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01-08 09:14:00
《早晨的空气》是一首很好听的曲子。九月份,我们一直听《春野》,这个月就要一直听《早晨的空气》了,薛老师就给我们听过这两首曲子。转眼间两年过去了,如果不是重听,也许我会渐渐忘记,只知道这是班得瑞的电声音乐。(方子妍《好听的音乐》)
为什么要在一个月里反复听一首曲子?这是出于对节奏的追求。为什么要在作业时间里听《春野》?因为这是对比活泼灵动的《早晨的空气》,《春野》更是“背景音乐”。柔和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温馨和谐有如大地的呼吸,油然润泽有如春之夜雨。它一点也不打扰你的工作,却能把静谧、愉悦输入工作及工作者的心胸。
简单的事情反复做。
蒙台梭利以为,这种连续反复的活动几乎能像魔杖一样叩开儿童天赋的正常发展之门。这种活动要求将受心理指导的手的运动专注于一项简单的工作上。能够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情是儿童心理发育成熟的标准,当儿童全神贯注地摆弄某件物体的时候,他的心理处于一种和谐、满足的状态。当儿童不知疲倦地从事他的工作,心理正发生着新陈代谢,而这种新陈代谢与他的生命和发展息息相关。
节奏就是成熟的标志,力量的标志,强大的自我形成的标志。
儿童的学习是辛劳的,当秩序在内部形成,节奏在内部形成,学习就变得从容优裕、忙而不乱。因为在节奏中,在人和事情中,人和环境是打成一片、和谐融通的。
工作的价值,在于形成具有丰富精神的个人。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经历一种精神成长的体验。
每周的学习从朗读开始,每周四的读书课,还有日有所诵,还有每月一曲——这些都是对节律的追求。
音乐的作用仅仅是休息和生成秩序吗
在一年级,音乐主要用于生成秩序。当秩序已经生成的时候,音乐已经不知不觉融入班级内部,成为“教室空气”不可缺少的“养分”。只要连续几天不听音乐,教师自己就会觉得干爆爆的,从耳朵到心灵都有说不出的生涩和焦躁。
神经发育机能存在排序障碍的学生按顺序安排事情有麻烦,按最佳顺序完成任务也有困难。如果你孩子上一年级,你会目击孩子穿衣服毫无秩序,她先穿一只袜子,然后穿上一件汗衫,接着再很快穿上另一只袜子,接着再胡乱地穿上别的外衣。这种秩序感的缺乏有可能是今后学习顺序杂乱无章的早期警示。
生活在时间的隧道里,我们得具备安排时间、估计时间和意识到时间流逝得能力,这能够让孩子判断自己是跑在前面还是落在后面,有助于他在最后期限之前完成任务,并很好地应付转折。学生应该对时间稍微有所了解,认识到周二得交读书报告,这就不可否认地意味着他必须读书。
小时候节奏感强的游戏和歌曲可以增强时间意识。歌曲和字母韵律,每年12个月和其它实际顺序都特别有效。一般来说,音乐对于促进排序效果更好。
飞速的教学节奏完全有悖于学生的大脑发展。输出控制在呐喊,宣布它们存在的目的是促进有思想、有条理的工作,这是青少年和中学生的基本任务之一。我想我们应该奖励花尽量多时间将事情做好的青少年。大部分测试不应该限时,另外应该尽量让学生做好,也许剩下的任务可以放到别的时间去完成。输出控制正尽其所能减速思考,做出决定和输出,尽其所能帮助孩子多思考少冲动。因此中学教育应合并成一个主要目的:教育孩子如何慢慢地工作,那是他们正在发育的大脑想对我们倾诉的。(标红部分内容摘自梅尔·列文《破茧而出:发现孩子的先天优势》)
一方面要在音乐中培养孩子的秩序感和时间意识,为的是让孩子高效有序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要通过音乐让孩子的大脑获得松弛,为的是让孩子慢慢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心浮气躁、一味求快。矛盾吗?不矛盾。世上就没有一边倒的绝对真理,所谓真理,是佛的中道,儒的中庸——是音乐的大雅中和。
一位禅师听到了一阵悦耳的琴声,走进一看,是一个年轻人正在弹琴。
“你的弦拉满了吗?”禅师问。
“没有。”
“那么,你是把它放松了吗?”禅师又问。
“也没有。”
“那么你是怎么调它的?”禅师明知故问。
“不松不紧,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本文转自“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