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带着孩子做着功利性的阅读——为了应试,渴望有一天能为孩子,也为自己减减负。
2012年年底,第一次到合肥市望湖小学参观,眼前一亮:举目所至,到处是书和书的装扮,三三两两的孩子倚窗而读的身影随处可见,那就更不用说学校图书馆是如何的优雅、温馨了。信步楼层,耳中回荡着阵阵稍显稚嫩却不乏愉悦的诵读天籁;课堂上,孩子们手舞足蹈,愉悦至极……我感慨于学校阅读氛围之浓,惊叹于阅读推广的力度之深,羡慕之意油然而生。
2013年,几经辗转,我调入这所学校,也果断踏上了儿童阅读推广之路。作为踏进阅读之门的新手,我虔诚地学习,诵读课、主题阅读课、整本书交流课……我都要见识见识,边观摩边依葫芦画瓢。
诵读课教学:享受晨诵一刻钟
每天早晨十五分钟的诵读课,孩子们可不会忘记打拍子——这样韵律感就来了。我习惯和孩子们一起手捧《日有所诵》,沉浸在充满童趣的儿歌童谣中。开心的嬉笑声,朗朗的读书声,丝丝入耳,甚是享受。孩子们投入的表情,足以让你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表演家。这不,这天读到了《什么尖尖尖尖上天》,范读、自读……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诗歌中的规律:整篇文章采用问答的形式,即一节问一节答,如此一唱一和,好似对唱山歌,而且很有韵律感。于是,孩子们不由分说地愿意同座分角色朗读。这还不过瘾,有些同学斗胆改起了文章结构,变成了一句问一句答的形式:什么尖尖尖尖上天? 宝塔尖尖尖尖上天。什么尖尖尖在水边? 菱角尖尖尖尖在水边……还别说,这样是有趣多了。读着读着,听,那边的语气也变了,一副愈来愈质问的调子:什么尖尖尖上天?对方不甘示弱,看上去是带着笑意不耐烦的怒吼:宝塔尖尖尖上天……你来我往中,妙趣横生。孩子击打着拍子、摇晃着身躯、洋溢着快乐。一来二去,十分钟结束了,孩子们依然沉浸其中。
韵律感极强的歌谣,孩子们会击“桌”而歌,甚是欢快;抒情的诗歌,他们便眯起眼睛,摇头晃脑地吟咏,俨然一个小诗人;吟诵经典古诗词时,孩子们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个个摇头晃脑、手舞足蹈,颇有神韵,就连课间游戏也不忘吟上几句。
整本书教学:图书馆课,美丽的期待
假如哪次因故没能上图书馆课,孩子定会失望:老师,什么时候才能上图书馆课啊——到图书馆上课似乎早已成了孩子每周的必须。
其实,孩子渴望上图书馆课离不了一个重要理由——可以参与“好故事轮流讲”。就是由老师朗读一本图书的开头,接着换由孩子念,之后再换一个孩子……就这样轮下去,一直读到自由借书时间为止(通常二十多分钟)。经常的情况是,轮到哪个孩子第一个讲述,开讲前他总会不停地问:老师,现在可以讲故事了吗?其实距离上课还早着呢!但他那眼神,那语气,充满了自信和激动,也充满了立马将快乐传递给更多同学的期待。故事内容更是牢牢吸引着小听众们。像读到《我和小姐姐克拉拉》这样的书时,孩子们总会被书里的故事深深吸引。书中写到姐弟两个得知爸爸带回的狗“嗅嗅”是“名门之后”以后,对嗅嗅更是疼爱有加,以至于两人划分了责任区——姐姐照顾狗的前半部分,分管吃喝;弟弟照顾后半部分,也就自然分管狗的拉撒了。孩子们听了,被姐弟俩的天真、淘气、可爱逗乐呵得前仰后合……他们讲的、听的是那样津津有味、乐此不疲。所讲述的似乎不是书上的故事,而是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幕幕。往往故事刚结束,就有孩子向老师或图书馆借这本书,迫不及待想把它看完。也难怪为什么孩子总期待到图书馆上课了。
孩子是天生喜欢故事的,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大声朗读、加强交流是极好的阅读方式。
主题阅读教学:聆听“小小战士”的心声
4月初,接到学校通知,点灯人领航计划将于下旬莅临我校观摩指导,让我准备一节主题阅读教学课来汇报实验成果。天哪,我可从没上过这种课,怎么担当的了?无奈中,我只好从《我的母语课(2B)》中选了自认为简单点的《阿凡提的故事》单元。那段时间,我经常查阅资料,浏览网页,抓着同行老师就请教。几天后,教学设计初稿形成。4月19号,距离正式上课还有不到一周时间,却突然接到通知,让我最好换一组文章,原因是即选文章文学性不强。
