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无论是成大事者还是大学问者,均离不开“读书”二字。
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宋朝“程朱理学”,到后来的马列主义成为主流;从结绳记事到竹筒书写,从发明造纸术、活字印刷到电脑、打印机广泛应用;从秦汉的“察举”推荐人才到魏晋时期“九品中正”,从科举制到如今的高考、考试制度,无论社会的主流思想如何更替、文字载体的形式如何变换,选拔人才的制度如何完善,读书的热潮在社会主流中从未冷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就个人来说,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领悟到这些读书的意义,才会爱读书、想读书、会读书。
读书,拥有更多选择
一个在街头摆摊卖烧烤的阿姨,可能月入过万,但令人羡慕的数字背后,有说不出的心酸和辛苦。建筑工人,拿着不菲的工作,其背后从事着高危工作,住的是板房,没有空调、冷气,还要遭受他人的冷眼。外卖送餐员,风雨无阻、随传随到,也时常遭到投诉和打骂。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哪怕换一份工作,性质相差无几,除了体力上的超高额运转,心底还不少受到来自社会的委屈。
这种委屈与无奈,源于没有底气、没有资本、没有选择权。一个人的底气、选择权,不是他人给的,而是靠自己争取的。想拥有更多的尊严、选择权和成就感,那就好好读书吧,就像龙应台所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读书,创造更多可能。
关注过《《中国诗词大会》》的人,一定对第三季总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不陌生。他酷爱诗词,在工作生活中,一有闲暇时间都用来读书,学习诗词。在舞台上,他淡定自信,面对各方高学历对手,从容应对,不慌不忙,最终夺得冠军。董卿说:你在读书上花的任何时间,都会在某一个时刻给你回报。
这个世界,书前从来没有穷富、优劣、成败之分,只有“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勤奋好学;只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不屈不挠;只有韩文公“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的坚持不懈。读书,只有你付出的越多,你的人生才会创造更多可能性。读书的过程,虽然生活朴素,但我们内心丰富;即使深陷泥泞,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哪怕生活卑微,也会充满期待。
读书,塑造精神气质。
董卿,一个集美貌、才华与气质于一身的女子。从东方卫视走进中央电视台,成为央视一姐;在《春节联欢晚会》里,她心系全国观众,姿态大方;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她对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在《朗读者》中,她对生命充满尊敬。她的才华、魅力与气质源于她从小不断地读书。这些读过的书,完全融入到她的身体血液里,融入到她的精神灵魂里,塑造了她的精神气质。
国藩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古之精于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三毛也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的“玉”和“黄金”,就是一种气度气质,一种精神情操,它会塑造你的精神气质,涵养你的精神长相,给予你精神力量。
读书,实现个人发展
苏门三学士之苏洵,18岁时进京参加进士考试落榜,此后生活庸庸碌碌,得过且过。浪子回头金不换,在妻子程式的理解和鼓励下,27岁的苏洵幡然醒悟,沉下心来,闭门谢客,潜心读书,终成一代大家。于是有了“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的故事。
鲁迅曾说过: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需求。如何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目标呢?读书,唯有通过读书培养“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精神长相,实现“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时看尽长安花”的人生梦想。
有人说,读过的书,看过的风景,就是你的格局。通过读书,能让你体验1000种不一样的人生,而不读书,你只能活一次。生命有限,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读书,来增加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所以,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它的意义在于,可以把苦涩的文字变成有灵魂的血液融入生活的肌理,给你更多选择,创造更多可能,然后塑造你的精神品质,实现自我发展,继而在平凡中生根开花,成为独树一帜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