识的愉悦感,更有亲子交流、共同分享的深层情感愉悦。
除了读书给孩子听,如果能和孩子就阅读的图书讨论一些话题,将更好地激发儿童阅读的乐趣。
和孩子共同享受阅读,而不要仅仅把阅读当作任务布置。
“你今天怎么不读书啊?”
“你这周必须读完这本书!”
“你每天必须读完30页!”
这样生硬的任务式的催逼,不仅不能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反而会引起他们对阅读的反感。
拥有自己的阅读生活的父母更能培养有持续阅读热情的孩子。父母经常捧起自己喜欢的图书津津有味地阅读,而不是到家就打开电视或者电脑,一定会给孩子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果父母之间能够就自己阅读的书展开一些交流和探讨,或者有意地请孩子参与进行一些适度的探讨,会更有效地激发儿童的阅读热情。
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儿童阅读的推动者
实践证明,与家庭相比,在班级中由教师引领的诵读更容易实现,其效果也更好。
如果你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热心于儿童阅读的老师,那么你的学生无疑是幸福的。其实只要有一颗心,每位教师都可以成为一个为儿童开启阅读之门、点亮心灵之灯的人。
儿童从家庭来到学校,有些可能有丰富的亲子共读的体验,有的可能根本没有。你面对的孩子在词汇量、理解能力、阅读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可能有着极大的差异。
但别灰心,在教室里,让孩子持续爱上阅读有非常好的条件。其中教师在儿童心目中的权威地位和班集体的环境,是培养阅读种子的两个最好的法宝。
权威地位意味着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例如教师可以约定,每天踏着晨光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就是诵读时间。实践证明,有老师带领的坚持不懈的诵读,在班级实现的可能性和效果都要远远大于家庭。
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文本、诗性文本时形成的场,精神共振得到的愉悦感远远大于一个人诵读时获得的快感。
你也可以组织孩子们共读一本书,然后在班上开一节阅读交流会来分享和讨论。孩子对同一本书的故事、人物、主题、语言可能有各不相同的阅读体验。
在共同阅读的前提下,孩子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对话情境,而且这个情境比单篇的教材更有对话的张力和空间,班集体以及老师就这些书展开的平等的丰富的对话,是让儿童享受阅读的快乐、丰富情感、提升阅读兴趣最好的途径。
不同孩子有不同的阅读个性
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精神个体,他们的个性不同,爱好不同,阅读兴趣也是不一样的。发现、尊重并发展儿童的阅读个性和引导儿童的阅读趣味并不矛盾。儿童文学阅读是儿童最基本的阅读,所有的孩子都是跟文学天然亲近的。从图画书阅读起步,是比较可靠的培养良好阅读趣味的方法。
俗谚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儿童智能的发展存在不同的敏感期或关键期,其中语言发展的敏感期出现在2岁左右,3岁半至4岁半会出现书写敏感期,而阅读敏感期则出现在4岁半至5岁半左右。
语言、书写和阅读,是相互关联的。在敏感期内,儿童学习相应的技能会比较容易,而错过这个时期则会发生学习困难,甚至影响终生。
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个从小爱读书的孩子,长大后也会继续热爱阅读,但要让一个没有阅读习惯的成人喜欢读书,则非常困难。6岁之前的阅读经验,可能会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童年阅读,除了基本沟通的需要和文化传承的自觉,还有更为实际的作用和意义。与独立自主的成年人不同,儿童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世界为他提供的条件。
受能力等条件所限,儿童不能像成年人那样随心所欲地安排自己的行动,但他们可以在图书和故事所营造的虚构世界里天马行空,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他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高高地飞翔,能感受到阅读带来的无法比拟、无法替代的愉悦。
阅读是来自于儿童内心的渴望
莫里斯·桑达克的图画书《野兽国》之所以成为经典,正是因为它能够以极其简明的方式,将无数孩子内心的语言真实地表达出来,帮助他们获得情感上的抚慰,重新找回对这个世界的爱与信任。
与成年人一样,孩子的生活中也会面临疑惑、委屈,甚至情感上的压抑;在他们成长的路上,也会遭遇对他们而言极其巨大的困难。
一本能够引起共鸣的好书,既可以成为孩子精神上的避难所,也能帮助他们获得情绪上的舒解,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对儿童而言,阅读是来自于他们内心的渴望。
童年阅读的经历,会成为一个人足以回味终生的美好记忆。儿童文学作家彭懿曾经诗意地概括过童年阅读的意义:
“因为有了童年阅读,当我们回到童年的时候,在我们朦胧的记忆中,就有一片明明暗暗的萤火虫,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童年的阅读,还会让孩子的心灵更加丰富,更加柔软,更加坚韧,让他们渐渐变得强大起来。一个内心丰富的孩子,当他遭遇困难的时候,内心的支柱不会轻易折断,很少做出极端的行为。
他们能更敏锐地感受到爱的存在,更懂得理解周围的人与世界对自己的善意,也更懂得如何去爱人、爱世界,以及容纳不完美的现实。一个爱阅读的孩子,也会是一个更有能力感受和创造幸福的孩子。
更重要的是,他们也会在别人的故事里,发现和观察他们自己,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当然,阅读永远不可能是一种孤立的行为。
阅读之所以重要,与其说是因为书籍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不如说是因为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一座桥梁、一条通道。
通过阅读,我们获得了一种生活方式,表达出一种生活态度。童年阅读更是如此,每一个孩子阅读的背后,都伴随着父母、师长们的关切的身影;童年阅读的经验,必然也是童年生活全部经验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对父母们而言,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或许还有许多比阅读更重要的事情。
但我们知道,一个儿童读者,也将会是一个终身阅读者;帮助一个孩子亲近书本、爱上阅读,就是送给他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份礼物,足以让他享用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