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黄明雨:我是如何教语文的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1-06 08:54:59

      黄明雨,北京南山华德福学校创始人、立品图书出版人,致力于以心灵读物和华德福教育实践,为躁动的社会寻找心灵的方向。2014年创办辛庄师范学校,探索更完整的理想教育体系。

      2014新京报授予黄明雨年度致敬出版人荣誉,致敬词这样写道:“他坚守出版人这一身份的理想主义精神,在一个躁动的时代,引进了面向内心的思想资源,并以自己的实践让星星之火闪耀微光。”

      黄明雨说:“教育与出版最核心的一个议题,是人的灵魂和精神要如何安顿和确立。这些年在教育的实践中越来越确立了信心,把我做的教育和中国的文化传统呼应起来。中国人是有信仰的,可能不是宗教信仰,但我们相信天人合一。这样想,我们就有了敬畏之心,就不会伤害自然。我想教育改革需要重新确立这个信仰。”

      11月29日,黄明雨老师将在首届儿童传统文化教育论坛上分享他的教育实践与思考,并带大家聆听古曲《诗经》吟唱,现场感受礼乐文化。今天我们分享黄明雨老师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它会告诉你如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一条主线索来进行语文教学,如何更好的去理解人智学的理论跟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关系,如何教授书法,如何管理课堂。

      文章很长,但它值得你认真读完。

如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一条主线索来进行语文教学? 

      我除了华德福培训之外没有受过专业的教师培训,但我非常享受现在做老师,华德福老师是把你最好的一面给发挥出来,我从小就爱画画,我记得教一年级的时候每天早上四点钟起来到教室画黑板画,非常用心,要画一两个钟头,非常享受。

      关于语文教学,在更大的范围内关于语文教学,整个中国的语文教育,一直批评不断。在九十年代,甚至有人就提出:我们今天的中国的语文教育,应该叫“误尽苍生”。后来出来一本书叫《中国语文忧思录》。

      在1980年时,叶圣陶,还有一位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这两人都在反思中国的语文教育。新中国的语文教育这两个人是主导者,主编语文教材的叶圣陶先生在他自己的文章里就谈到说现在这样来学习语文,把白话文和文言文一起教,效果究竟好不好,我自己也想不明白。连叶圣陶先生都想不明白的问题,我们今天还要去面对。吕叔湘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但他给出的评价是:五四运动之后,即白话文运动之后,在语文教学上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做改革,但是我们今天的语文水平,是非常堪忧的。相比较这个担忧来讲,我们华德福的老师和家长们的担心,就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是很正常的,是一个普遍的事情。这里有很大的一个背景,就是我们今天对语文这两个字的认识是什么?我们以前都没想过去看看这后面是什么?因我们从小到大就认为语文就是和数学并行的主课而已,以后又会有英语、物理化学这些。

      我们现在的学科建制和五四运动之后的整个新文化运动有关系,我们的语文教育都建立在西方的语文学习之上,所以我们的语文的这些训练,学习大量的字词句篇,语法这些,都是西方的语言学的概念,在它的那个框架上。所以华德福教育给了我们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机会,所以首先我们要感恩华德福教育。因为在主流学校很难突破,因为老师不可能改教材,很难脱离课本来教语文。但华德福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可以尽情发挥。

      华德福教育很有意思,国外的老师们来到这块土地,会发现中国的华德福老师很不安分,总是会问:怎么把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进去?他们说在别的国家很少遇见这个问题,在中国台湾,这种诉求也不是那么强烈。台湾当然也会做一些本土化的工作,但是这个愿望也不是那么强烈。这个很有意思。我们现在这个圈子里也有少部分的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非常的强调,在非常强调的时候,我觉得,这又是给自己背了一个很重的包袱,所以我要讲,在语文教学上,要再来次思想大解放,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包袱要也轻轻放下。我们好不容易把体制内的也就是教育部的框架给它搁一边了,现在又来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包袱,这个包袱更重,几千年啊。

      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怎么跟华德福结合呢?

