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亲近母语

首页 > 首页资讯

点灯人教育:李庆明:通往天堂之路——文化阅读:观念与行动

作者:管理员  发表时间:2014-12-11 09:33:24

摘要:关于作者:李庆明,江苏南通人,民盟成员,江苏省特级教师,中央教科所高级访问学者,师从著名教育理论家朱小蔓教授。现任宁波滨海教育集团校长。

天赐神粮

      我是读圣经的,所以我脑子里经常会浮现天堂的形象,经常在想象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天堂赐给我们的粮食是什么?直到我看到伟大的作家博尔赫斯的一句话之后(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我才恍然大悟。天堂其实就是图书馆,天堂赐予天使的神粮就是书籍。

俄罗斯见闻

      某年九月,我随同朱小蔓老师和其他的一些中央教科所的专家一行到俄罗斯去,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的宗教信仰的氛围的国度。我们在俄罗斯十多天,跑的基本上都是学校,在俄罗斯的这些许许多多的学校,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学,带给我同样的震撼,这是个真正的书香国家,是一个非功利的,超越贫困的束缚和压抑,能坦然地走出来去读书的民族。俄罗斯青年认为作家是一种崇高的职业,尽管作家可能贫苦,但却愿意充当未来生活的编织者。 

      这个国家是诞生了许许多多世界级的伟大的文学家的国家,有些我喊不出名字。这个小小的联邦共和国,曾经走出一个震惊世界的人物,那就是列宁;同样也走出一个在世界不朽的,一个伟大的作家托尔斯泰,我非常有幸手摸着托尔斯泰坐过椅子,分享这份荣光。我们步行在街头,随处都可以看到书摊,我们去学校,看他们一节文学课,文学和语言是分开来的,不像我们是综合的。

      俄罗斯尽管风云变换,但是他们一直没有丢弃经典阅读,文学阅读的传统,50年代就要求孩子们读大量的作品,几乎把俄罗斯的名家都囊括在里面,我想在我们中国这是很难想象的。

文化阅读

      我们所倡导的阅读我称之为“文化阅读”,我们学校就是用这样一种“文化阅读”来支撑它的阅读文化建设。现在有各种各样的阅读理念,像亲近母语的理念,像快乐阅读的理念,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阅读理念,我觉得都是经过认认真真思索的,都有他们自成一说的理由。我提出这样的文化阅读,而且这几年来,一直在从事文化阅读这样一个工程或者行动,那是因为我认为,我们中国在走向现代,在快速地走向现代文明的这样一个让人已经感到眼花缭乱,让人感到有点无所事从的进程中。我觉得我们关注这样的文化,包括关注文化阅读,是有它的理由,是有它的根据的。为什么我要放到这样一个现在文明、现代进化中里面来说我们这样一个文化阅读呢?现代化的进程,我想每一个人甚至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得到。我曾在崇明岛一个很贫困的乡村小学做了四年实验,然后从一个贫困的乡村学校一下子到了一个突然发达起来的新兴的现代化气息很浓的都市,就更加感受到,我们应该对现代化、现代文明比较准确的、理性的定位。

      文化传达的是比知识和技术更重要、更生机勃勃也更影响深远的价值皈依、终极目的、执着信念与博大智慧,也就是自古以来人们痛苦寻觅的那个“道”,那个人们在其中得以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这是文化的最内在方面,也即它的哲学意蕴。文化的危机,就是“道”的失落,精神家园的失落。它带来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它令人拥有知识但失去灵魂、掌握技艺但缺少情怀。胡塞尔提出的科技社会的“意义问题”,韦伯提出的工具理性统制和价值理性失落的问题,福科提出的“人之死”问题,斯宾格勒提出的文化和文明誓不两立、缺少文化内涵的西方文明已成一具僵尸的问题,等等,都向我们警示:文化危机是所有的人类危机中最可怕的危机,它会导致人类精神世界的坍塌. 

