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中国教育报: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呼吁:留住语文教育的“根”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4-12-11 10:57:48

摘要:万物都有“根”,“根”在其中起决定作用。于树泉老师的话再次唤起人们对语文教育本真的思考。语文教育应该教会学生什么,并能使之终身从中汲取营养?答案显然不是单纯的词语、诗词和古文的死记硬背,更不是将其作为应试的工具,从而忽略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寻找语文教育的“根”,对于广大语文教师而言,就是要重新审视课堂和教学,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主动发掘语文之美,帮助学生获得终身受益的精神财富。

      血肉丰满、魅力无限的语文被掰开揉碎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下降了。

  “初中3年,师生扎在中考圈定的6本教科书的1000个词语、22首诗词、18篇古文之中。老师不厌其烦、不厌其详地掰开揉碎了去讲解,教来教去,本该血肉丰满、魅力无限的语文变得瘦骨嶙峋。更为严重的是,初中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语文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却下降了。我们要留住语文教育的‘根’。”

  日前,在北京市组织的名著阅读现场会上,中国人民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的这番发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

  于树泉说的语文教育的“根”,是指读书。在他看来,孩子们现在读的“教科书”与“书”不能画等号。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生理解剖”的方式肢解文本,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仅仅作为“仓储式”的简单积累手段。再加上目前符号化、技术化、标准化的教学和考核,日甚一日地消解着语文学科所特有的情感和魅力。

  他说,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水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而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课标》中说:“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在他看来,不是《课标》没做要求,而是我们有所忽略;不是《课标》没说到,而是我们没做到,以致陷在教科书里,不能自拔。

  于树泉举例说,前几年,自己从高三“降”到初一教语文,引领学生读教科书之外的书,结果遭到家长反对,家长担心会影响孩子的中考成绩。校长出面做工作,自己才能留在初中。“事实证明,读课外的书并没有影响孩子的成绩,相反,他们的成绩上去了。”

  “现在,有人不加选择地给学生推荐一些成人读起来都相当难的经典作品,学生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于树泉建议说,要考虑经典,又不限于经典,同时兼顾其他优秀作品。

  他希望孩子们通过读书,能提高对假恶丑的抵抗力,对真善美的欣赏力,从而能离庸俗远一点,和高雅近一点;离浮躁远一点,和宁静近一点;离邪恶远一点,和善良近一点;离网络泥潭远一点,和古今中外的智者贤达近一点,进而培养高雅情趣、健朗精神、书卷气质、家国情怀。

原文链接:http://jijiao.jyb.cn/xw/201412/t20141204_606376.html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