      我们南山的办学宗旨就是很明确地写了以华德福的大纲为主参照,一到十二年级完备的。如果没有这个华德福大纲,我可能会没有信心来办这个学校,因为我不清楚别的老师会怎么来教孩子,但是有了这个华德福大纲,一年级教什么,二年级教什么,它有个对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理解,基于这个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我觉得太好了,所以这个学校每年有个新的一年级,再一步步发展上去,我觉得就成为一种可能。

      华德福的主课大纲很有意思,越到高年级,语文课越少,因为四年级是北欧神话,动物,我刚刚在五年级上了古代文明,我改了叫天下文明,它都没有叫语文。那么什么是语文?我们中国以前的教育里面文史哲就是一家,本来打成一片,没有一个标立出来的语文,如果说有的话叫“小学”,就是“文字治学”,就是以前有个叫“训诂学”,从那个意义上来说,如果像说文解字,这个功夫叫语文。那么我们其他的历史地理人文哲学宗教这些,其实都是宽泛意义上的语文,严格意义上来讲语文就是“小学”,这个功夫要下,所以我们两个层面的问题要去解决。第一个,我们要把更宽泛意义上的语文扩展到人文,这个华德福已经在做了,比如说我们上北欧神话时,是把它当成语文课来上的,会讲一些生词,抄写、阅读,像其他的板块也是一样,已经把它当成人文课在做,但是我们有一块是忽略了,就是“小学”的,严格意义上的语文的学习,就是文言文的学习。这块我们可能还没有那么的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虽然我们也有在做一些,比如说读经典,像三字经、千字文、千家诗,但是再往上呢?我们是准备一到十二年级的,所以我会比较多的整体的来看,怎么把这个课程给拉通了,一个角度就是这个人文的纵线要有。我们现在教育部的语文这个学科,也是有一个课标。我们语文教学要有一条主线,同时要有关于文言文的学习,就是我们中国的文字治学,就相当于文言文的学习,这是个很认真的事情,但在五四之后,只有少部分的人在学,一般读大学了,读中国语言文学系,才有研究训诂学的,我们的家长就有,这些都是罕见之人才了。这就有问题,如果我们要跟古人去对话,连基本的文本阅读都有障碍,语言文字关过不了,不行。那这个工作就是可以从小时候去抓,但这个跟主课要区别开来,它是两个层面的问题。我们首先不是语文课,是人文课,所以该上北欧神话,就上北欧神话,上希腊历史,都没问题,但是的确我们需要把我们中国原本的文字当成一门外语来学,我们现在对学外语这么有热情,但我们对学习古文不重视。所以我们学校准备从五年级开始开设一门古文课。

      我们今天的孩子,应该享受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不要因为说我们有传统文化,所以他讲圣经的时候我们不讲圣经,讲孔子,我们有更好的,老在较劲。

      谈到北欧神话,我可不可以不讲北欧神话?但北欧神话那么好,可以讲啊,为什么不讲呢?希腊历史也很好啊。但是如果光讲这个当然也不行,所以在这里呢,有两条线,一个,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这个文化,不管叫不叫华德福学校,因为今天的孩子是面向世界的,他长大是要独立行走世界的,不同的文明背景下生长出来的,他都要了解;中国非常了不起的是我们有很好的历史的传统,印度没有,印度现在自己的国家文字都不统一,而且一直没有历史记录的这样一个好的传统或习惯,不像我们中国传统文明,浩如烟海。这是中国非常了不起的人文传统,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那我们的历史讲什么?这里又有两条路,比如受五四运动影响,像鲁迅先生所讲,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是杀人、吃人二字!我们的历史都是帝王将相的历史,里面讲的都是这些。所以我们对历史可能也有些误会,这要回到我们历史的传统里的一个重要观念,因为好的历史学家都是好的历史哲学家,他要有一个怎么看待历史的角度。

