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阅读第一:薛瑞萍:为什么说低年级是培养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关键期?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01-06 11:11:45

      关于阅读的敏感期,关于成长关键阶段的机不可失,我想说一个例子。

      在七八年级,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一些学生基本没有解题能力,在那里痛苦无望地挨过一课又一课、一天又一天。经过观察,他发现,这些高年级学生真正缺乏的,不是学习数学、 物理、生物的具体本领,而是阅读理解能力。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当这些七八年级的学生是一二年级的小孩子,从头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事实的结局让苏霍姆林斯基震惊万分:同样的时间过去,同样的努力付出——大孩子的阅读水平的提高远远不如小孩子;大孩子的阅读热情及感悟也远不如小孩子。好像他们大脑里主管阅读理解那一部分已经功能萎缩。教师的劳动好比播出的种子,小孩子是一片疏 松的热土,大孩子却是一片板结的硬地。

      于是苏霍姆林斯基感叹:原来,阅读能力的获得与增长,是与人脑的生理解剖发育过程密 切相关的。同一个符号世界,在小孩子的眼中明亮、美丽、新鲜,在大孩子那里却是一片遥远的模糊——只因为,曾经照临文字的神奇之光,没有人帮助他们好好把握——他们没 能沿着光所指引的方向前行。

      人误地一季,地误人一年。很多事情,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下手越早,得益越早——将来越舒服。

自由阅读时间里,教师何为?

      当孩子自由阅读时,教师与其警察似的来回巡视,将不信任和不安详由踱步传达给孩子, 远不如兀自读来得好。这个时候,教师最好读好玩的书,想笑就只管笑——让孩子看见你的开心。这种沉浸,这种开心,必和孩子的沉浸、开心推波助澜、水涨船高。偶尔也抬头,为的是暗暗记下东张西望的家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逮到一个。之所以如此的原因是,可能被逮的极个别,因为有所畏惧——更因为同学和老师无声的影 响,也熏得安详了。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班级书库?

      一个智力正常的孩子,无论他愿不愿意,都必须在校度过9年的学习时光。6岁至15岁的这9年,对人一生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高估也不为过的!可以这么说: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一生的发展奠定明亮温暖的底色,就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是教师竭力让孩子热爱阅读的原因。

为什么一定要建立班级书库?

      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是这种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依感。对于绝大多数人的独生子女来说, 对于那些无暇关注其精神需要的孩子的父母来说,这种亲切感、归依感就显得尤其必需和可贵。

      以班级为单位集体购书,是为了引导阅读、满足需要,更是为了增强基于共读的班级凝聚力、亲和力、净化力。

      这是学生成长的必需,这也是教师着力建立班级书库的目的所在。

为什么孩子学习越吃力越需要读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什么读书使人聪明呢?美国教育家施道弗告诉我们:阅读时用于眼球移动的时间仅占5% ,其余95%的时间用于思维。

      根据20年的经验,看云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凡是文理兼修、学习轻松的中学生,都是在小学就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对课外书籍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人的大脑好比待垦的荒地, 广泛的高品位的阅读,使它成为热土,只有在这样的沃野里,才有可能长出参天的智慧之树,结出丰硕的知识之果;死抠教材的人,他的精神世界无疑是贫瘠的盐碱地。即便现在 的考分很高,我们也不敢对他的将来乐观。

      有一种常见的错误观念:我的孩子完成“本职工作”已经费力了,还是少读课外书,集中精力务正业的好。

      对于这种看法,我们还是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见解吧。

      “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当阅读。”

      正因为功课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很艰难,所以我们更好鼓励他们去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 这就好比让一个在封闭屋子里干活干久了的人,到鸟语花香的园子里散散步。否则,他们对于学习的理解将是枯燥和无法忍受的。

      有些孩子不是不聪明,而是开窍较迟。用教育学家的话说,是思维暂时处于沉睡的状态。那么,怎样唤醒思维,使他们蕴藏着的聪明苏醒过来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多读有趣的课外书。当孩子怎么努力也解不出一道别人看来很简单的数学题时,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做的——他说:“孩子,放开吧。你先看看这本漫画书 ,回头再来想。”

学生持续的阅读热情从哪里来?

1、教师先做读书人。

      手不释卷,乐之不疲。哪怕教师读的是和教学完全没有关系的克里希那穆提或者《圣经》、佛典呢——教师沉醉于阅读的精神状态,教师言谈举止散发的书卷气息,孩子是能够觉察、能够嗅到,渴望察觉、渴望嗅到——理应察觉、理应嗅到的。书香班级没有放之四海 而皆准的普遍模式,一切都需要因地制宜。当教师发自内心热爱书籍的时候,适合班级的 劝读、促读、诱读措施自然也就有了。要学会偷闲。

2、班级一定要成为储量丰富的书库。

      募捐购置也好,学生捐书也好,设法把学校图书室的书分到班级也好。每日在孩子中间流 转着的好书,是班级精神成长的清洁充沛的水源,也是学生家庭购书的有力指导。流水不 腐,即便是那不爱阅读的——我承认,我没有本事让所有的孩子都热爱阅读——身在这样清流潺涓、书香蕴藉的班级——他们将不易变得凶蛮、油滑、可憎。他们只是比较调皮而已。

3、“读书课”固定到课程表,让读书成为家常便饭。

      阅读是个人行为。真正的阅读主要都是在家中进行的。要想让(校外的、自主的)阅读成 为班级普遍风气,必须将读书的种苗播种、耕耘在课堂。如此根深蒂固,才能枝繁叶茂。 所以,一定要把“读书课”固定在课表内,让读书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一部分,让读书成 为呼吸一样自然而有节律的事情。

4、倡导亲子共读。

      调动一个是一个,以期教师在教师付出的努力,获得学生家庭的呼应和支持。

(本文转自“阅读第一”微信公众号)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