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5-01-21 09:08:22
《西游记》作为我国最为经典的幻想小说,内容博大恢弘,其语言活泼俚俗又充满趣味。唐僧师徒四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的西天取经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大多数人是通过影视作品、连环画、改编版故事乃至说书、戏剧等方式来了解其中的内容。但《西游记》作为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深度信息及其中旨趣往往被人遗漏,非常可惜。
那么,五六年级的学生,是否有能力阅读原文呢?
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带领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呢?
越读馆在暑期课程中,在新六年级学生中设置两课时来带领学生研读《西游记》。
在选择切入点时,课题组在繁多的选项中敲定“紧箍咒”这个不起眼的小道具。
十二三岁的少年都对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孙悟空一见倾心。这石猴子简直就是他们梦中自我。每当紧箍咒响起,孙悟空满地打滚,孩子们个个揪心,个个心疼,甚至连带着开始讨厌念紧箍咒的唐僧。这样一件能牵动幼小心肠的道具,成为深度阅读的有效动力。
课堂时间限制了阅读量,无法在一节课内完成全书阅读,怎么办?
我们将《西游记》中凡涉及“紧箍咒”的章节都打印成讲义,学生每人一份。
在发下讲义之前,学生们先进行一轮头脑风暴:
你知道孙悟空的哪些秘密?
两分钟思考之后,每位同学都有一次机会发言,老师记录相关的关键词。
在发言的过程中,每个人所拥有的信息被所有人分享到,非常快速地建构起一个天生地养、自由自在、大力大能、顽皮幽默的孙悟空形象。在它活泼的生命中,自然也出现了五百年的牢狱之灾(被压五指山),以及如影随形、挥之不去的——紧箍咒!
下一个问题当然就是:
为什么要用紧箍咒限制孙悟空,让他头痛不已?
在短暂的小组讨论中,大家因为散碎的记忆而意见纷呈。所以,我们要回到原文。好,发下《西游记》第十四回的相关原文,当堂阅读。
先解决最表层的问题——
谁需要“紧箍咒”?
为什么需要“紧箍咒”?
这项任务很简单,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相关线索:
荒郊野外,悟空打死了六个打劫的毛贼,引起唐僧的不满。但孙悟空生性自由,唐僧无力管束。这样一来,就没法完成西行取经的任务了。所以必须要有一样法宝来约束孙悟空,让他服从唐僧的管教。
此时,意外出现了。
“奇怪。”有人嘀咕。
什么事情奇怪?
“这六个人的名字很奇怪。”
好吧,我们一起来念一下
——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
——这哪里是人的名字啊?
一阵叽叽喳喳的讨论后,大家开始总结:
第一个字都是人的感觉器官;
第二个字是这个器官的工作;
第三个字则是感觉带来的感情。
这样的话,打死这六个毛贼就是斩断肉体感官对情感的控制。为什么孙悟空和唐僧对待他们的态度如此不同?
因为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他没有这些,也理解不了人被这些东西控制的痛苦。
唐僧是人,他能懂得人的困难,但他没有办法让孙悟空体会到这些。
唐僧啰嗦一大堆,都没法让孙悟空经验到人被肉身捆绑的痛苦,没法沟通。是这样吗?我提出一个问题,以澄清观点。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们继续前行:那么,唐僧能怎么办?
有的说,让如来佛来管教孙悟空。
有的说,还不如让孙悟空一个人去取经,反正一个筋斗云刚好是东土大唐到西天的距离——十万八千里。
还有的说,让唐僧变得武艺高强,比孙悟空更厉害——那还要孙悟空干嘛?有人忍不住反驳。
能不能让孙悟空学得有感情?这样他就能同情别人了。
这个办法赢得大家的认可,甚至有同学说:“那就戴个金箍儿,先学‘头痛’。”
通常人们认为“紧箍咒”象征着佛门律法,限制孙悟空;深层隐喻则是信仰使悟空向内修炼以成圣。但学生们从孙悟空的角度来理解,也很有道理,而且非常有爱。
怎么才能让孙悟空戴上约束的金箍儿呢?
唐僧手无缚鸡之力,甚至口才也未必有孙悟空那么好,更可况,那猴子还会耍无赖哩!我们就一起看孙悟空戴上金箍儿的情形:
“又见那光艳艳的一领绵布直裰,一顶嵌金花帽,行者道:‘这衣帽是东土带来的?’三藏就顺口儿答应道:‘是我小时穿戴的。这帽子若戴了,不用教经,就会念经;这衣服若穿了,不用演礼,就会行礼。’行者道:‘好师父,把与我穿戴了罢。’三藏道:‘只怕长短不一,你若穿得,就穿了罢。’”
学生们一边读,一边用荧光笔做记号,不多时就有了自己的看法:
1.金箍儿外表华丽,符合孙悟空爱美的个性,很吸引他。谁叫他是美猴王呢?就这么爱臭美!