      所以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要来次解放,但是我们有那么多材料可以拿来用。谁是主人,你是主人。我们自己是主人,不要怕。我们把孩子从一个梦幻的阶段,一个低龄儿童,从一二年级开始慢慢带过青春期,带到高中毕业,在这些阶段,我们的人文课,语文的人文课,西方的华德福老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西方文明的人文的体系已经有了,我们直接就可以拿来用吧。所以讲北欧神话,讲希腊历史,讲法国大革命呀,都可以讲。但我们的线怎么拉?这个,国外的老师讲不清楚,我们也不要难为他,这个是需要我们自己来做,这个责任不要往外推,让我们来思考,做研究。

      这件事情实际上也不难,因为司马迁已经在做了,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史记是什么?史记就是写人,项羽本纪,他写人。不是记录几年几月几日发生了什么,我们是在学人,学“大”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就是讲一个“小”人,怎么成为一个“大”人的路啊!我们的历史就是给“大”人来留下丰碑的。大家说这些是在讲帝王将相,当然啦,因为这些“大”人要多承担,比如说他出身贫寒之家,比如范仲淹,他就是一个贫民子弟,非常贫寒,冬天要把那个粥冻起来,切成几块来充饥,但他可以成为一国的宰相,因为他是“大”人,所以要多承担。这是我们的传统,不是民族的传统。这很重要。

      我们现在在谈传统文化的时候,在这个问题上讲不清楚,我们太多在这些经典、文本上兜圈子。这是个麻烦事,所以你看书店都在卖这些书,因为我是做出版的,比如傅佩荣,早期来大陆时,是我帮他宣传,他是国学大师嘛。一个人的学问不光是讲出来,还要活出来的。这个更重要,要不然你是分裂的人格。

      那我们华德福的老师,为人之师,在孩子成长的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你成为他的引领者,那你是不是要活出来。我们讲课的讲的那些人,首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孩子,经常是我们老师讲什么他信什么,因为那些人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值得崇敬的人。各个传统文明都有他们的先知先觉者。西方人其实也是记录这些。我们的历史也是,不要光看他们的身份,不要光看那些人是帝王将相,不是看这个,是看这个人的“人”格,是看他们的“人”格,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一个东西是人格文化,这个格指是天地之间的大的格,天地人,人要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从一个“小”人,这个格很“小”,然后长大了,照顾一家人,成为一家之长,这个人有点“大”了,再成为国事,做天下事的人。所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像中国古代读书人,因为我们在不断的追求人格的不断扩大,所以我们不是天赋人权。

      我们要去了解,我们要讲的中国文化的最核心的价值在哪里,我们认为天赋人权这件事很简单,不需要太多去强调,我们更关心的是天赋人格的问题,老天爷给了你一个机会让你成为一个配天应地的“大”人,你愿不愿意去做,有没有立这个志。孔子曰“使我治于学”,治于哪个学?成为“大”人治学,配天应地,成为这样的人。所以我们在这个层面去讨论问题,当然我们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值得去追求,就是“人”格。

      我们的文化里彰扬的就是这样的一种“大”人的精神,这样我们上课就好上了。

      我上过七年级的历史,上过四周,我也很过瘾,因为是在讲人的。像以前讲历史,什么事件记下来啊,第一次鸦片战争什么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啊,多少个赔款条约,什么辛丑条约,赔款赔了多少银子,多枯燥啊。

      但我讲孙中山,讲他怎么从一个小小孩,怎么求学的过程,他的心路历程,那就很有意思。就是这样,讲“大”人的,人文嘛,所以我们的语文课是非常好玩的。

      我们的语文课是人文课,从一年级一直往上讲,非常好玩。我们有太多可讲了。这里面所对应的,我知道现在很多地方在做本土化对应,古波斯阶段对应我们什么阶段,古希腊对应什么阶段,因为斯坦纳讲的对应什么什么阶段,但我觉得这个事情可以模糊一点。

      我相信孔子的故事一年级也可以跟孩子讲,十二年级也可以跟孩子讲,只是讲法不同而已。只是讲一个人,你管他生活在公元两千多年前还是什么,那个时间对应什么阶段,这是很刻板的做法,不要拿那个时间的尺子去量,把那些定格在所谓的意识形态。

