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点灯人教育 发表时间:2015-09-23 13:56:45
做科研要会提出问题
朱老师,作为一名一线老师,我一直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件“高大上”的事情,离我们太遥远。后来我看见您说的一句话:要做一个科研型的教师。您说,教育科研是中小学教师成才的必由之路,也是成就一名教育家的必由之路。但我发现,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实在挤不出多少时间做研究,读书也很难带着问题去阅读,写作也只是写写日记与感想,好像离科研型教师越来越远了。我究竟该怎么办呢?一线老师究竟怎样做教育科研呢?
许多老师与你一样,往往把教育科学研究视为非常神圣、非常神秘、非常困难的事,认为那是专家、教授们的“行当”。
其实,教育科研远远不像你想象的那么复杂。教育科学研究不是学者的专利,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因为最贴近教育实际、最贴近学生生活的正是中小学教育第一线的老师们。
苏霍姆林斯基是我最崇敬的教育家之一。一生中写了40多本书,600多篇论文,10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和短篇小说。
35年的教育生涯里,都没有脱离过教育教学的第一线。没有很高的学历,18岁当农村小学教师。29岁始,担任乌克兰一所农村学校——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每天早晨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去课堂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教育的伟大往往就寓于平凡之中。从自己日常的教育生活出发,同样可以成为优秀的科研型教师。我始终认为,如同人只有在游泳中才能学会游泳一样,广大中小学教师也只有在教育科研中学会科研,离开教育实践的沃土,不仅不可能构筑起教育的“理论大厦”,也使任何教育科研失去了真实的意义与生命力。但我同样坚持,游泳既要在水里学,也要在岸上学,“学院式或学者型”的教育科研训练对于希望成为学者型或专家型的教师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途径不外乎以下5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问题;二是从学科建设需要提出问题;三是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四是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五是从不同学科的交接点中提出问题。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很多,虽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但究竟如何抉择,许多老师也经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可以从课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来加以评价。
“重要性”是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比较根本或影响层面比较广的,即课题具有较大的价值;
“迫切性”是指问题若不马上解决,将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即课题具有刻不容缓的现实性;
“可行性”是指课题的研究是力所能及的,研究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即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当然,上述三个方面的价值与事实判断,不应单凭个人的经基本途径不外乎以下5个方面:一是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问题;二是从学科建设需要提出问题;三是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四是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五是从不同学科的交接点中提出问题。
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更便捷最有效的途径,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很多,虽说“处处留心皆学问”,但究竟如何抉择,许多老师也经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这时,可以从课题的重要性、迫切性和可行性三个方面来加以评价。
“重要性”是指所要研究的问题是比较根本或影响层面比较广的,即课题具有较大的价值;
“迫切性”是指问题若不马上解决,将会产生比较严重的后果,即课题具有刻不容缓的现实性;
“可行性”是指课题的研究是力所能及的,研究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是可以克服的,即课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当然,上述三个方面的价值与事实判断,不应单凭个人的经验、观察与思考,也应该尽可能集思广益,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与专家的指导。验、观察与思考,也应该尽可能集思广益,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与专家的指导。
做科研要学会使用材料
朱老师,在日常工作中,评职称需要各种论文,平时校长也会检查读书笔记等等,这样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些老师到网上去百度一下,东拼西凑地找点材料来应付。我觉得这种行为并不妥当。我很迷惑:研究中需要各种材料,到底应该怎样正确使用呢?研究时面对学生的那么多问题,面对教育的那么多现象,又该选择怎样的课题着手呢?
研究过程中,文献阅读约占了1/3的时间
老师,你的问题,实际上是文献检索的问题。
文献检索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调查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大约有1/3至1/2的时间用于阅读文献资料。
文献检索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析和准备阶段,即明确研究的课题,选择检索的工具与范围;搜索和阅读阶段,即收集与课题有关的全部文献,通过选择,对重要的文献进行认真的阅读,并以摘抄或心得的方式记录和收集资料;加工和分析阶段,对搜索而来的文献进行再检讨,剔除不可靠的、过时的、价值不大的资料,并对所有文献进行综合分析,纳入自己课题的框架体系之中。
但是,文献检索当然和“天下文章一大抄”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简单地说,后者只是把已有的资料进行汇集,就像一个原材料拼盘。前者却是收集各种食材后,加工出一道道美味佳肴。
这样进行文献检索:
第一,文献的检索要力求全面系统,尽可能不要遗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重要文献。
第二,要注意教育圈外的相关资料。
第三,特别重视最近的和早期的文献,一般来说,近十年尤其是一、二年的研究成果比较前沿,但早期提出问题的拓荒性、经典性探讨文献,也值得认真研究。
第四,尽可能使用一手资料(一次文献),各种文摘、综述或引文,往往有可能断章取义。
第五,注意积累,善于分析,在检索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与现在研究课题关系不大,但又十分重要或有趣的文献,应该顺手牵羊,纳入自己的文献库,以备日后使用。对于文献的真伪虚实,也要做一个有心人,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功夫。
需要特别说明的问题是,在文献检索的过程中要学会利用网络工具。如知网、学术期刊龙源网等,但是也不能完全依赖网络,毕竟还有许多经典著作没有网络化,平时注意系统收集还是重要的文献积累的路径。
教师科研需要注意的六个小事项:
作为刚刚开始从事教育科研的青年教师,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研究课题不应大而无当。研究课题愈大,所需要的知识背景与研究功底也愈深,许多大的问题要耗费一个人甚至几代人的心血。王国维先生曾经用“狮子搏兔用全力”来比喻研究工作要“小题大做”,是很有道理的。例如,一般不要笼统地用“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这种题目,而可以将其加以若干限定,如“小学”“一年级”“学科”或“地区”等,使研究课题尽可能小一些。“角度要小,挖掘要深”(鲁迅语)。
第二,研究课题的制定要注意收集资料与信息,避免重复劳动。有时课题的内容很好,是大家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但你的视角与方法并无新意,别人已发表过类似成果,如果对此不予关心,很可能要做无用功。
第三,研究课题的选定要注意主观与客观两方面条件。所谓主观条件,是指研究者本人的知识与经验积累以及对问题的兴趣,如果选择自己长期思考并积累了大量素材的问题,选择自己在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往往容易激发信心与责任感,易于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所谓客观条件,是指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能力等,如中小学由于缺少外文原版资料,要研究国外教育现状或中外教育比较等就有相当的难度。
第四,要形成相对稳定的科研方向。刚开始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往往兴趣容易转移,精力容易分散,也不易对同一问题深入下去。一般来说,个人或研究群体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研究方向,以便形成相应的问题意识,并逐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最终以课题为基点对外进行辐射,使课题产生更大和更丰富的规模效益。
第五,要注意别人容易忽视的问题,才能早出成果,使成果具有新颖性。
第六,要注意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会在学习中超越,在学习中发现。学习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阅读书刊的过程中,本身就可以发现问题,尤其是发现权威者的问题,写成商榷性的文章,本身就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当然,由于自身的理论功力及其他原因,这种商榷需加慎重一些。
最后,我们必须记住,教师教育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文章、出版著作,而为了切实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