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中国教师报:刘念胜:“芳草课程”故事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3-13 09:12:11

    自编小说、道德推理、科学游戏设计、体感游戏探索……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的“芳草课程”如初春盛开的花朵,沁人心脾,渗进师生的心里。在这里,教师“放下身段”,学生亦可“传教”;创作不是传说,游戏也可以成为课堂……

  日前,在芳草地学校召开的教科研年会上,来自各校区的教师们分享了许多精彩的课程故事,以课程故事推动课程创新与实践,芳草地国际学校走在了前面。

“走心”的道德推理

  故事场景:篮球场上闲着一个篮球,主人不在。一个大个子跑过去拿起球玩了起来。这时一个小个子正在操场上跑步,大个子叫他:“嗨!别跑了,我自己太没意思了,陪我一起玩吧。”小个子答应了。

  小个子球玩得不好,但大个子跳得高、运球也灵活,算得上一个篮球健将了。不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本领,还是有意羞辱小个子,大个子一直不给小个子拿到球的机会,他冲小个子叫:“来,断我的球!”“进球!”小个子一次又一次地冲上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摆脱,大个子慢慢得意起来。这时,球的主人来要球。“再借我们玩一会儿吧!”小个子恳求道,球主人答应了。

  “怎么?不服?还要比?”大个子问道,脸上露出轻蔑的笑。“不,我看你玩得正高兴,如果还给他,你就玩不到了,一定会很难受。”

  “故事读罢,你有什么感受?”

  一个平时最喜欢和同学争执甚至动手的男孩站起来说:“要是有同学碰了我,那就算了。”看着他好汉似的把手一挥,同学们纷纷鼓掌。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看到了这个孩子的进步……

  这是我们道德推理课上的一个小片段。

  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即将传统学习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转变的过程。未来的教育应该更多的是价值教育,而道德推理课就是体现价值教育的课程。

  通俗易懂、精彩生动的小故事可以让师生间的交流更轻松,也可以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无声的滋养,进而改变其行为。

  《大个子和小个子》代表着友好相处,《一杯牛奶》代表着爱的回报,《爱的链条》代表着乐于助人,《赢得精彩》代表着团队荣誉……一则则小故事,配合有效的情景训练,让学生在面对实际生活的种种难题时作出正确判断,从容摆脱困境,提高道德素养。它像丝丝春雨,默默地潜入学生的心灵,浸润他们的灵魂,引导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从而赢得自己崭新的人生。

  小故事的内容大多跌宕起伏,结尾往往出人意料,这也大大吸引了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在道德推理课上,我引导学生先根据自己的既有认知和行为习惯进行想象、猜测,通过辩论、续写等环节做出自己的推理,然后对故事情节进行验证;在争论的过程中,学生们结合事情发展的线索进行推理,表明自己的看法,明确自己的态度。由于学生乐于参与,理由也说得条条是道,字字珠玑;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学会了一些推理方法,提高了表达能力。这样的教学使孩子们能够真正参与,并获得道德认知,而这样获得的道德认知发自于心,也将铭记于心。

  小故事大多贴近学生生活,既能够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切身体会,提供最直接的日常行为指导,也纠正了学生在生活中的种种表现,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不足,并从中学会调整自己,完善自己。

  在道德推理课后,经常能听到孩子们用曾经学习过的小故事提醒同学。当两个学生刚要发生矛盾,就有同学提醒:想想大个子和小个子。这些小故事在学生们的头脑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并能够被用来监督自己的行为,可见这样的道德推理课是多么入脑入心。

  课程建设和改革不会止步,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它都扑面而来了,作为课程的践行者,我愿和课程一起在路上。(刘念胜)

用写作搭建学生思维的桥梁

  “狂奔数日的兔子终于到了乙地,正要庆祝时,发现乌龟已经坐在太阳伞下享受美食。‘你……’兔子惊诧万分。‘哥们儿,都什么时代了,还用双腿。’乌龟满脸不屑地说。”

  这是2014年习作课《续写龟兔赛跑》上一名学生的作文片段,也是这堂课,带给了我对于语文教学的极大启发。时代在变,思维在变,行为模式也要变。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发展学生的思维。

  为此,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读了许多相关书籍。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它——韦尔兰?克林肯博格写的《人文学科不该成为冷门》,文章结尾写道:“写作,没有人找得到一种为这种能力定价的方法……但是每一个拥有它的人——无论如何,何时获得——都知道,这是一种稀有而珍贵的财富。”

  那一刻,我决定将稀有而珍贵的财富送给我的学生,用写作去迁移、发展他们的思维。

  2014年10月的习作课,我在与学生分享感受时,即兴说道:“要是在毕业前,我们合力完成一部小说该多好,那真是一笔财富。”没想到,学生们对这个想法特别感兴趣,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当天便制定出课业及基本方案。

  方案规定,由第一位写作的学生写一个开头,接下来每位学生轮流续写故事情节,章节与篇幅不限。如果不喜欢前一位同学的情节设计,可以进行修改;如果觉得故事情节不连贯,这位学生就会停写一次。为了缩短写作间隔,人人都能早日参与其中,我布置了两部小说的写作——《傻瓜部队》和《女子部队》,分别由第一组和最后一组学生开始撰写。

  课业布置完,学生即投入写作。课间,学生们谈论的话题皆是“你写的是什么?”“写作本传到谁手里了?”有的学生甚至提前写,还“扬言”想出了好几种“接龙方案”。写作的学生特别珍惜本子在自己手中的这一天,从早到晚有时间就写。

  两个书名给学生提供了尽情发挥的机会。没过几天,《傻瓜部队》的本子已经用了一半,而当我细看其中内容后,也被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思维和想象力深深震撼。

  为了能展示自己的写作内容,学生们费尽心思。不论是课前的“快乐五分钟”展示,还是排演课本剧……学生们就像在进行一场远距离的马拉松比赛,热情持续升温。写作在此刻也得到了良性循环。

  新课业收到如此好的效果让我始料不及。接下来,我便将学生已有的思维模式与将要学习的阅读进行结合。

  语文课上,我引导学生去关注新的思维规律、思维方法。有时,我也会举一些《傻瓜部队》上的例子与课文进行对比。每到这时,学生都会异常兴奋。课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变成了“要想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就应该加入动作描写”,“这个地方要是运用比喻,效果就出来了”。

  有一天,我刚走进教室就被一群学生围住,他们直勾勾地看着我,继而便大笑不止。“你们要干什么?”我满脸疑惑。“老师,您看看《傻瓜部队》第22章就明白了。”学生们回答道。

  我打开了《傻瓜部队》,上面写道:王老师的脸不像别人似的长出一些小豆豆,而是“长”出了一些小坑。我一直在想,如果用哆啦A梦的缩小灯把一个宇航员缩小,然后把他放到王老师的脸上,这个宇航员会不会以为自己来到了月球表面。

  虽然难以接受这样的描写,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段描写很精彩。写作在此刻成了师生沟通的桥梁。

  时间过得很快,十几万字的小说完全没有收尾的意思。在这段时间里,写作把学生的私人记忆变成了群体共享的身份认同,把会流走的过去凝固成不变的空间。新课业不仅没有成为学生的负担,反而成了学生快乐的源泉。

  “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写别人不敢写的习作”,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思维的发展验证了写作的价值,而写作也将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精确、更真切。而这笔财富,孩子一旦拥有,将会终身受益。(王铁尹)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