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亲近母语 发表时间:2017-12-08 08:45:36
“天下黄河几道弯?几道窄来几道宽?几道弯里能跑马?几道弯里能行船?几道弯里出宝贝?几道弯里老龙潭?几道弯里禹王庙?几道弯里过八仙?”伴随着悠扬的琴声和写意的水墨,兰州市东郊学校的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摇头晃脑地吟诵着黄河谣。自2015年9月加入亲近母语研究院推进的“阅读地平线”计划以来,兰州市东郊学校积极推行儿童阅读四大课程——儿童诵读、主题阅读、图画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在阅读文化打造、阅读活动开展、阅读课程建设和阅读师资培训等当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这所位于黄河之畔的小学,正在用千百年来孕育的母语之魂,浇灌着黄土大地上这片逐渐茂盛的阅读之林。
▲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发表演讲
“研究和推广儿童阅读,是教育者最需要推广和首要去做的事。”在甘肃省“儿童阅读促进论坛”暨兰州市东郊学校“阅读地平线计划”成果展示活动上,兰州市东郊学校校长朱文龙这样说道。
在积极推动和倡导全民阅读的当下,兰州市东郊学校也在不断思考怎样推进儿童阅读。徐世赟是兰州市东郊学校的儿童阅读推广人,回顾这两年来学校在阅读方面所做的探索,他将其概括为四个字——点灯之路。怎样让教师和学生爱上读书、怎样将阅读和课程更好地结合起来,学校阅读推广小组一直在尝试着探索。
一开始学校的老师们很是苦恼。“我自己的语文课时间都很紧张,怎么再加阅读课呀?”“我都要退休了,就这样吧……”如何在顺应儿童本性和天性的基础上,打造出最能滋养儿童心灵的文学课堂,找到母语以及中华文化的最佳传承方式,这的确是个难题。
2014年4月,为了解决儿童阅读推广仅留在活动层面,很难深入的状况,亲近母语研究院结合十多年的研究成果,推出了“阅读地平线”计划,从阅读文化营造、阅读课程建设、教师培养三方面,为区域和学校提供系统专业的儿童阅读解决方案。就这样,在亲近母语研究团队的帮助下,兰州市东郊学校走上了书香校园建设之路。
自加入“阅读地平线”计划以来,儿童诵读、“日有所诵”主题阅读、图画书阅读和整本书阅读都在学校有条不紊地展开。儿童阅读在校园里悄然发生,母语教育也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潜移默化。老师们一改最初的担忧与不理解,积极参与阅读课程,主动探索阅读教学方式,齐心聚力在推广儿童阅读的路程上走得更远。
“儿童阅读教育是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和花。自与亲近母语研究院合作实施‘阅读地平线计划’以来,阅读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播撒,开始发芽长苗,拔节开花。阅读提升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和生命力。”朱文龙说道。
▲动物小说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与同学们交流
“羊,羊,小山羊,眼睛不大胡子长。鹿,鹿,梅花鹿,头上长着两棵树……”在执教一年级的教师吴丽红所展示的视频片段中,孩子们头戴自己做的动物头套,一边念着童谣一遍学着动物手舞足蹈,好不快活。“童年是孩子生命中一个独立而重要的阶段,母语给予儿童的不仅是语言的滋养,也是精神的成长。”教师颜如玉说道。在她所执教的班级里,利用每天20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们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互读、齐读、展示读、指名读……孩子们在“日有所诵”中逐渐爱上了阅读,也收获了令人欣喜的成长。“我们班有一个平时不爱说话不肯发言的小女孩,通过‘日有所诵’她慢慢地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大声读书,甚至上台展现自己。有一个小男孩平时特别好动,读书也有点心不在焉,现在他能看着书跟着同学们读一首首诗和一篇篇文章了。”说起班级里学生们在诵读中发生的变化,颜如玉滔滔不绝,眼睛里闪烁着欣喜的光芒。
东郊学校的老师们正是在这样的热情中开展儿童阅读课程的。教师赵莹莹将每个周二定为班级读书日,两年来,她带领着学生们读了一本本书:《戴小桥和他的哥们儿》、《滑雪场的狗》、《夏洛的网》、《草房子》、《小王子》、《长袜子皮皮》……从导读课到分享交流课,孩子们读得越来越轻松愉快。“当读书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上课自然水到渠成,课程内容也更加夯实有力。”赵莹莹说。她还在网络音频分享平台上申请了账号,每天读书给孩子们听,截至目前播放总次数已超过2000次。
