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假装是个精神贵族 ——我的阅读故事

作者:  发表时间:2014-12-30 14:46:40

学生时代好书难找

      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有很多书,满满一书橱,爸爸是个中学语文教师,整日喜欢自修中文。黄泥炮、躲猫猫等游戏玩厌的时候,我比别的孩子多了个选择——翻翻爸爸的书橱。其中大部分的是中文理论或文选书籍,我不太看懂,自然懒得去翻,有几本书到还有意思:《古今楹联拾趣》、《红旗谱》、《象棋初步》、《高山下的花环》,还有一套8本的颜柳欧赵四大家的楷书字帖,期间,爸爸也帮我订阅了《儿童文学》。翻了一遍又一遍,因为相对别的没意思的事儿,这个稍显有点意思。自然也就抱怨,适合自己看的书太少了。到了初中,如饥似渴的我看遍了金庸、古龙、卧龙生的武侠小说,经常一上午一本,上课也偷偷看。后来爱关心时事,鼓起勇气到老师会议室,因为那里有几种报纸,诸如《参考消息》、《教师报》之类,不过遭受到不少白眼,老师们很难接受一个学生跑到他们的“地盘”读书翻报的。那是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当老师,一定要给我的学生好多好多的书看,和他们聊书,写书…… 

初为人师自觉倡导

      后来,自己真的当了乡村小学老师,可是学校财力有限,书都是为了应付“双基”验收的,束之高阁,铁门紧锁,其中很多已陈旧不堪,没办法,我只好拿着自己的日记,把自己小学时编的类似童话故事读给他们听,把自己小时候看的《舒克贝塔历险记》讲给他们听,孩子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崇拜啊。他们的日记里也记下了自己的想象。02年,在学校第一个开展班级图书角,让孩子们每人从家带一本书到学校互换着看,当时是自觉、自发的这么组织,觉得很正常不过的一件事情,没想到用“图书漂流”这样美好的词语来装饰美化它。04年,开始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打印出来带入班级,哈哈,自觉地“信息技术”利用。你可别瞧,学生多读几本书,境界、格局一定会有变化,那是乡里每年统考,20个平行班平均成绩,基本上我都是名列前茅,其中三年取得第一名,演讲比赛,诵读比赛我的孩子往那一站,气场就比别人足,一直到06年,我们整体划归合肥市包河区,那时在包河区开会时,听说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开展课一个“好书大家读”活动,鼓励各校申报。我在那时才看到图画书,的确符合孩子的世界。多好的事儿,欣喜若狂地回去报告校长,要求申报。校长告诉我,天上不会掉馅饼,不会有那么好的事,此事也就作罢了。 

十年磨剑深入思考

      08年,滨湖大建设,学校拆除,我调至现太湖路小学,在读书这块自己有想法,学校很重视儿童阅读。各班都有很多读书的活动、举措,迫使不太习惯和别人步调一致的我开始思考:我倡导的阅读是在追求什么?阅读可以帮助我的孩子涂描上什么样的人生底色?就觉得能用什么给我班级的阅读统领一下,规划一下,体系一下,孩子从我这六年毕业后,对于自己所读的主题明确,并且书的营养渗透到言谈举止当中。依据我的个人个人理解和爱好给孩子们建立了一个班本微课程——国学阅读课程。

      2009年以来,我们将国学课程引进课堂,引入学生学习生活。我的班级每周一节国学课,课型分两种,一种是引导课,是教师的空间,要求教师在教学上通过课本中的例子激发儿童的积极性,掌握方法,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继续探寻。一星期准备后进入第二种课型,分享课,这是师生、学生以及家长的活动天地,当然孩子是主角,老师适度点拨即可,营建孩子们与国学对话的环境,学生利用自制精美课件,详实案例,交流分享。这个过程中,国学的一砖一瓦融入他们的生命,构建了他们的人生见识,思想底蕴,促进了人格优化,身心健康。期间我和扬州中学的王雄老师合作过,担任“阿福童”课程(香港陈一心家族基金会和百特公益教育联合推进的一门德语课程)项目合肥地区负责人,也将部分内容移植到我这一块来。

