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在给孩子选书时,都会看到现在的书都有分级阅读这一概念。我们在推荐优质好书的时候,也会为各位标注好每本书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但似乎在我们小时候并没听说过分级阅读这一概念,家里有什么书就读什么。那么现在的孩子,阅读的选择为什么要分龄精细?亲近母语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影响中文分级阅读的因素吧。
孩子的阅读应该有一定的阶梯,也应该有一定的大人引导的空间。还有很多老师的假期推荐书单中,在三年级的阅读资料中,已开始有《巴黎圣母院》,这些所谓的经典名著,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实在有些晦涩难懂。
那么影响孩子分级阅读的到底有哪些因素呢?我们可以从人、书、环境三个方面来综合考虑。
如果说影响孩子分级阅读的变量中,环境的因素是间接的因素,那人和书的因素就是直接的因素。但是它们都在一个大的系统当中影响着孩子,影响着我们对儿童分级阅读的一些判断标准,人的因素,比如说最重要的是年龄和认知的发展,这是我们不可忽略的。
当然也有一些专家对分级阅读是否需要分级持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考虑,但是在我们目前中国这样的一个现实的环境当中来说,在大多数的老师和家长都不太清楚怎么给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的情况之下,我们传递“分级阅读”这样的信息给老师和家长们是非常有必要的。
儿童阅读认知的发展(0—18岁)
9岁以前——开始学习阅读
10岁以后——用阅读来学习
14岁左右——阅读能力阅读内容和观点渐趋成熟
9岁以前是儿童发展阅读能力第一个阶段,开始学习阅读。国际上有一个REA,即儿童阅读能力的测试,他们选择的是全球4年级的小朋友来参加考试和测试,为什么选择四年级的小朋友,大概在9—10岁这个阶段应该是学习阅读的阶段;
10岁以后,叫做用阅读来学习,这是两种不同的观点,9—10岁以前需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有足够的兴趣,10岁以后通过阅读的工具大量的扩展知识。孩子们的阅读能力、阅读内容和观点都渐趋成熟。
在9岁以前还可以细分——
在3岁以前开始认识书本,有时候偶尔认一些字,家里有小朋友的家长,可以看到;
在6—7岁的时候,有系统的识字。只不过现在的大部分幼儿园把识字提前了;
在9岁开始流畅的,或者是比较流畅的阅读。
孩子的年龄越小,大人对孩子的阅读指导应该更多。
有老师或者家长经常担心,我的孩子只喜欢卡通书怎么办?其实是你没有推荐更多的好书给他,他不知道还有童话书,还有绘本等等优秀的书,他当然看同龄人读什么书,或者是路边的小摊卖什么书,他就读什么。
第二个影响因素是性别。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儿童阅读内容的比较同化,女孩子更多是细腻些的,男孩子更多是冒险的。
还有一个是阅读的基础,一个有过亲子阅读经验的孩子和没有阅读经验的孩子,阅读能力是截然相反的,或者说完全不一样的。还有阅读的策略,家庭里面的亲子阅读,应该提倡开放,不能一味的孩子念书,应当通过书里的故事启发孩子的开放性思维。
孩子到一定的年龄阶段,可以自我监控,自我主张应该用什么方式来读解这一篇文章。对孩子来说,有没有成人的协助下,是否能够读懂这本书,这点非常重要,也应该是纳入考量的因素。
这些对书的假设,或者说对儿童的假设,就是来自于为什么我们要做分级阅读,为什么要对家长和老师进行儿童阅读最详细的指导。儿童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特征和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被描述的。
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有相似性,有共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在学界研究起来不同人有不同观点,但是我们不可否认,不能因为有不同的观点,就否认孩子学习语音有相似性。儿童可以从大量的阅读中建立自己的分法和品位来,有一些阅读的方法是可以教授的。大量的阅读可以使孩子建构阅读的方法和品位。
谈到书的因素,第一个影响孩子的分级阅读的是篇幅。对孩子而言,应该来说,篇幅是影响分级的最重要的考虑的因素。
比如说幼儿识字量有限,长篇的不太适合。常常有一个内部的说法,就是长一个年级就长100个字,比如小学一年级是100个字,二年级就是200—300个字,这是比较简约的说法。而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的文章比较短,但对学生来说并不一定特别的好理解。
举例子,《丑小鸭》差不多有6千多字的原文,对孩子来说并不难理解,变成课文只有400字的时候,反而不太好理解。篇幅是考虑的因素,但也不能绝对化。
第二个是生字,生字也是影响孩子的阅读的重要因素。生字牵扯到后面就是生词,在国外有非常简约的一种说法,老师带着孩子,伸出5根手指头,你怎么判断适合孩子的阅读,你拿来一本书,随手翻一篇,不认识的字,你用指头按住,如果这篇文章按满5个指头,就基本上断定不太适合,或者是超出了阅读的能力。
但这对中文来说有特殊之处,中文孩子只要认识1千个左右的常用汉字之后,词汇量已经可以实现流利的阅读。也有人说,如果有5%的字孩子不认识,就很难流畅阅读。这一点也不能绝对。孩子到一定年龄之后,会猜读,会跳读,就像成人一样,不认识的字,如果不影响对整篇文章理解,我们不会停下来。
还有词汇的难度,还有情节的难度,这个对孩子来说也非常的重要。图书的类别,是故事体的,是散文体的,还是诗歌体的。有老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报告,让孩子说最喜欢哪个类型的题材,故事类和笑话类的是首位,在最后是散文和诗歌。这个可能是现状,这一方面是孩子的选择,另一方面是引导的原因。
还有翻译的质量,国内的图书翻译的书占据了非常大的数量。这一个人的翻译和另外人的翻译有时候是完全不同的版本,在有孩子的地方可能会得到完全相反的反应。还有拼音等辅助手段。
还有环境的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的阅读氛围,书籍的数量,父母和老师对阅读的态度,教师的教学和父母的共读是否频繁,老师的教学是否到位,这些都可以归为环境的因素,也会影响孩子阅读的能力,也是我们对分级阅读标准,或者是对儿童分级阅读因素的一些判断。
阅读只是假设一般性的发展规律,一个标准、包括一个书目出来,一定会有很多人来辩驳,很多人来质疑,或者用一些特例、个案来质疑。我们在制定的时候,有没有假设大多数儿童的规律,比如三岁就开始读《红楼梦》的那是天才,不作为一个普遍的考虑。
标准的制定要有弹性和适应性,要警惕和防止绝对的科学和经验。文学界容易走绝对的经验,让孩子读就好了,没有关系的,读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教育界容易走绝对的科学,国外有一个讨论分级阅读的可读性公式,还有一个是抽三篇文章来分析字,落到哪个级别就判断孩子是否适合这本书的阅读。
也要防止纯粹的数字指标,给一个数字,我们读了多少,在一二年级要读多少万字,多少本,在中学的时候,要读多少万字和多少本书,其实对孩子来说更重要的是阅读的兴趣和态度,这些同时也是更难检测的指标。兴趣和态度比数字本身还要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