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亲子天下:李岳霞:好老师的提问与讨论,戒掉学生“皮毛式”阅读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19 10:33:01

摘要:“思考、提问、讨论”该如何融入教学,才能增进孩子的阅读理解,同时提升学业能力?

      过去老师回馈给学生的方法,就是努力将自己个人的阅读心得与收获全部说出来,期待学生能够吸收。然而根据课后评量的结果,发现整堂课都使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差。

      自从学校导入“学习共同体”后,不少老师被“教室气氛变得更活络,学生上课更主动”所打动。但过了新鲜期后,也有老师质疑课堂讨论带来的实际效益,毕竟带讨论的时间成本高,学生成绩没有进步反而下滑时,“思考、提问、讨论”该如何融入教学,才能增进孩子的阅读理解,同时提升学业能力?

哪些讨论有助理解?

扣住文章内容讨论最有功效

      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团队在二〇〇九年发表了一项针对“文本讨论”的后设研究,将一般课室熟悉的文本讨论分成三类:

      第一种是“扣住文本”讨论(efferent discussion),亦即文章的内容是讨论的重点,学生只能针对文本里出现的词句和图片进行讨论、辩证、厘清“这篇文章或这段文字说了什么?”而不是谈他们对文本的感觉。

      第二种是“感觉延伸”讨论(expressive discussion),这是课室里最常见的讨论形式,主要的提问是:“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这段文字让你联想到什么?”

      第三种是“批判分析”讨论(critical analytic),讨论的用意是辩证想法,学生来回推敲文本,谈论作者、文章探讨的议题,比较读过的类似主题或文本(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和《鲁宾逊漂流记》)。这种讨论最有利培养论证能力。

      结果意外发现,最能促进“阅读理解”的方法是“扣住文本”的讨论。

      但课堂上,这种讨论反而较少,多数老师倾向询问学生的感受,要求他们思考文章与生活的关联,但若学生对文本的了解、掌握不够,做这些延伸练习恐怕也是白费力气。扣住文本的讨论能确保学生理解自己的阅读,唯有理解才能思考自己真正的感受或运用所读的内容。

      研究也发现,扣住文本的讨论对于程度普通与中下学生的益处最高,也是缩短班上高、低成就学生阅读理解差距的关键。但这不表示这种讨论只适用于中、后段生,老师要能让阅读能力不同的学生一起讨论,精熟型学生能藉由他人的提问,组织自己的想法;而弱势型学生也能进入状况,了解大家在讨论什么。

老师可以怎么开始?

三个方法,不让讨论失焦

方法1:揪同事一起先模拟

      许多老师因为求学时欠缺提问、讨论的经验,不知从何开始。犹他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洁妮斯.多尔(Janice A. Dole)建议,老师可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其他老师组小组练习讨论,可以针对课文的文本、补充教材或专题做扣住文本与批判思考讨论,体验“讨论是什么感觉,怎么进行?”才能了解实际操作的状况,更同理学生的感受。

方法2:营造能安心发言的氛围

      老师要清楚让孩子知道合宜的发言与聆听规则是什么。很多中学生对于在全班面前发言有心理障碍,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来发表自己的想法,却有可能因为老师不经意的评语或同学的讪笑,而受挫不愿再尝试。因此老师要能接纳不同的观点、避免情绪性的评语(如:连这都想不出来吗?)多多聆听。若班上内向的学生居多,可先进行小组讨论建立学生信心,再进行全班共同讨论。老师的示范和处理会引导学生形成更积极、友善的讨论风气。

方法3:随时协助孩子澄清但不主导

      美国国家教学中心(Center on Instruction)的研究发现,有组织且聚焦的讨论都具备以下条件:

  • 对主题概念有持续的讨论、提问和继续追问,会比一来一往的“快问快答”更能增进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提问澄清”是极重要的教学策略,但一般老师往往以为只要有提问,就能帮助学生澄清概念,其实这是极大的误解。老师的提问若全部根据文章顺序,且只提问表层讯息(如:日本松下的创办人是谁?他被称为什么?),尽管问答之间没有冷场,上完课后,学生往往会迷惑“这课的重点是什么”,也不能提升学生既有的理解。

  • 精选能激发讨论的文本,要能让人提出有迹可循的推论,文本处理的议题要能提供多重观点与诠释。

  • 问题的设计是可探索、可讨论或有搭建学习鹰架的。老师可利用找一找(特别、重要讯息)、说出主要的(统整概念)、为什么(解释表层讯息)、想一想(分析深层讯息),以及你认为(提出看法并举证说明)等阅读策略来设计问题。除了用说的,老师还可以根据同学画出来的概念脉络图,了解学生理解的层次。

  • 对话的内容应该要聚焦在学生的思考历程:所提出的结论是如何形成的,或解释为何论点是合理的,甚至调整原先的结论、修正对文本事件或内容的解读。此外,老师要逐步把思考的责任分担给学生,如果老师包下所有的发问,不管那些问题再好、再有深度,只有老师自己练习到“思考”而已,学生没有练习到如何自己想出问题与提问。

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妙招,程度不同孩子都能参与

招式1:用专题方式提供难易程度书籍

      当班上孩子阅读程度不一,老师可为同一个专题(语文、非语文科皆可)提供不同程度的文本,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撷取信息、理解概念,譬如为还无法读《西游记》原典的学生慎选近代白话文版本,让全班还是能一起讨论小说的内容和概念。

招式2: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思考过程

      老师可利用电子白板,边读边写下自己阅读的疑问、联想和思考历程;顺带示范如何从文章找主要讯息的阅读策略。美国密西根三火中学的八年级科学老师更进一步请学生在笔记本上划中线,左栏写下阅读时觉得重要的信息,右栏则记录对于这个重点的理解、疑问或连结。这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要主动做些什么,这样的纪录也有助于后续的分组讨论,学生思考过会更有信心发言。

(本文转自亲子天下微信公众号⌈cn-parenting⌋)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