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25 11:31:39
我出生在北京海淀区,住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院子里,我的父母在那里任教,当时能考上理工附中,是我们这片孩子心中最大的愿望,这个学校给了我很多。
当时,学校的学习气氛很浓,虽然有时候压力挺大的,但现在回头看,我们养成了有韧性、有承受力,特别是对挫败感有承受力的这样一种学习的精神,这在我此后的求学和职业生涯当中,成为我克服困难的内在的动力。
从初中到高中的6年我都是在理工附中,八十年代,中国社会风气开始比较开放,各种各样的名著都能够进入市场。当时除了完成在学校的学习和功课,我还看了大量的课外书,像尼采、萨特、叔本华等等,其实当时都看不懂,但是那种学习的氛围是这样的,同学之间一见面都讨论“你们对叔本华的‘人生没有意义’是怎么看待的?”这样的问题。
虽然当时学习压力特别大,但读课外书成为了我们学生当中的一个风气,这与我当时选择文科有很大的关系。但也让我学会了阅读、学会理解、学会写作,这种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非常愉快的,所以我鼓励大家能够多一点课外阅读,拓展自己的思维。
几个星期之前,我接到了我们的体育老师徐勋老师的电话。
他说,他要退休了,想在退休之前把我这个当年的学生请回到母校来。
我说,徐老师您都要退休了?
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
我们上初一的时候,是1980年,徐老师对学生特别仁慈,“你们觉得跑1500米特别累吧,那就先跑800米,热身一下吧。”我们和他没大没小的,下了课吊在他的膀子上,高兴!现在回想起那时候他也就20岁出头,还是小鲜肉呢。
从理工附中毕业的时候,我是以文科班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外国学大学的英美文学专业,也是当年考入北外里,北京分数最高的一位。当你所学、所积累的能够为社会、为自己城市做点什么的时候,那是非常有自豪感的一件事情。
在理工附中的时候,我们就非常重视英语的学习。语言不可能一蹴而就,语言是靠每天来积累的。每一点的阅读,每一点的听力训练,每一次的沟通都非常地重要,它就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的一个过程。
我当时的老师是李育民老师,我们的课堂是非常有火药味的,我们常常和老师争论,这个词、这个语法是不是一定只有这一种解释的方式,课堂非常地活跃。
所以我想从那个时候开始,一贯的语言积累对我后来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学一门外语是非常好的,能够为你打开另外一个世界,能够无障碍的进行一种深度的交流,希望大家把外语学好。
留学的时候,我认识到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对历史要做多维度的了解。
因为我们成长的环境,特别是我成长的青少年的时代,关于历史的讲述是非常单一和刻板的,有时并没有展现历史的全貌,这影响了对事物的判断。
我特别感谢我当时的历史老师,任一林老师。他当时在上课的时候除了讲书本上的东西,还讲了大量的其他的历史事实,他的阅读量非常的广泛,所以听他讲课,听得特别入神,而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学校60周年的时候,我和我们班上的同学都回来了,任一林老师也回来了,他拿出一张我高三在他的课堂上做的一个历史作业,他居然保留着,纸张相当的整洁,虽然发黄但平整的像全新一样。这样一位心里有学生的老师,他是以深厚的情感和真正的投入在教课,所以我们和他的感情也不一样。
所谓真才实学,我认为不要满足于被灌输的单一的理念,不要以单一的理念对这个世界做简单的道德评判,而应该去了解不同角度的视角。
表达是人重要的能力,不仅仅是当你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去做申奥陈述的时候才是一种表达。
其实表达就是你学习的一个过程,当你能够表达出来,当你能够像小老师一样跟大家表述出整个对这个单元的理解的时候,你一定是理解得非常的深入的,所以表达是一种加深学习和提高学习效率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我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是很容易比较极端地去看待这个世界的好和坏、美与丑。真正在社会上的时候,你会对背景进行复杂的判断和梳理。但在学校的时候,我们喜欢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时的我们比较性急。
但是在年轻的时候,有一种非常可贵的道德勇气。对美与丑有一种更直接的情感。进入社会后,应该保留自己身上的一点学生气,不要让社会的磨砺使你失去棱角,变成一个随波逐流、没有自己独立观点的人,要珍惜自己的梦想,也许在年轻的时候除了梦想你什么都没有,但是它是无价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