兰州市教育局局长南占军在成果展示会上表示,儿童阅读教学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读书、认字,还涉及价值取向、审美、文化立场。推进儿童阅读要在理念、方法和效果三个方面发力,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语言感悟能力。
两年来,兰州市东郊学校在阅读教学中根扎得更深,脚踏得更实。动物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在分享交流中这样形容滋养他心灵成长的草原:“向四周望去,四周都是地平线。”在四周都是“阅读地平线”的“草原”上,兰州市东郊学校的师生们也在尽情放飞想象,滋养心灵,与文学相聚。
▲“亲近母语”课题组核心组织成员、全国优秀教师朱爱朝执教传统文化课《二十四节气》之《冬》
“海是地下的天,天是空中的海,鱼儿在天空遨游,鸟儿在海里翱翔。”这是东郊学校三年级三班的学生王岢写下的小诗。孩子们通过每天的诵读,对文学有了更深的体悟和感受,便开始尝试着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开始陪孩子读书,只是为了孩子的语文能打下良好的基础,取得一个好的成绩。但后来我发现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跟我们的生活和情感表达结合起来,让内心更加丰富、温暖。”王岢的妈妈说道。在和孩子的亲子阅读中,父母与孩子一同探寻书中的知识和道理、情感和智慧。
阅读课的目的是什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说:“一个人在童年阶段培养了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就具备了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基础。”阅读能力是儿童的第一能力,阅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主轴,点亮儿童阅读之火,才能照亮全民阅读更广阔的未来。把阅读纳入课程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打造一门名为“阅读”的课程,而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将阅读融入孩子的成长,让经典回归到孩子的生活当中,让儿童在文学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温暖与关怀。
亲近母语正是通过母语教育的方式让文学真正进入孩子的世界。亲近母语创始人、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认为:“文学的阅读不仅是儿童语言发展的核心环节,对孩子未来的人生而言,文学的阅读还关乎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人的情感,有和他人共情的能力,有和这个世界上其他生物共同拥有这个地球、关心这个世界的能力——文学的阅读可以让我们在思维、情感等很多方面获得真正的磨砺。”
童年,需要在文学中得以滋养。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梅子涵说:“人们需要文学,需要艺术。文学能够让人们将原本被漠视、被忽略的情感得以展现,思想得以沸腾,而文学,本身就属于儿童。”亲近母语的最好方式就是亲近用母语写成的文学,梅子涵表示,作为老师和家长,只需告诉孩子:文学就在你的脚下,请你看见它并好好读读它。让孩子沐浴在文学的海洋里,去感受世界的温暖和爱。
两天的展示活动,凝聚着兰州市东郊学校推进儿童阅读两年来的实践探索,也彰显着黄河之畔孕育几千年的母语之魂。正如徐冬梅所说:“当今世界,读写能力是孩子最基本的能力。母语学习应该是语言文学的教育,母语教育应该是培养完整的人。小学教育应该着眼于孩子的人格培养,根植于母语的滋养。”
母语教育润泽儿童的心灵,儿童阅读在语文教育中生长开花。两年时间的辛勤耕耘,兰州大地上这片阅读之林,已然郁郁葱葱。(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彭诗韵)
媒体报道:http://m.jyb.cn/zcg/xwy/wzxw/201712/t20171207_869074_wa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