      今天的国学教育,并不是新鲜话题。本人重新提起,意在从目前轰轰烈烈的经典背诵之中,从各地你学我仿的表演之中冷静下来,更深层次地反思国学经典的正确位置,探究其与小学生、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机结合,有机生发,让孩子乐学可用,自主体悟、提升境界。

      就这样和孩子们了解、探寻过汉字字理、书写、俗语、歇后语、成语、寓言、对联、古诗词、民族传统节日,经典传统文学作品:《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经典的魅力。此外还涉及到琴、棋、书、画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在实施策略上,我们依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作了如下要求:着眼“熏陶”,注重“感悟”,即以激发兴趣、内化行为、陶冶情操为目标。承认个体差异,不求好胜心切,不求程度整齐划一。力图改变国学经典进入课程以后内容佶屈聱牙、无味枯燥、远离生活,教化权威,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学习被动,结论唯一,自我缺失的现状。

      为了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系统有序、扎实有效地在祖国的未成年人身上显现,我们所选的国学内容多是伴随语文课程生发的,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有课文《春联》,引发了一个月的对联研究热,四年级下册有《三顾茅庐》引发的三国热等等。

      除了在教育专刊呼吁之外,在《合肥晚报》发表半版《俗语为何不入法眼》,在《江淮晨报》发表半版《我的国学教育理想》,利用在合肥市,包河区小语界各种身份组织了多场“中国味”写字、阅读活动;也将自己班级、社团的阅读文化送进合肥静安养老院和周边幼儿园、图书馆,中国文明网、教育部官方网站、《江淮晨报》、《合肥晚报》、《安徽青年报》、《安徽经济报》、《中安教育》、《新安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争相报道了我们的活动,在合肥及周边地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力。2013年11月受邀在第十届中国儿童阅读论坛讲对联,2014年5受国家图书馆和丰子恺图画书奖组委会邀请参加“2014全国少年儿童阅读年”活动,并在北京名校中关村二小和海淀区外国语学校推广儿童阅读,2014年曾入选“十大点灯人”候选人,得到的肯定更加坚定了我走这条路的信念。

创造阅读课程资源  

      眼下国学经典读本的出版看上去很多,也很美,而要从中选择一份好版本,却并非易事。它们大多采取的是简单注释加图画的形式,殊不知,今天小学生们接触的资讯和信息远远比这个复杂。如此简化国学经典,看上去是好事,却容易因为出版者缺乏足够多的创意和深入浅出的解读,而让小学生们的国学阅读停留在表面,结果是难以带动国学教育的深入进行,反复的诵读这些东西会让孩子“没头脑”或“不高兴”。另外,一些所谓的“读国学”的活动,也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穿汉服端坐蒲团诵经,“打造”仿古学堂,在额头点上意为启蒙的红痣……国学的传承不讲究花架子,哪里需要那么多俗套的张扬?岂不知国学的要点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累积。正因为如此,我才有了创造了自己的国学课程的想法并践行,舍弃哗众取宠,追求潜移默化。

      现在,老师参加的培训很多很多,语文、阅读的各种教育思想理念层出不穷,还经常针锋相对,我们来不及思考,来不及消化,来不及行走,活在别人的教育言论中,活在别人的教育模式中,没有了自己。我想我们在感叹世界变化万千的同时,更应抓住永恒的,不变的。你的教育主张是什么?希望更多的老师思考这个问题,开发你独特的、合适的、最接地气微课程,和你的孩子一道,探寻一番。因为唯有你了解你的学生,最容易将适合的内容带给他们,你可以成为课程的生发点和创造者。

      其实有时候,我也很模糊,也很混沌,但是假装是个精神贵族吧,带着孩子搞点高雅的事吧,或许,装着装着,就成了一代巫师了不是!?呵呵!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