2.唐僧无中生有,说这衣帽能让人不学而会,让厌烦读经的孙悟空充满好奇,非常想要。
3.唐僧故意委婉拒绝,说“只怕长短不一”,然后很勉强地答应。满心叛逆的孙悟空对不给自己的东西特别想要,简直是迫不及待。
我把大家的各条观点列出来,然后一排序,条理就很清楚了。
看着这几条,学生们摇头叹息,说,唐僧真是老谋深算,孙悟空纯属自讨苦吃啊。
……
对于“让人头痛”的紧箍咒,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呢?
“紧箍咒从哪里来?”
“紧箍咒是怎么消失的?”
“紧箍咒有什么功能?”
“紧箍咒象征什么?”
“紧箍咒让师徒沟通成功了吗?”
“紧箍咒让孙悟空变得有感情了吗?”
“紧箍咒怎样改变了唐僧和孙悟空的师徒关系?”
“八戒和沙僧眼中的紧箍咒有什么不同?”
“唐僧在哪些时候念了紧箍咒?”
大家记下自己的问题,开始思考。
此时发下《西游记》中有关“紧箍咒”的其他原文,供大家阅读参考,预备第二天的当堂写作。
第二天上课时,跟学生约定好基本的写作格式后,就发下稿纸,开始40分钟的当堂写作。学生各自从自己感兴趣的点出发,探索全文,然后用提问、统计、排序等方式来完成他们的写作。后来,他们的作品被一位编辑发现,在一本杂志中整版刊发。
附:学生习作
唐僧为何念紧箍咒
项奕洲
菩萨说:唐三藏奉旨投西,一心要秉善为僧,决不轻伤性命。似你有无量神通,何苦打死许多草寇!比那妖禽怪兽、鬼魅精魔不同。那个打死,是你的功绩;这人身打死,还是你的不仁。但祛退散,自然救了你师父,据我公论,还是你的不善。
菩萨倒也看得透彻,但唐僧肉眼凡胎,虽是一心向善,却分不清妖魔与人的区别,因此闹出许多不和之事。孙悟空行事过激,而且神通广大,一棍下去天王宝殿都要震一震,动不动就死几个人。唐僧可看不下去,红孩儿、白骨精,救下了好几次。他连人参果都不敢吃,跟何况看悟空杀生呢?
先拿白骨精来说,孙悟空打死个“人”,唐僧一气之下一纸贬书,就把孙悟空赶回家了,连见也不见。说这孙悟空吧,跟着唐僧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好歹也为他收了八戒沙僧,除了许多只妖怪。孙大圣生性浪荡,唐僧也知道,明明看到碗里不是什么米饭,而是蛇蝎蚊虫,本也只是说教几句的事,这件事可了不得,唐僧来回念了二十几遍。好说歹说,这悟空也是他徒弟,唐僧心善,本来也只是用紧箍咒唬唬人的,真假美猴王时都不敢念出口,为何现在反反复复的念好几遍呢?原因就在于打死的是人,唐僧当然认不出来是妖怪咯,佛门教义是什么?“善”字。老虎、狮子也是能教化的,怎么可以杀人呢?平时杀杀妖怪这么血腥也就算啦,人不可以杀!人之初,性本善。
再说山贼,草寇,孙悟空意图也是对的啊,这些居心不良,该杀,可是上面说过了,唐僧不允许。若是让唐僧来,可以让人家泪流满面,重新做人的嘛。唐僧应该想的是:你若是杀些飞禽猛兽也就罢了,草寇虽是不良,到底是个人身,不该打死。这句话菩萨也说过嘛,以后的九九八十一难都要靠孙悟空渡过,唐僧不是鲁莽的人,却因为这几个居心叵测的人,狠心赶走孙悟空,还帮他们做葬礼。如此可见,唐僧的标准是不许杀人,碰伤也不行,按理说路上总会有这些人的吧,又能干什么呢?给钱?哪里有钱?教育他们?唐僧是谁?他爹他娘?土匪的话肯定是一棍抡过去,你也来管爷爷我?但唐僧就是这样,眼里揉不进沙子,不许!不许!不许!
再从人参果看来,唐僧连形似人样子的果实也不愿意碰,更加体现出了他对人的重视性;连徒弟吃了人参果,也要去管教管教。这么一来孙悟空肯定不高兴,不高兴又能怎么样?有紧箍咒在啊。所以从中看出唐僧的理念是:不管怎么样,人多人少,你就是不能杀!人型的妖怪也不可以!有关人的都是可以感化他们的,什么叫普度众生,就是这个意思
唐僧为什么念紧箍咒?只要和人有关,唐僧一定会念的,所以唐僧念紧箍咒的原因是因为孙悟空打死,打伤了人。
点评:在大家都嗔怪唐僧啰嗦、昏庸时,项奕洲同学却能够透过言行来测度心意和动机。项同学使出的法宝名叫“引用”和“分类”。在大量的案例中,他通过不同故事中唐僧使用紧箍咒时的心思意念,表现出他慈悲为怀,爱惜生命的内在特质。他用原文人物语言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显得切实可靠,有理有据。通过这两年的课堂尝试,我越来越确认,小学生能读古典白话小说;也感到《西游记》原汁原味的精彩。
注:本文转自亲近母语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qjmyd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