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根基成长教育: 孙翱飞 :感受孩子的心——多说“是”,少说“不”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01-28 12:55:06

编者语:我们普遍认同孩子进入2岁左右,因为自我意识的增强,开始喜欢说“不”。在这篇文章里,作者透过亲身经历,发现成人在于孩子互动中,所使用的语言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你是一个喜欢说“不”的家长吗?

      朋友当中有一对夫妻,由于是跨国婚姻,他们的孩子开始说话的年龄比一般的孩子晚一些。但奇妙的是,那个孩子开始说的第一句英文竟然是“mine”或是“No”。在我的孩子小的时候,也发生过这样的事。相信很多做父母的也有同感。

孩子是怎么学会说“不”的 

      多数儿童在18-24个月大时开始会常常说“不”,甚至他们在想说“是”时也说“不”。“孩子从哪里学会的呢?”我们经常也这样想,真的是很有趣。我想说的是,也许由于我们做父母的平时习惯用“不”这个字眼,小孩子才学会用“不”的。我们习惯这样讲话,多数也是我们的父母这样教育我们,父母的父母也是这样对待他们的。所带来的结果也是大家都熟悉的,禁令之下,就算是有立刻听话的“乖乖宝”,那他们心里真实的想法呢?估计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吧。

“你要保守你心,胜过保守一切,因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发出。”孩子的心往往决定他们的行为。

      我们常常将“不可以……”“不行……否则……”等等挂在嘴边,这种说话方式是以负面来针对不良行为的解决方式,也就是说,是在指责和强化孩子的错,以期望改正。(当然,要排除孩子小的时候为避免危险而直接快速制止的行为。)其实,这也是我们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批评式教育”,不能让孩子骄傲,骄傲使人退步!原生家庭对我们的教育模式有较深的影响。

环境语言对孩子的影响 

      儿童常常能感受到父母和周边朋友的言语讯息,这些讯息看似不起眼,却能影响孩子的心,从而影响孩子的行为。你表达的是正面的、积极的,小孩子学会的也是积极的。我自己有亲身体验,有一次在商场,因为没看见,不小心碰了本是写着不许动的物品,还没反应过来,就听到:“不准动。”如果再加上一句:“你没看着牌子吗?”就更够人受的了。我注意到这是个反问句,反问句在沟通里的作用多数是负面的,甚至是在“找茬”。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要“反驳”,然后也同样用反问句来对峙。大人都是这样,因而孩子在这么小的时候就在否定和负面的言语中“训练有素”,未来可想而知。 

      有一天美美放学回家,想要吃巧克力派(她最喜欢的点心之一)。我也许会习惯性的回应:“不行,吃完饭才能吃。”结果是我们要争执一会,最后以我们的镇压和她的沮丧(也许还不服气)来结束。我们是否可以尝试换一种说话方式?

      我们以坚定但温和的态度来说:

      爸爸:“美美,是的,我知道你很想吃巧克力派,尤其是刚放学会觉得有点饿。但我们的规定是吃完饭后可以吃零食,再等一会,饭也马上就好了。”

      佳美:“那好吧。” 

      当我们使用“是”的方式来讲话时,同时也在认同孩子的感受;而他们的感受在被认同、被尊重的同时,也会培养认同和尊重父母的意愿。也许孩子会继续哭闹,但常听到温和、正面的回应,随着时日渐长,正面提拔善要比抑制恶更会帮助孩子理解何为“善”、何为“义”。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