      这点国外很多的华德福老师经验非常丰富,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但是我们需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和空间,我们需要知道他们都是在西方的理性思维下成长起来的,难免会有点刻板的理性主义的烙印,这一点我们要好得多,中国人要灵活得多。什么叫“通古今之变”,要打通了。

      所以我们在讲我们的历史故事,要设计好,比如小学一到八年级,到八年级,相当于要讲当代史了,二十世纪,再往前推吧,还是按照这个时间顺序,比如三年级,讲圣经创世纪,讲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落入到人间,开始用自己的双手,来建造属于我们的家园。那我们当然也可以用我们的神话来对应,后来就慢慢慢慢走进历史,我们可以按照我们的时间来放,什么时候讲我们的春秋战国,什么时候讲秦汉、唐宋、明清。我们可讲的很多,只需要我们去摘就行了,无非是我们端一盘菜出来,原材料一点都不缺,那我们怎么去选择这个原材料,就是选择我们的这种“大”人的精神,彰显出来了,活出了“大”人的精神的历史人物,我们就可以把他拎出来了写,拎出来作为课程的重要人物,就这样一直讲到二十世纪。

      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历史课,包括地理课,很容易就可以完成了。这里没有说一定是怎么讲,就大概这个脉络,时间的脉络,这个精神的主线就是找“大”人,每个人都找你觉得相应的人就行,你可以讲范仲淹你也可以不讲范仲淹,没有人规定你讲什么,你也可以说王安石这个人了不得,而同时代的司马光,虽然写了《资治通鉴》,但是个迂腐的顽固的人,你也可以把这两个人做个对照,王安石是个一千多年前的了不起的改革家,你可以讲这个人的魅力,找他的诗词短文,多少事可做啊!

      我觉得老师们最受滋养的地方就是你的课堂,在那里你是饱满的,因为你就是导演,孩子们跟着你如痴如醉,首先你要感觉陶醉。你是舞台中心的那个人。

      因为我们学校也有这个状况,老师们讲培训的时候感觉很滋养,平时上课还是觉得蛮累,这个我觉得不太对,上课累的话有点问题啊,因为没人要求你牺牲,一个人消耗自己的生命能量去为了孩子甚至为了别人家的子,这个不应该啊,也不道德啊。

      我们要把语文课放宽了叫人文课,华德福教育大纲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一个框架,但他讲的是西方的一个人文的脉络,那我们的人文的脉络在哪里,做个区分是有必要的。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因为实际上在中国来讲170多年的一个大的背景,这次是西方现代文化跟我们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的一次碰撞,这个碰撞交融在一起时我们文化的主体性要确定,如果说普世价值,民主自由平等,这难道不好吗?但这个其实是一种模糊,我们要警惕,我刚才讲天赋人权,就如19世纪卢梭的社会契约论,18世纪的法国启蒙时代,他有他的普世性,但未必能解决今天的问题,民主政治未必能解决今天的问题。那我们要了解希腊的民主传统是什么,那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以前的历史治理国家治理天下的方法,因为我们现在的许多概念都是借鉴西方国家的概念,我们以前没有现在的这种国家的概念,以前也没有那么强调民族的概念,比如汉民族什么的概念,我们现在的话语系统都是五四之后开始受西方的影响,这个影响有点大。

      人心跟天心的对应就是自觉、觉悟。我们当家做主,就是让这个天心来做“主”,“体”呢,就是“道法自然”,天地这么大,人呢,就只是浩瀚的天地宇宙里的一粒尘埃啊。这时候要知道自己不够厉害,不要太把自己太当回事,经常要嘲笑自己一下,给别人一点空间,这个很重要,如果只有前面的那就沦落为狂才一路。每个人都应该有自信,但不能成为一个狂妄的人,如果用两个字来说,前一个就是德,天道在人性上的显现就是德,道德道德,后面那个就是说把自己看做宇宙万物中的一份子而已,这真正就是道德的一部分,所以这就这么简单。我们如果有这样一个体会的话,我们在我们的教学中就像做菜,中国人做菜就是五味调和。治大国如烹小鲜。合适了就好,看自己怎么去运用。