      阅读需要文化的秘密正在于此。文化阅读就是这样一种阅读:它重视在阅读中灌注一种积极的精神生命,高度重视价值引领、信念(仰)认同、终极关怀和智慧追求。文化阅读是一种充满审美精神的阅读,涉及审美感受、情感体验、自由想象、心灵沉思、德性精神陶冶、言语情意表达等方面相交织融合的复杂心理活动。它以更卓越的象征和隐喻方式建立起一个超越世俗的永恒的、完美的世界。

文明和文化

      文明和文化是不一样的,如果用德国的一个历史学家哲学家打了个比方来解释文化和文明的差异的话,那么文化可以说是一个灵魂性的东西,而文明只是一种身体。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是这样说的“文明是文化的躯壳,而文化是文明的灵魂。”西方世界在顺利地完成他的文明进程,它就开始没落。为什么?因为它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它丢失了这个灵魂,它丢失了文化,它变得没有文化了。所以斯宾格勒说“缺失了文化的西方文明,只是一具僵尸”。他呼吁要寻找那种失落的文化精神,失去的那种魂魄。我是比较认同这句话的。前年我们学校开文化论坛的时候,哲学家陈家琪先生到我们学校来,他也讲文明和文化的这样个关系。我很高兴,他还表扬了我,说我这个说的正确。他也是这样一个观点,其实按照我们这样一个理解,文化就是一种精神的家园,就是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它比文明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知识、技术、制度等等,它带来高效利,带来物质财富的激增,带来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它还在继续改变着我们,比如说电脑,比如说信息技术,它还在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命运。但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比它更重要的文化,那就是我们必须苦苦寻觅着一种价值性的东西,那种意义性的东西。我理解的文化就是关注到学校的器物、制度等等中的一种灵魂,一种精神性的东西。没有这样的东西,你再现代化的设施,你再现代化的技术,你再丰富的知识,你掌握了再先进的技术,那么你仍然是没有操守的,没有情怀的,没有价值的,没有家园感的。 

      我觉得我们现代文明带来这样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呼吁文化的自觉,我们需要呼吁文化的回归,这是我们提出文化阅读的基本点。

阅读

      我认为任何时期都有阅读,你不要求孩子阅读,实际上他也会阅读。阅读是人的一种天性,是人的一种学习的本能,他只要识几个字,他就会阅读。更何况,我们阅读从来没有单纯的阅读。总是有图画、形象、甚至躯体行动连接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天生就是一个阅读者,但是我们不是一个天生的文化阅读者。我们有这个文化的本性,但是我们在流行信息爆炸、信息激增、技术统治这样一个现代社会,我们的阅读可能变成一种一般的看和听,而没有文化的内涵。因而也不可能借助阅读来建造一个完美的精神世界。为此我有一个很深的担忧,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文化阅读缺失的时代。在这一点上,西方人其实并不像斯宾格勒说的那样忽略文化。因为我知道,文化学,文化哲学都是西方人率先提出来的,说明他们非常关注文化,文化定义现在都已经达到上千种了。而在阅读方面,他们也是非常重视文化的阅读,特别是文学的阅读。

史、诗、思

      这个文化阅读的理念,可以从三个维度上来加以概括和提炼,那就是文化阅读的史、诗、思。这三者的关系,我在这里不具体阐述,但是他们实际上是有区别,又是有内在联系的。而且可能在排位的先后上有不同的,要看我们最缺什么,我们就可以凸现什么。在我看来,阅读文化的史、诗、思,都是我们所缺乏的。只有抓住这三个根本的东西,我们阅读才可能是文化的阅读。

      我所说的文化阅读的“史”,主要指的就是走进今天;我所说的文化阅读的“诗”,主要突出的是阅读中的情趣的培养,情调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或者说突出的就是一种情;我所说的文化阅读的“思”,主要的含义我们的阅读应该启迪儿童的智慧,函育儿童的思想,让他变得聪慧起来,让他变得有批判力,有鉴赏力,有洞察力,有思考力。那么走进经典,这是一个常说常新的话题,现在还没有定论。

文化阅读的史韵:走进经典

      我们现在围绕更多的“读经”的问题,这种争议更加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最近在读一本书,关于“读经”的学术报告,读经是启蒙还是蒙昧?我现在还拿不准,这个读经怎么看待?读经不一定是读经典,我赞成走进经典,为什么?我还是要说,我们中国从上个世纪初,甚至在19世纪末就开始的这个现代文明的进程是有问题的。它在文化上的表现,包括在语文教育上的表现就是拒绝经典。我一直在很多场合都毫不保留地抨击白话文运动,我认为白话文运动以及带来的变革对我们的母语,对我们的母语经典是灾难性的。有多少学者,多少作家,多少语文工作者都不约而同地要拒绝经典,走向现代的话语世界。我作为一个观点提出来,希望激发大家的思考,我们的现代化进程有点问题。现代化有各种模式,有理性的现代化,有浮躁的现代化,靠那种欲望的极度地膨来实现的现代文明。比如说意大利、西班牙,你们看这最早的文明的发祥地,已经很早地就衰弱了。为什么?我们去思考这里有文化的问题在里面。中国的现代化还没有看到它最后的成就,最后的结局。但是我认为我们应该敲响这个警钟,不要忽略传统的文化和经典。只有走进经典,只有引领我们的孩子去阅读经典,当然不局限于中国的经典,才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去倾听悠远的历史回声,去接通已经割断的文化血脉。继而恢复我们值得我们自豪的那种丰饶而不朽的精神生命。

