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阅读起源于发达国家,在香港、台湾地区发展了十几年,分级阅读概念产生于对少年儿童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科学分析。少年儿童在不同的成长时期,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是完全不同的,分级阅读就是要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智力和心理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阅读书。
分级阅读模式,目前已成为国际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坐标。近年来,分级阅读也逐渐进入国内出版界和部分专家、学者的视野,涌现出一些分级阅读研究机构和专家,并在不同领域和不同范围内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如中华女子学院教育学院的科研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分社历时多年开展的分级阅读研究已作为国家教育部课题获得报批;另外像贵州人民出版社、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少年儿童出版社、海豚传媒等出版机构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桥梁书”、“阶梯阅读”产品; 2008年7月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倡导、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主办的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依托专家科研团队和政府支持,在出版分级阅读产品、制订自己的分级阅读标准,尤其是进行广东省内扎实的分级阅读活动推进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国内分级阅读研究和区域性阅读推广树立了成功的范例。
目前国内领先的主要是江苏亲近母语文化有限公司,每年4月会发布儿童分级阅读书目。已经
国外分级阅读概览
国外的分级阅读体系基本上上蓝思阅读分级体系,主要分为指导性阅读分级体系(Guided Reading Levels),年级和基础分级体系(Grade Level Equivalent & Basal Level ),阅读能力等级体系(Degree of Reading Power DRP )
中文分级阅读对于少年儿童读者的意义
现在的社会是细分的社会,各个领域细分化,阅读也是如此。对于普通的大众读者,我们要认真做分众研究和分类阅读研究,对少年儿童读者,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分级阅读,将分级阅读作为儿童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坐标。
20世纪后期,英美等国开始制订严格的儿童读物分级制,按3—6岁、6—9岁,9—12岁进行分级。这种正确的分级阅读符合儿童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儿童阅读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了适宜的阅读资源。跟随欧美的脚步,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先期展开了分级阅读,这个行动成效显著,我们从2007年由国际教育成绩评估协会(IEA)每5年公布一次的“世界青少年阅读力排行”中看到,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22位。这种阅读能力的排名,证明了分级阅读研究对于提升少年儿童读者阅读水平的重要意义。
分级阅读细化了孩子的阅读能力,能培养孩子对书本知识的尊重,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有计划地提供书籍,让孩子感受读书之美,读得懂,提高他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让他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使阅读成为他们接受终身教育的最好形式,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由此不仅可以保证阅读的量,同时保证阅读的质,使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充分感受读书之美,始终保持高品位的阅读。 阅读量的要求并不代表能够促进阅读效率的增加。国家教育部在2005年颁布的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并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不少于145万字的阅读量,其中低年级5万字、中年级40万字、高年级100万字。
中文分级阅读的现状
在我国,目前也有一些机构在从事阅读材料的分级研究工作。其中,目前做的最好的还在持续研究的就是江苏亲近母语,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曾经发布了《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内容选择标准》和《儿童青少年分级阅读水平评价标准》2套儿童分级阅读科学标准体系,但之后就再也没有消息,创始人也辞职离开。
该系统主要从阅读数量、阅读技能、阅读习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评价。但重点在课外阅读方面,并且在制定阅读等级标准、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能力的定义等方面。
事实上,学术界关于阅读能力的定义远没达成共识。有的强调思维的加工过程,有的侧重阅读材料的性质与特点,有的反映思维加工的深度,还有的同时从多种角度给阅读能力下定义。关于阅读能力的定义还需要更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我国儿童阅读现状:阅读量低,缺乏多样性。我国分级阅读实践缺少内容测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