关于课堂管理:

      我对男孩子蛮严厉的。男孩子需要有点阳刚之气。女孩子要温柔啊,男女是有区别的。但是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基本都娇生惯养。我们班级里24个孩子有19个都是住在村子里,我们每天早上6点半让孩子们起来跑步。有个别孩子说跑不动。我说必须跑,要不然不许上学。这跟课堂学习同样重要,如果你要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男人的话。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更要把这个性别的特质给区分开来,需要让他们有力量。小时候都是小孩子没关系,慢慢的培养。

      孩子会对我咬牙切齿的,恨死我了,但我不是来讨孩子欢喜的。

      但是老师只能承担你能承担的。以前我总把自己当成私塾先生,什么都要管,总觉得孩子就像自己儿子似的。但是现在想来,孩子的第一责任者是爸爸妈妈,老师不能过界。跟家长可以偶尔调侃下。但我做我该做的。但如果分歧太大的话,那可以把孩子转走。

      课堂管理,国外的华德福老师会讲时间的控制,一个流,一个秩序,蛮强调,我觉得很好,但是我在做的过程中,没有那么严格去执行,有时候孩子可以有点闹哄哄,只要他们还是跟着你在走的状态下,就允许。所以关键是在于你的上课的内容,是不是有吸引力,你就是导演,孩子稀里糊涂的,就下课了,两个小时就过去了。所以我的课堂,还好,后来BEN 他们也说,你的课堂别人也学不来。这个需要老师要有能量,要罩得住,你就带着他们转。如果你那么多时间去强调,的确有点分散精力,耗能量,会搞得自己有点不耐烦,会有点冒火,我相信是这样。但是反过来想想,我们是不是把那样的课堂当做一个非常美好理想的课堂来追求呢,也许这样的有秩序的理想的课堂,不是那么的去强调。

如何更好的去理解人智学的理论跟中国传统的文化的关系:

      斯坦纳这个人很了不起,他的《人的研究》的序言里,第一次在斯图加特备课前面有个发言,我觉得非常精彩,他说我们办这个学校就是一个典范,是一个社会改良,我们从学校入手,做出一个典范,人与人的合作,我们办这个教育实质上是文化的一个改造、建设的一部分,什么文化呢?就是自觉之文化。但他那个演讲是对应当时的时局,我们知道德国是当时西方列强里很重要的一个国家,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很快他又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看到科技文明可能产生巨大的灾难,相对于冷兵器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伤亡那么巨大,所以他就呼吁,他说我们一定要从我们的现代文明中反省,所以他就给王室写信,到处演讲,想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但是当时那些人都不为所动,后来那个烟厂老板找到他,说我们办一所学校吧。他的目的是要推动一种人类的觉醒。

      但他选择的语言、叙述方式来讲是试图用一种比较理性的方式来讲。所以他的人智学又称为精神科学,灵性科学,讲科学是一种概念,实质上是一种超验的经验,就是不可能在实验室复制的经验。做这个工作的时候,如果你没有那种经验的时候你听他那些话就会觉得,怎么这么复杂,他到底在说什么。所以我们在看这些他的话语的时候,我们做一个参考就可以了,因为任何言语出来,他只是对一个东西的描述,是指向月亮的手指,这个手指头并不重要。他是做一个指引者,他在指着那个月亮说:注意往那里看哦!他用人智学这个手指头指向月亮,但我们的注意点不要在他的手指头上面,要在他指的的那个去处。当然他的这套叙述方式我们可以去了解,但不要陷在那里,他这套叙述方式针对当时西方人的那时的根器,那个习惯,当然跟我们现代的中国人的根器,也有点相近,但我们要相信我们是更大的根器。我们可以跳脱这个理性的语言。

