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01-14 09:28:15
有别于培养出哈佛女孩、耶鲁男孩的那些精英家长,她曾经是一位“差生”的妈妈,虽然一直没能盼到儿子学业上的“成功”, 却也收获了不一般的奇迹。在“上海市家庭教育高峰论坛”首场讲座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讲述了自己的育儿故事。没有“高大上”的育儿经,她请家长思考一个问题:你要孩子世俗的成功,还是要让他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人生?陆士桢说,想清楚这个问题,或许你会淡定很多。
每个孩子都有潜能,它迟早会爆发
陆士桢毫不讳言儿子上学时“成绩极差”,她和儿子之间常常上演这样的经典对话——“你考得怎么样了?”“还行。”“什么叫还行?”“后边还有仨。”去参加家长会,她和老公也常常挨批。
儿子上完初中后,陆士桢准备动用关系把儿子送进高中。她坦言,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孩子上不了高中、考不上大学,总觉得脸面上挂不住。可儿子的一句话就把陆士桢噎了回去:“你看起来为我好,其实是为了你自己的脸面。”最终,她决定放下脸面,主动与孩子沟通。
“我们全家一起讨论,儿子的未来出路在哪?他喜欢绘画,想学艺术设计。”陆士桢发现,确定目标后,儿子有了学习动力,还主动让妈妈帮忙找绘画老师。最终,他们选择了让孩子读中专。
中专三年级时,突然有一天儿子说想要考大学。“我还嘲笑他,你还上大学,写十个字都能错三个。”不过,妈妈没想到,儿子真的很努力,不仅考上了大学,还超出当年的艺术类分数线100多分,成了当年班里唯一考上本科的学生。
后来,儿子又提出要出国留学,学电脑动画制作,拿了一个北美和全世界通用的电脑动画设计师的职业证书,现在从事自己喜欢的事业。
“很多人说,你们家有两个奇迹,第一个奇迹是你儿子能上大学,因为谁都知道他的成绩差。第二个奇迹是,你儿子差成这样,你难道不焦虑?我说就因为我不焦 虑,他才能考上大学。”陆士桢说,如果自己当年执意要送儿子上高中,结果可能是孩子极度不适应、反叛,发展也不一定好。
“孩子成绩不好,我也不是一点不着急。但我很清楚,一味地督促、逼肯定不管用。”陆士桢坦言,自己一直坚持把孩子看成能动的、有潜能的、独特的主体。过去所谓教育,就是千方百计把“土豆”整成“苹果”,可以出口,有远大前途,似乎这才是成功的教育。而现在能做的就是推动“土豆”全面发展,让它适应社会。土豆长好了,照样能出口。只有让他慢慢来,找到学习动机后,发自内心地愿意去学,才能真正地投入。
此外,她还发现儿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上算术课,他的课本上常常画满了前桌同学的背影、小辫,惟妙惟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潜能,只是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它迟早会爆发。”
孩子将来的日子过给谁看?
陆士桢坦言,自己现身说法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家长,真的不用焦虑。在她看来,儿子目前的职业状态非常好,他做了喜欢的事,他的专业技术也很棒。“我不认为按照现在的标准,他不算成功,在这个行当成为一个还可以、有实力的就业者,也就可以了,重要的是,他过得很快乐。”陆士桢说。
“忘掉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我每次总会问‘你准备让他往哪儿跑?终点是哪儿?’”、“你准备让你孩子的日子过给谁看?过给别人看的,还是真正过给 自己的?如果是过给自己的,你要想明白了,他的健康、快乐比什么都重要。”这是陆士桢在各种场合常常告诫家长的两句话。
因此,她建议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重要的是不要把那些世俗的成功当成目标,而是要把孩子的基础打好,也就是首先把孩子培养成人。因为,家长的期望水平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家长的期望影响和引导孩子,伴随和渗透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之中。
让孩子听话:说“我”而不谈“你”
在具体操作层面,陆士桢还分享了几条实用建议。如何让孩子听话?她建议,父母工作再忙,也要抽空经常与孩子亲近,并设一个固定的谈话时间。其中,一条很管用的招数——说“我”而不谈“你”,用叙述自己的感受及对孩子的希望来代替指责与命令。
陆士桢讲述了一则案例,一位家长曾向她求助,说自己不管说什么,儿子总是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陆士桢给他出主意,每隔两周,把儿子带到一个环境优雅的餐厅,坐下来聊天,要求把握一条原则——说“我”而不谈“你”。一年过去了,家长高兴地说,如今父子俩已经成了铁哥们。
在“父子约会”中,父亲第一次在儿子面前抱怨工作,儿子当时一愣,因为父亲从没有这样和自己说过话。过了一会,儿子反应过来,也打开了话匣子,说你那算 什么,我们老师比你夸张多了。一年多过去了,从国家大事说到班级小事,甚至是心仪女生等敏感话题,父子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此外,对于新一代独生子女缺乏责任感的问题,陆士桢建议,为孩子设定一个家庭岗位,比如3岁的孩子可以承担开饭后为全家摆放筷子勺子的任务,6岁可以负责客厅地面整洁,15岁可以承担家里小书房的布置设计。
家长有责任帮孩子全面认识社会
近两年,不少家长在感叹,说如今的孩子越来越难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接触微博、微信,他们思想成熟的程度大大超过了大人们的想象。如何做家长,成为摆在父母面前的新课题。
现场,陆士桢讲述的一则“情书案例”引发热议。3岁半的孩子请妈妈代写“情书”,向班上最漂亮的女生“示爱”。妈妈问写什么?孩子答写两条,“第一条, 告诉她,我爱她。第二条,你一定要写上让我爸给她买房。”虽说童言无忌,不过,如今,一些孩子在思想上过早的成人化,确实让陆教授也颇感吃惊。
“社会存在有组织、有系统的正面教育,也同时存在多元的社会影响,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社会对少年儿童的社会价值、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超过学校和 家庭。”陆士桢举例说,如今的传媒,它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同时,也传递出一种价值观,影响着整个社会,包括孩子。如媒体跟风报道郭晶晶嫁入豪门,陆教授专门 去学校做过调查,发现当时不少五、六年级的孩子聊天都围绕一个主题,就是长大用什么方式嫁入豪门。文章出轨消息曝光后,媒体穷追不舍,一个小学生论坛上, 有孩子开始写,“连我们都不能相信爱情了!”
因此,在她看来,家长有责任帮助孩子全面认识社会,家庭教育不能忽视价值观的培养,帮助孩子确立进步的社会价值,诚信守纪、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和谐与包容。
(本文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