晕也没法,双休日,我又一次认真研读教材,最终圈定《我的母语课(2B)》第三单元。这单元由《世界上只有小巴勒一个人》和《“战士”格敦》两篇文章组成。《世界上只有小巴勒一个人》讲述了小主人公巴勒是一个十足的大孩子,有一天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整个世界只有他一个人,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谁也不会打搅自己。可就是没人能陪他玩了……梦醒了,小巴勒终于明白,当世界只剩下他一个人时,虽然比较自由,可一个人太孤独,太难熬了。《“战士”格敦》讲述的是“小战士”格敦在家里玩打仗的游戏,把家里搞得乱七八糟,面对妈妈的责备不以为然,甚至抵触。而爸爸则以军人的口吻让这位十足的“小战士”格敦“乖乖就范”。
解读材料时,我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出发,确定教学主题为“自由与约束”,并做出了自认为较为成功的设计。周一拿到学校,备课组的同事也认为设计挺好。周二试上,课在艰难地推进。评议时,胡校长一语中的:非常有意思的两篇故事为什么孩子没感觉到?是不是应该从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该上什么?
一番点拨让我顿感开朗。我再次钻进文本,寻找让孩子心动的东西。我琢磨着,两篇文本均采用幻想的手法编织俩孩子美好、纯真、幼稚的内心世界,贴近二年级孩子的心理。那么二年级的孩子究竟应该从文章中学习什么呢?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手法?但这样是不是背离了母语教育的初衷?对刚刚开始学习书面阅读的孩子来说,是不是更应该让孩子享受阅读的快乐?只有孩子感到阅读能带来快乐,能带来享受,他才会更喜欢阅读。这两篇文章中的主人公在幻想中快乐地生活、成长,他们的幻想是那么的纯真,没有功利,没有伤害,是真诚的内心需求的流露。二年级的孩子不也是这样吗?他们不需要太沉重的读书功利。于是,我打算用“想象中的快乐”为话题来组织这一轮设计。设计中,我没有了说教,更多的是和孩子一起感受和体会快乐的成分,同时适度链接生活,渗透一点点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引领。
二稿设计完毕,周三再试上。这次试上顺利多了,孩子们自由交流阅读感受,其乐融融。
4月25日,我向点灯人领航计划的专家和6所基地校的老师呈现了这节课。课堂上,孩子们自信的言语、灵动的表现、跳跃的思维赢得了现场老师和家长的阵阵掌声。无疑,这节课因孩子的精彩表现获得了好评。前来听课的家长在课后向我表示,一定要鼓励孩子学习《我的母语课》,认为这些选文更贴近孩子的生活、心理,孩子从中找到了知己。
有时候我想,临危受命未必不是好事,紧张的历练或许很痛苦,但更容易让人享受到拨云见日的快慰,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心愿:邀阅读一路同行
经过近一年有意识地做阅读推广历练,我最大的感触是对阅读的意义有了更为真切的认识:推广阅读绝不是仅仅为了拓宽知识面,更不是为了考试,它应该成为孩子生活的需要,是为孩子人生打下绚丽的底色。而我们这些“点灯人”,就是要引导孩子认识到阅读是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
如今,面临暑假,我早已为即将步入三年级的孩子开出了暑期必读书书单,草拟了三年级语文课程重制计划,“我的课堂我作主”,我要打破语文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努力把主题阅读、诵读、整本书阅读课程化。因为我坚信,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如果长期受到文学的滋养,他的人生一定是丰富多彩的,一定是充实快乐的。我愿尽己之力,给孩子插上阅读的翅膀,待其羽翼丰满,任其自由翱翔。
合肥市望湖小学 张超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