      华德福讲教育即疗愈。教育是培养健康的人。这个太好了,所以中国以前读书人都要学点医的。你看我们也是这样做,都要学点医。而我们就算没有学医但总有几个中医朋友,他们会教你什么时候该吃些什么东西,这些中医的思想观念你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这些是我们可以去了解的。

为什么南山接下来的师资养成计划想要一半的时间学习华德福,一半的时间想要学些我们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我们大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些欠缺,所以需要去学习。

      学习传统文化不是学习知识,当然也会用一些文本。关键是需要把里面的这些脉络理清楚,有点就像是人智学的作用一样,因为人智学的学习是针对老师的个人成长,所以师训时会蛮多时间学习人智学,但大家总觉得学了很多但不是马上能用上,不是很容易消化,所以可以用别的一些。所以不光是老师在讲,我们也可以去游历啊,中国以前就是有很多游学的习惯。重师道,易经、中医、武学。我们不是学习技法,而是去找到一些已经通了的老师,去做一些横向的了解,可以去打开自己,那是不是很有趣呢?

      我早年接触过的一位中央科学院院士,也是位数学教授,我那时请他讲过几次课。他就讲中华文化四大支柱《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华严经》。他不是学知识,而是打开生命的一扇门,同时在教学里也可以运用,当然不是跟孩子讲这些。而高中生就可以请老师讲。那就不会学《弟子规》了,有那么多好的可以学啊!蒙学材料里如《三字经》啊《千字文》啊《声律启蒙》等,都非常好。

如何教孩子书法?

      中国是书画同源,书法即画法。怎么把写字的方法用在国画上?中国人很有意思,琴棋书画,古时候的人都会一些。读书人其实也是修行的法。

      你看诸葛亮空城计,也是个法,外国人就很奇怪,两军对战,你在弹琴做什么?其实是通过器物来传达心的艺术,其实是心与心的对话。中国人是心物一炉,通过这个物来见你的心。所以书法是心性艺术,是通过这支笔来收摄你的身心。

      毛笔,这么柔软的笔锋, 在那么柔软的纸上,这个作用力,你时时的关注,水的控制程度要合适,是需要你聚精会神的,这里面你的笔线怎么走,这是我们要关注的,所以不是写字写漂亮。

      书法不是关注是否黑色,墨汁跟宣纸上的作用,那种笔迹,晕开,要体会那个东西,不光是画个线条,也是种造型艺术。国外老师不理解,这里有文化差异。

      我跟王林海老师学习书法,每天两个小时画线条,横线直线,画中锋,笔线的感觉,转笔,笔锋会散,然后又裹住,体会那种感觉,练三个月的基本功。

      书法课,让孩子站着练习画线。站直了。拿笔的时候所有的关节要放松。其实写书法的时候是不累的。

      所有的关注点是笔锋和宣纸的关系。所有关节要放松。

      所以一天为什么要坚持练两个小时,你练着练着有时候有时候会紧,会痛,痛就是不通呀,再练下去就不会痛了,就通了。跟中医一样。

      孩子也是,要养成这个习惯。第一天开始,就让他站着写,不能趴着坐着。膝盖可以微曲。笔拿直,垂直下落,轻拿笔。等孩子都准备好了,再发笔,如果做不好,把笔收回来,等孩子准备好了再重新给他。

      先画横线竖线,波浪线,抛物线。可以跟主课老师讨论。画些线条。

      笔它自己有个重量在上面, 什么叫入木三分,笔的自重,脚下传上来的力度,在走,身体很自然的晃动。画了线条后就写篆书,用中锋写。楷书有提按法,笔线有粗细变化。学过楷书的老师篆书就很容易写了。篆书之后再写隶书,从圆开始变方。隶书很重要,讲汉代的文化文明,开始张扬起来。这是我们的心性艺术。所以我们中国人的绘画也好,书法也好,都是调节人的身心。

      画线条感觉枯燥了不好玩了,就给他们写字,让他们有兴趣,第一幅作品可以写“天地玄黄”,可以把学生的作品裱起来,让他们有成就感。还要教他们写名字。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