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6-01-04 13:48:43
在一次指导学生试讲的时候,我发现在下面小学生的扮演者只有一种角色——听课认真、基础很好、参与十分积极的“小学生”。就此评点,我说:“试讲既要练习如何处理和讲解教学内容,也要锻炼和培养课堂管理、引导的能力。锻炼真实课堂的管理能力,试讲的时候就要尽可能仿真,要设想不同的‘小学生’,应对不同的课堂意外。下面的同学要扮演好不同的小学生:有不那么专心的,有不那么聪明的,有不那么配合的……。比如,可以在同学试讲的时候告状‘老师,他打我’,看试讲的同学如何处理,然后再一起商量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
课后就有一个同学来问我,今后在课堂上遇到学生告“老师,他打我”如何处理?
真要做出回答,才发现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时说不清,而且肯定不止一个答案。比如,首先可能需要观察和调查:一是观察告状者的年龄和学段,如果是小孩子,他们没有自己处理的能力需要老师出面,学段高的、年龄大的他们可能自己能够处理,有的学生告状可能只是玩笑;二是观察告状者的诉求,从声音和表情观察他受欺负的程度、委屈的程度,判断他是希望老师进行阻止还是希望老师严厉惩罚?三是要观察“被告”在听到同学举报时的表现,是“我知道错了,以后不再欺负同学了”还是“我就打了,你把我怎么样”?是“我没有打他,他冤枉我”还是“是他一直欺负我,我忍无可忍”?
而且仅有观察都还不够,真要处理之前还要调查,比如陶行知先生在“四块糖教育故事”中对王友打同学原因的调查。但这样的观察和调查在某些情境下就行不通:假设学生受伤很厉害,你还在这里慢条斯理地调查可能就会出大的问题,这时应该马上采取救护的措施。在组织和实施救护的时候,你又不能不多一个心眼关注打人的同学,看他是否紧张害怕,会不会因为紧张害怕采取过激的自我伤害行为?要采取措施避免打人同学的过分紧张和自我伤害。而是不是立即送医院,这也需要判断:本来没有必要,你却大张旗鼓,就可能弄得满城风雨;需要专业救治你却自我处理,又可能延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讨论这个问题,可以让我们理解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教育真理的观点:“教育,就其广义的理解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者和教育者都在精神上不断的丰富和更新的多方面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的特点是,各种现象具有深刻的个体性:某一条教育真理,在第一种情况下是正确的,在第二种情况下是无用的,而在第三种情况下就是荒谬的了。”
可以说,教育就是选择的艺术,好的教育选择本身意味着能因人、因事、因时、因势处理得恰当好处。“因”是根据,怎样根据?这就需要研究。可以说,教师不是要不要成为研究者的问题,而是教师职业本身意味着你要研究。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子路问老师:“听到一个好的东西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亲和哥哥在,怎么能够随便行动?”冉有对孔子问同样的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使公西华疑惑,公西华问:“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说‘有父亲和哥哥在’;冉有来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有些不明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冉有做事往往畏缩不前,因此我鼓励他;子路的勇气一人抵几人,敢于作为,所以我让他慎重。”孔子何以能因材施教?基础在于对自己学生的观察和研究。
教育需要选择,教育的选择决不能非此即彼、一条路走到黑,教育的选择需要兼顾和平衡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指出:“教育既有培养创造精神的力量,也有压制创造精神的力量。教育在这个范围内有它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有: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
法国哲学家、教育家雅克•马里坦强调教育“必须培养人的自由感,又要形成其责任感;既要注重人的权利,又要注意人的义务;既要培养为普通的利益去冒险和行使权威的勇气,又要培养对每一个体的人性的尊重”。在顾利华老师的《如何处理孩子的“告状”》中,我读到了在选择和处理教育平衡时的不易:一方面,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自己去面对、处理彼此纠纷的能力,不要有一点点事情就“告状”;另一方面,教师又不能完全撒手,任由学生自然成长;一方面不能老让学生粘着,另一方面有不甘被学生冷落……如何把握好其中的平衡,这也没有一定之规。
因人、因事、因时、因势地进行教育的选择和平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也就是教育的创造和艺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