      与俄罗斯相比,中国所欠缺的太多了。你看看中国的大学生,中国的科学家,他们有多少文学修养?我们就说经典和非经典,它们的差异真的是很大。我们现在的孩子喜欢写童话的,其实现在很多人写的不是童话,他已经模糊了童话和幻想小说之间的差异了。《哈利·波特》是童话吗?肯定不是。现在流行的更多的是幻想小说,或者是半幻想的小说。童话,安徒生的童话,格林的童话,它之所以是童话,因为它有着对真善美的颂赞,它关注的是人的善的一面。而幻想小说给人带来的是更现代的,它更多呈现的是恶的一面,它当然也可以有批判的一面,它具有颠破现实、撕破现实的意味。像美国,在走后现代的国家,还在关注经典,太值得我们思索了。我们学校搞童话文化节,作家张家骅和汤素兰来到我们学校。我们学校是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在中学我们也搞童话节。你们可以想象,在中学搞童话节会给那些从没搞过童话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感觉。实际上童话作为一种文化样式,它是一种文化,而不只是一种文体,它传递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所以它是一种经典。

      当然,我们不拒绝当代阅读。对于现在盛行的比如于丹的《论语》、《庄子》的这种解读,这是一种通俗的解读,我不太喜欢这种太流行的解读。如果说她是让大家去了解,用一种通俗的方式去了解传统文化,我还是比较钦佩的。当年路德在传教的时候,他也用一种通俗的方式来解读圣经,但是他是用一种非常严肃的方式来通俗的解读,他会让人更加理解圣经的这种博大的精神。当代阅读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学校的阅读策略取决于深圳这个环境,也是从当代阅读入手的。

文化阅读的诗意:情为纽带

      我认为文化阅读的诗意是要注重感情的,没有感情就没有文化的内涵。现代人太冷漠,太矫情,也有感情,但真的感情和假的感情让人看不懂,让人区别不开来。现在人不太容易被感动,这是一个国民的心理问题。但是我想这种冷漠是从儿童时代培养的。我们有太多的这样一种理智化教育,工具化的教育。我反对语文回归工具性,我反对离开感情,离开文化,离开人文性的这种教育,只剩下躯壳。我非常赞同要在文化阅读中,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要非常重视情趣的培育,情操的陶冶,情趣的濡染。把我们这种情感的纽带贯穿在我们阅读的始终。否则的话,你可以给孩子们看很多的书,看很多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不能起到精神奠基的作用,不能起到做有根的人的作用。情感在人性中是具有本体性的,具有在先的意义,就是说首先是情感而不是首先是理性,那才是人性的秘密所在。所以你要通过阅读来陶冶人性,陶冶性灵。我认为一定要抓住这个纽带,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它的作用是理性无法比拟的,它具有生存的作用,没感情人怎么生存?情感具有驱动的功能,情感具有濡染的功能,情感具有启迪智慧的功能,情感本身具有认知性,情感具有辐射的功能。我认为,你要通过文化阅读让孩子回归精神的家园,其实就是捡回这个纽带,我们曾经失落的这个纽带——情感。当然,文化阅读重视情感不等于忽略智慧。

文化阅读的冥思:启迪智慧

      智慧包含智力,但决不局限于智力,也决不局限于逻辑智慧,真正的智慧是慧根的开启,思想的升华,悟性(一种直觉)的形成。智慧使人变得有洞察力,想象力,有批判精神,有创造精神。少儿童年阶段,是潜在智慧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童是富于智慧潜能的,他们的思想,闪烁着智慧,蕴藏着理想,儿童潜在的直觉在外界有利因素的碰撞下,迸发出直觉思维的火花,儿童的可能能力如果不在这时发展,不被唤醒,就难以再发展了,最后便像灿烂的火花得不到氧的供给而泯灭。因此,要潜心启迪智慧,充分激活儿童的智慧潜能,使儿童以最佳的情绪状态,带着与日俱增的主体意识,投入阅读过程,使自身的智慧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伸展.

 注:本文转自亲近母语点灯人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号:qjmyddr)

当前文章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