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林间:“国学”概念批判

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10-19 10:04:27

      近年来兴起所谓“国学热”。对“国学”概念,应进行具体的、历史的、逻辑的批判分析。这里所用的“批判”并非贬义,而是披览、批评、评判、评析之意。 

一、“国学”是个历史性概念

      所谓“国学”,是针对“西学”而来的概念,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背景下的产物。清末“国学”出场,有着强烈的民族主义诉求,含有“复汉排满”之意,并通过“中”、“西”划界,拒斥作为“体”的西学,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根据1922年章太炎在上海讲学记录整理而成的《国学概论》,他把国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国学的本体,分经史、经典、历史;第二部分是治国学的方法,分辨书籍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辨文学应用等,归纳起来就是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整理国故”运动中,就是用西学的眼界和方式来整理中国古代的典籍。

      从学术形态的转换来看,“国学”实际上扮演了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演进的角色,是旧学问向新学术过渡、中学向西学看齐的中介形式。20世纪20年代,清华国学研究院成为国学研究的重镇。后来,在很长时间里,“国学”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1年以后,以“重读经典”为标志,在社会层面出现“国学热”。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重新树起了研究国学的大旗,力图打破按西方模式的分科研究,恢复传统的整体性研究。 

      2009年11月1日,清华国学研究院重新成立,院长陈来指出,国学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嬗变:第一阶段的“国学”是政治观念而不是学术观念,延续着清代的考据学传统,也加入了部分近代意识;第二阶段的“国学”是文化意义而不是政治意义,强调科学方法,出现了疑古思潮,以“整理国故”运动为代表;第三阶段的“国学”越来越成为学术概念,以老清华国学研究院为突出代表,与世界学术接轨,是汉学化的国学研究。这是“新国学”运动最有代表性乃至最后的环节。

      “国学”本来是个历史性概念,当今研究“国学”,已不可能仅用传统的研究方法,而应贯注现代研究方法,要以“中国主体,世界眼光”突出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建构。

二、“国学”概念具有含混性

      “国学”概念有一定的含混性、模糊性、笼统性,按传统的分类,包含经、史、子、集;按西方学术的分类,则包含文学、历史、哲学等,需要加入很多解释。“国学”翻译成英文还是用Chinese Classics,即中国古典研究。

      钱穆在《国学概论》序言中说:“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断。”

      陈独秀曾说,“国学”这个词,“就是再审订一百年也未必能得到明确的观念,因为‘国学’本是含混糊涂不成一个名词”。

      “国学”概念不可避免地与中国文学、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缠绕在一起,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三、“国学”概念具有局限性 

      “国学”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有一定的民族自大的成分。我们所号称的“国学”只不过是“中国学”的一部分。世界上有一百多个国家,中国只是其中的一个。“中国学”是研究有关中国问题的综合性学科,包括古代中国学、近代中国学和当代中国学。通常认为的“国学”只是研究中国古代经典的学问,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蔡尚思在《中国学术大纲》中说:“国是一国,学书学术,国学便是一国的学术。”

      李学勤说:“‘国学’这个词,有很多含义,其中一个重要的含义,是相对于晚清以后大量涌入中国的‘西学’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国学有点像外国人说的‘汉学’,汉学就是中国的学问,它不只代表汉民族的文化,而是代表整个中国文化。”

      既然中国有“国学”,别的国家就没有“国学”吗?例如韩国就有“国学振兴院”和“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四、对“国学”概念的质疑 

      104岁高龄的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说,他不喜欢用“国学”两个字,因为任何国家都可以用“国学”,而主张用“华夏文化”;复兴华夏文化,不是文化复古,而是文化更新,不是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而是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泽华在《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一文中也提出了尖锐的质问。

      在当今,有必要把“国学”概念放大和突出吗?“国学”能够作为学科成立吗?其实,完全可以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涵括。“国学”是归于“中国学”和“文化学”之下的概念。“国学院”不如叫“中国文化学院”。这样,才有利于与世界其他国家学术界进行对话和交流。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